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庆旭《小子残碑》适宜初学,且可免除习气

 mengk4fz0yyf5h 2022-11-23 发布于海南

八分隶书中的灵动典范

——《朝侯小子残碑》

■庆旭

《朝侯小子残碑》,也叫《小子残碑》,这是因碑文首行有“小子”二字而得名。二王法帖的命名也常用此法,如《二谢帖》《初月帖》《廿九日帖》等。此碑碑高84.3cm,宽81.6cm。拓本装裱成轴,纵74cm,横78.5cm,存196字。此碑书刻年月不详,有学者以为是西汉作品,但就其笔迹精致典雅的风范,与东汉名刻《曹全碑》颇相近,所以与《曹全碑》同时期则较可能。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文章图片4

《朝侯小子残碑》拓片(局部)

《小子残碑》严谨秀丽,波磔有力,线形活泼。近代秦文锦评此碑“书体在《孔宙》《史晨》之间,逊其浑厚而劲力过之”,此碑用笔以圆笔为主,线条粗细变化不大,似用篆法,结体方中近扁,笔势开张。碑中“以、凶”等字全以篆法为之。另外,颇引人注目的是,文中“受、焉、请、善、无、彦、老、在、真、辞”等由较多横画组成的字,常有两至三笔雁尾,这与大量东汉碑刻中“雁不双飞”的书刻法则不同,倒与西汉后期及东汉初期简牍隶书有些许相近。

在经典迭出的汉碑世界中,《小子残碑》无论体量、风格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并不突出,但它还是有着自身的特殊价值,何也?也许可从启功先生的观点可窥一斑:“吾每与友人品评汉碑,宁取晚出零玑,不珍流传拱璧。故于《小子》《张景》诸残石精拓,什袭把玩,常与西陲简牍同观,职此故耳。”启功先生的评价更多偏向版本学、美学价值。单就学习方面,《小子残碑》是非常适宜初学,且可免除习气的优秀范本,甚至可谓汉碑世界的“后起之秀”。不可否认,在教学与研习中,提到汉碑,脑海中马上想到厚重如《张迁》、灵秀如《曹全》、规整如《乙瑛》、瘦劲如《礼器》、飞动如《石门》、宽博如《西狭》等,不一而足,其中随便一块都是汉碑珍品。但艺术取法的多元化应该引起隶书学习者的关注,尤其在当下,书法由书斋走向展厅,同质化、展览体铺天盖地。由此引发审美、趣味、技术的单调等问题存在,这是否提醒隶书作者们要进行深刻反思?那些易被人忽略的碑版是否应该走入学习者的视野?

文章图片5

庆旭节临《朝侯小子残碑》

临习此碑,应注意以下两点:

其一,用笔方圆兼备。在运笔过程中以平实、绵密、谨严为基调。平实是指笔锋不作过大的跳跃性动作,提按幅度不宜过大。即便是起伏开合的变化也是渐变的,而非突变。绵密即笔锋与纸面的接触紧密,有万毫齐发、层层推进、步步为营的意味,线条的质地、密度比较厚实。谨严指线条的刻画形象准确到位,每一个点画都不是随意而为,而是有意识地控制。但这也给读者提个醒,所有这些用笔必须是在自然而然的精神状态下完成的,如果刻意求方、求圆,无论偏向何方,都有造作、板滞之嫌。此碑的刻工极佳,线条、字口纤毫毕现,如此一来极易入手,也容易让人浅尝辄止。此处引用丛文俊先生的观点以作警示:“此碑易学难精,若无深入细致的考察,很多精妙处都会被淡化或忽略。例如,此碑笔法是方圆兼备,这在字形中不难看出,但是,圆者遒劲,犹如铁画银钩;或转曲柔美,似乎不胜罗绮;其变化存乎一心,十分自如,需要仔细体味区别。其字方者棱角分明,锋芒四射,而皆顺其自然,绝无刻板呆滞之弊。统而观之,方者自方,圆者自圆;方以坚其骨,圆以畅其气;方圆辉映,牝牡相当,备阴阳之道,合刚柔之体。拟形者易失其神,求神者难知神意何所寄托。凡学此碑者,应先据形质以觅法度,进而求其笔意,得笔意才能尽其笔势,得势而后神采生焉。”

其二,结体规整茂密。“用笔生结构”在《小子残碑》中是显而易见的。用笔的谨严造就线形的规整,点线的组合自然也呈现更多的法则意味,这也是此碑易于初学研习的因素之一。《小子残碑》多数字例的点画排布有“密不透风”的感觉,又有很多字例的主笔很突出,像“子”“也”一类的弯钩、“送”“连”一类的捺画、“云”“兵”一类的长横等,很在意主笔的空间占位,神采飞扬。

文章图片6

庆旭以《朝侯小子残碑》笔意创作的作品

当然,这些仅是形质表层的量化分析。其实《小子残碑》的书写节奏很灵活。用笔、结构严整规范,表现氛围不死板,这需要深入作品内部作思考——笔形与笔性如何统一,书写的节奏如何变化?在技巧训练与风格养成中,相互借鉴是非常有意义的,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学习《小子残碑》过程中,对《峄山刻石》《礼器碑》《曹全碑》等作适当吸收,对增其挺拔趣味和温润气息是有帮助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