情感为先,认知为后的规律。人类大脑的功能,首先是确保生存,其次是满足情感的需要,再次是认知学习。虽然在课堂上某些压力可作为激励学习者学习的动力,但是高压力是学习的障碍,感到高压力的信号先传递到大脑中作出“逃避或应对”反应的中心——杏仁核,从而减少通向丘脑的信息流量,继而减少了流向额叶的信息流量。而如前所述,额叶是主管判断与决策的中心,因此,当信息流量减少,学习者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和探查更高水平的组织结构的能力就会降低,也常会引起情绪上的厌学情绪。据此,“金课”设计应将学习压力降至较低或中等唤起水平,使大脑能够顺利被激活,学习者则能够整合更大范围的材料,理解更广泛的关系和理论,并进行认知思考,获得最佳学习效果。
镜像神经元触发规律。镜像神经元是大脑神经元的一种,散落分布于大脑的各个部位,它既可以在个体执行动作时被触发,也可以在观察其他人执行相同的动作时被触发。“金课”设计可利用镜像神经元的规律,采用镜像模拟法,让学习者模仿教师的动作,或者在适当的时候重复教师说的话,使教师和学习者的视觉皮层和运动皮层相互吸引,建立师生之间强大的学习纽带。事实上,镜像模拟法能够进行全脑锻炼,通过看(枕叶)教师的动作,听(颞叶)教师的语言,做(顶叶)与教师相同的动作,说(颞叶)与教师相同的话,感知(边缘系统)当时的情绪和收获。注意力的规律。获得学习者的注意并使其得到维持一直是教学领域所追求的目标。但是,脑的研究表明,如果教师不理智地要求学习者长时间的高水平的注意力,反而会降低学习效果。实际上,人的大脑有注意的高峰与低谷,脑在这样的高低循环中转换着认知能力,尤其是在处理语言信息或是空间信息时,脑的交替频率较高。一般来说,在连续高水平的注意之下,脑的工作效率并不高。事实上,真正外在原因引起的注意在持续的高水平状态下只能保持一段很短的时间。知识建构是学习者内部产生的,教师持续的信息输入会阻碍学习者把刚学到的知识进行组织加工。因此,“金课”设计需根据学习者注意力的规律交替设计:在注意力的高峰期,向学习者介绍新内容;在注意力的低谷期,给学习者留出个体加工时间进行联系和巩固知识。需注意的是,低谷期或学习者个体加工的时间中,最关键的因素是让学习者可以自主选择反思和表达的方式,如果教师将这段时间用于布置课堂作业,那大脑仍然处于需要高水平注意的阶段,无法得到休息。记忆的规律。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和加拿大学者墨多克先后对记忆的系列位置效应做研究并得出结论:记忆材料在系列位置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有影响,在系列的开始部分和末尾部分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苏泽将记忆的系列位置效应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他提出:在大于二十分钟以上的学习实践中,大脑对信息的保持率可分为三个阶段,开始阶段是“高效期-1”,结尾阶段是“高效期-2”,中间阶段是“低沉期”,并且随着教学时长增长,低沉期增长的百分率大于高效期。“金课”设计应顺应大脑的记忆规律。首先,应在不同阶段设计不同教学活动,“高效期-1”呈现新教学内容,“高效期-2”总结复习新教学内容,“低沉期”做练习。切不可让高效期被无关或错误信息所浪费,若等到低沉期才开始呈现新教学内容,记忆的保持量最低。其次,课程时间越短,保持效果越好,40分钟的课程拆分为两个20分钟课程,记忆的保持量更高。但值得注意的是,少于20分钟的课堂不能给学习者充足的时间确定学习内容和组织新学习。
综上所述,“金课”教师应有教学设计意识。有教学设计意识的教师会从多个视角来不断地优化教学策略,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优化和提升教学质量:有教学设计意识的教师会有效调动每一个学习者参与教学事件中包含的学习活动,调节学习者的课堂体验,增加其通过自我探究进行高水平思考;有教学设计意识的教师会是认知过程的设计者,让每一个教学事件都有意向性,直指教学目标,考量教学事件所包含的学习活动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而动态调整;有教学设计意识的教师会遵循脑科学原理,深入认识各种学习和认知的神经机制,探究多样化教学和学习方式。作为一种过程技术形式,设计追随功能,教学设计旨在经由“金课”,服务师生。“金课”概念的提出,也为科学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课题,本文提供了一种方向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