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这十大问题,好产品也做不大

 医药世驾 2022-11-23 发布于江西

这些年搞咨询和培训,与很多企业的老板打过交道,大部分老板都喜欢提出一个问题:“我的产品这么好,可是为什么卖不好呢?

确实,很多企业的产品确实不错,独家产品,有特色,按产品潜力来看,做成过亿的大产品应该是有希望的,但是,这些企业的产品不但没有过亿,反而一年也就做个几千万,有的甚至只做了几百万。

好产品做不大,我们往往会从很多角度去分析这个问题:

比如产品卖点有没有差异化,有没有与众不同的特色;

比如销售策略是否正确;

比如有没有相应的动销手段;

比如市场占有率是否达标;

比如有没有市场能力,市场能力能否匹配现有的业务;

比如营销领军人的能力怎么样;

比如现有的销售队伍如何;

……

然而,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关键点——企业。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好产品做不起来,企业都有哪些表现:

1、不懂控销,却一意孤行,听不进别人的意见,非要按自己的一套搞。

中国企业的老板大多是跟随改革开放而崛起的,一路打拼打下一片江山,难免会有些成功者的自负。

而且在搏击市场的过程中,只有那些能够敏锐地洞察机会,并迅速抓住机会的人才能成功,而这不是靠什么科学的分析,而是靠自己的直觉。

一个成能够创建一个企业的老板,不管企业的规模是大是小,老板都是一个成功者。

而这样的成功者更相信自己的直觉和经验。

他们往往会觉得自己就是成功的代表。

但,营销不是靠直觉,而是靠科学。

营销有营销的规律。

很多老板都是做处方药销售模式,或者是做商务流通模式起家的,对控销并不了解,或者是一知半解。

然而就凭着这一知半解,一些老板竟然想出了自己的一套控销模式,并一意孤行,强推执行,最终结果当然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2、对空降经理人不信任。

职业经理人空降企业,初期是甜蜜蜜,中期是互相猜忌,后期是互相指责,最终是不欢而散,这样的大戏是经久不衰。

造成这种情况,除了职业经理人本身的原因外,企业对空降职业经理人的不信任,不给实权,处处制肘,让经理人无法施展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要么是老板事事插手,成为实际的决策者,而经理人反而成为了执行者。

或者是费用审批效率低下,有意拖延,导致费用跟不上市场的需求和节奏。

又或搞什么权力制衡,给新来的经理人找个对头,专门要制约制约经理人。

……

本来空降经理人往往是薪酬比较高,让企业中的很多老人心里不舒服,让很多销售人员心里不痛快,“凭什么你拿这么高的收入?!”

如果这时企业老板表现出对经理人的种种不信任,企业的人,以及销售人员大都会持观望态度,这就导致销售策略执行不力,进而影响到销售业绩。

而销售业绩不理想反过来又会加重企业对经理人的疑虑,恶性循环,结果可想而知。

当然,我们能够理解老板是心理,毕竟企业是自己的企业,是自己辛辛苦苦打拼下来的企业,自己会倍加珍惜,就像自己的亲儿子一样,交给谁都不放心。

更何况有很多老板也吃过过于信赖他人的亏,难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所以,对经理人进行谨慎的管理没错。

那么,错在哪里?

错在管理不是靠系统,不是靠机制,不是靠制度,不是靠流程,而是靠各种小报告,靠经验,靠直觉,靠搞权谋。

错在不懂控销却不学习了解,只是按自己想当然的想法来操作,而不是按控销市场的规律来操作。

错在不知道选人也有一套流程和方法来鉴别人,那么,选错人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错在不知道建立一套与经理人的日常沟通的机制和流程。

错在不知道应该与经理人沟通什么,应该了解什么,应该掌握什么信息,因而只能在焦虑的中等待结果。结果好,皆大欢喜,结果不好,互相责难。

错在不知道要建立一套业务信息系统来获取必要的业务信息,而不是靠各种小报告和小道消息来获取信息。

总而言之,是在管理上有欠缺,不懂得如何去管理职业经理人。

3、不相信自己人,总希望找到一个能够带来奇迹的空降兵。

与不信任空降经理人相反,有些企业老板走向另一个极端——不相信自己人。

在这种企业老板眼里,自己企业的人都不行,只有外来的空降兵才行。

他们认为空降兵有资源,有经验,有能力,懂控销,而自己企业的人没资源、没经验、没能力、不懂控销。

这样的企业老板往往对空降兵寄予巨大的希望。

希望能实现吗?

主要看你是什么样的企业,不能一概而论。

不同的企业匹配不同的人。

对有品牌、有产品、有潜力,但缺乏有效机制和能力的大企业来说,所需要的空降兵,与没品牌、产品少的中小企业来说不同。

所以,关键是要定义好企业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人,而不是笼统的一个“有资源、有经验、有能力、懂控销”的概念。

第一个要搞清楚对于自己的企业来说什么叫“有资源、有经验、有能力、懂控销”;

第二个要搞清楚什么样的人和自己的企业匹配,换句话说就是,你想要人家,人家愿不愿意来?

