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断舍离”、“极简主义”,我们的人生到底需要多少物品?

 逍遥_书斋 2022-11-24 发布于河南

这两年“断舍离”、“极简主义”、“极简生活”这样的字眼开始活跃在人们的视野中。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到这个话题,也有了一些“极简”的追求者。

“断舍离”初印象

我最早接触到断舍离这个概念,是在2019年阅读了山下英子的《断舍离》一书。“断舍离”便是山下英子在书中提出的理念。

文章图片1

山下英子在她的书籍自序中写到:断舍离,即“出”之美学。主张尽可能地做压缩生活的减法运算。“斩断”“舍弃”“脱离”就属于这种减法。

这种“减法”正是总是本能地、反射地压抑不住购买囤积物欲的我们现在所必需的。

不过,“断舍离”本身不是我们的目的。

断舍离确实会给我们带来精简、朴素的生活,但是其中的核心是“出,则进”“进,则出”的循环反复。需要强调的是,“进”与“出”一样,都是不可或缺的。

这本书并不是极简生活的倡导书,也不是收纳整理的指南手册。

它最大的目的是撼动我们根深蒂固的“物品价值观”,鼓励我们甩掉惰性,采取行动,促进生活和生命的新陈代谢,从而迎来焕然一新的人生。

读完书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思考,我们的人生中到底需要多少物品?这本书是我对“断舍离”的初印象,在之后的生活中,也会下意识地实践并应用书中的观点。建立了我对“极简”的初意识。

整理物品也是在整理你的人生

之后继续阅读了近藤麻理惠的书籍《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编者推荐说,这是一本帮助人们重新找到幸福感的人生整理书。我第一次知道,原来关于整理还有正式的专业以及工作。

文章图片2

近藤麻理惠的人生整理法,简言之便是,“只留下让你怦然心动的所有事物,其他都可以舍弃”,作者在书中阐述了在得到这个观点的路上所做的探索,分享了很多自己的观点与经验,以帮助大家打造属于自己的人生整理法。书中以小见大,虽然是整理自己的屋子与物品,但其实也是在借此梳理我们自己。

就像中国也有一句老话“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越是身边和自己关联的一些小事,越可能对你身边的一些大事情有些你不能轻易察觉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空无一物的家住起来是什么体验?

再之后我又偶然观看了一部日剧《我的家里空无一物》。正如剧名所说,女主角麻衣便是个极致的断舍离实践者。

文章图片3

麻衣是个年轻的家庭主妇,婚后和丈夫、妈妈还有外婆生活在一起。乔迁新居时,朋友到她家做客,都惊叹她家里实在是空空荡荡得没有一丝烟火气。客厅里什么都没放,只有来客人时才会拿出茶几和坐垫来招待。

用麻衣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比起一日三餐,我更喜欢扔东西。”

就这样大多数人会觉得极端偏执的麻衣,曾经却是个重度囤积症患者,厨房、房间里堆满了各种杂物。

而17岁时一段感情的无疾而终,让年轻的麻衣产生了自杀的念头。可她突然害怕自己自杀后,警察来到她房间查看案发现场时,大家会发现她邋遢的真面目。于是临时起意决定在自杀前将屋子整理干净。就在整理房间和扔去杂物、旧物的过程中,麻衣的人生开始悄悄转变。

一直到最后她将家里各种物品都缩减到了最低的需要程度。麻衣执着于“扔”,而作为不同时代的妈妈和外婆,却觉得扔了可惜,于是三代人在生活中难免会有摩擦。

直到麻衣目睹了外婆的离世,在经历了与家人的离别之后,面对外婆满屋子的物品,尤其是那些有情感寄托的物品,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与这些物品的关系。

麻衣的故事虽然看似偏执,但其实从她身上能很好地体会到断舍离之道,以及映射到我们自己身上可以有怎样的生活方式,怎样的断舍离适合我们?我们是不是也需要断舍离?哪种断舍离才是合适的方式?

疫情时代的极简生活

恰逢这两年疫情的到来,可能有更多的人会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我们的生活中到底需要多少的物品?尤其是经历过隔离的人,可能会更有感慨吧。

文章图片4

接收了这么多断舍离的信息,其实我的房间也并没有完全做到极简,但是断舍离的精神内涵已经开始影响我的生活了。

除了实践日常生活中的“断舍离”,陆续舍弃一些物品,也会开始思考自己深层的精神需求。减少不必要的购买,减少不必要的信息获取,减少不必要的无效社交,但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最舒适且踏实的生活方式。

“断舍离”的最终目的不是舍弃,不是克制我们的生活欲望,而是让我们更加学会主动选择。

甚至“断舍离”都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让自己获得更美好的生活才是我们需要追求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