遗憾的是,对于这两个基本问题,很多企业并没有搞清楚,那么,你大概率是很难招到一个与企业匹配的人。

说句实在话,对一些中小企业,特别是一些小企业来说,那些真正“有资源、有经验、有能力”的大手根本就看不上,而那些真能愿意到你的企业来的大概率都不是什么大手,所以,如果你寄予的希望过高,最终失望的可能性越大。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如果自己的企业本身缺乏吸引力,还不如提早培养自己的人更靠谱。

然而,你会发现,越是小企业,在人才培养上越是舍不得投入,企业不舍得投资源,老板不舍得投精力,总想着走捷径,找一个现成的人才,却没有想一想自己的企业是否能够吸引这样的人才。

其实企业的问题都是人的问题,有人才,有队伍才能干成大事。

对于这一点,你只要看看那些做大的企业,有多少关键的领军人才是外面招来的?大部分还不都是企业自己的人。

4、没有队伍。

这种情况主要体现在一些搞招商的企业,比如原先做处方药院线销售招商模式的企业,或者原先做商务流通招商模式的企业,转型控销仍然选择了自己熟悉的招商模式。

但是,此招商非彼招商。

比如处方药企业,有些企业的产品凭借着医保、独家产品的优势,几个招商人员就可以做全国,一年也能搞他个几千万,利润还不错。

而现在搞控销招商,也照猫画虎,弄几个人搞电话招商。

处方药招商是代理商找企业,而控销招商是企业找人。找人不可能只靠电话,还需要去市场上去找,也就是说,控销招商应该搞驻地招商,而不是电话招商。

驻地招商就要有驻地招商的招商队伍,没有队伍,招不了商。

5、组织功能不健全。

有一些企业或者老板亲自抓销售,或者是自己的家人抓销售,对控销认知不深,没有认识到做控销必须要有市场部这样的机构来支持销售,销售部门没有市场部,或者有市场部,却缺乏市场支持能力。

在控销早期,市场处于野蛮生长的时代,只要会压货,产品就能卖,所以,市场部的作用并不明显,因而,很多中小企业并不重视市场部的建设。

然而,仔细研究这些控销企业,你会发现,分水岭由此产生。

那些做大的控销企业,比如修正、仁和、葵花等知名控销企业,我们都知道这些企业的销售队伍强,但是,你去看看它们哪个企业不重视市场部的建设?!

要想做好控销,需要有好产品,好产品需要有好卖点和卖法,这需不需要市场部来提炼和设计?

好卖点和好卖法需要让销售人员掌握,需要让客户了解和掌握,然后客户才知道怎么卖你的产品,这需不需要市场部来做培训?

产品动销需要各种方案,这需不需要市场部来策划?

没有市场部怎么能够干好,怎么能够干大呢?

销售组织架构缺乏市场部,或者市场部缺乏必要的市场功能,是很多中小企业做不大的通病。

6、内部搞恶性竞争。

竞争是好事,做市场需要竞争,企业内部也需要竞争精神,像某知名控销企业,十几个事业部,互相竞争,做出了过百亿的销售规模,这是良性竞争。

而有些企业的老板相信“竞争哲学”,处处搞竞争,但却没有好方法,比如某企业挺好的产品,非要搞南、北事业部,同样的产品分南北,相互竞争互相窜货,市场搞乱了,生生把好产品做烂了,这是恶性竞争。

我们应该鼓励良性竞争,不鼓励恶性竞争。

竞争也需要好的竞争机制,竞争机制不对,竞争就变成了内耗,轻则影响情绪,重则搞乱市场,最终大家都成受害者。

7、频繁换将。

有的企业频繁换将,销售老总年一两年换一茬。

新的老总上台,旧的一套要变,年年换人,年年变,政策缺乏延续性,政策不稳定,人心就不稳定,真心实意跟着企业干的人越来越少。

8、政策不稳,频繁调整。

有的企业销售政策不稳定,价格年年涨。

控销的价格体系是层层加价机制,产品的供货价上调一点点,到终端的价格就不是上涨一点点了。

有些产品的终端零售价已经很高了,比如某感冒中药产品零售价已经到了38元/盒,已经很高了,如果供货价上调一点,终端零售价就要涨到40多元,已经超过了这类产品的消费者心理价位,就不好卖了。

而如果不调高终端零售价,销售链上的各个层级的空间就要被压缩,控销的利益驱动机制就会被打破,销售各层级就销售动力就会下降,产品也不好卖。

所以,政策不稳定必定会影响销售。

9、富二代接班,激进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打拼天下的老板,很多已经到了要交接班的年龄。

这些企业的富二代们大多是高学历,留过洋、读过MBA的人,视野开阔,懂得的新东西多,但,缺乏的往往是实践的经验。

特别是对于控销来说,面向最最基层的客户,干的都不是阳春白雪的活儿,很多控销的道道,或者说控销的规律在MBA的课堂上是听不到,也看不到的,比如:

控销大都是底价承包制,好处是企业成本低,人员干劲大,坏处是承包者自己就是小老板,自主意识强,自然忠诚度就要低一点;

控销兼职现象严重,如果政策调动太大,人家可以不干了,你家干不了,可以干别人家。

控销产品是终端销售模式,只有相对稳定价格体系才能保障各层级的利益,才能保障终端零售价能够被市场接受;

控销各省区团队都是省总自己一手组建的,在承包制的大前提下,省区的人都是省总的人,而不是企业的人,所以,换人,市场就会瘫痪。

而很多富二代接掌了企业销售大权后,最常见的行为就是“涨价、换人、压任务”,这就会导致销售系统的动荡。

10、不愿意投入资金培训人,不愿意花精力培养人。

如果你研究过这些做大的控销企业,你会发现这些企业在培训人和培养人上都舍得投入,内部既有比较健全的培训机制和培训体系,也有较好的培训能力,有的企业甚至建立了类似企业商学院的机构。

而反观大部分做不大的企业在培训人和培养人上都不舍得投入。

有舍才有得。

舍得投入的企业得到了人才,提升了销售队伍的能力,获得了良好的业绩。

而不舍得投入的企业,既缺乏人才,也缺乏能力,更缺乏良好的业绩。

这十大现象本质上还是企业老板的问题,如果不改变心态,想要做大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