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绍雨//两种孤独

 胡艳杰 2022-11-25 发布于河南

两种孤独

作者:王绍雨

我认为,“孤独”一词,可褒可贬。

有时“独孤”是一种感觉,一种情绪。假如你被别人遗忘,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情绪低落到极点,那么,这时“孤独”就成了贬义词。

不可置否,被人遗忘是孤独的。然而你非要在“孤独”一词前加上“更加”,反而显得没那么合适了。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都是平凡普通的人。一个籍籍无名的人的一生,能否被后人铭记?记住你的,不过是那些与你有交集的亲人、朋友、偶遇的好心人。或许在之后的日子里,他们会渐渐忘记你。然而,整个世界,几十亿人,能被别人刻在石碑上,写在书里,活在心中,这样的人能有多少?你想不被人遗忘,想让别人永远记住你,这得需要多大的影响力啊!

换个角度来看,如果我用文字记录过往,用照片、视频记录现在,即使真的被人遗忘,但是我会用这些形式记住我自己,记住那些在自己身边发生的点点滴滴,或高兴、或悲伤、或感动的瞬间。当你不开心的时候,看看自己开心时拍的照片。与朋友初次相见的美好场景,令人回味。我很喜欢清代大词人纳兰性德的《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中的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人生如果都像初次相遇那般相处该多美好!

如果说被遗忘会使人感到孤独情绪上的孤独,那么不被理解所导致的孤独则是刻骨铭心的。

《高山流水》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的曲晦涩难懂,几乎无人能懂,所以他才会在山间独自弹奏,而不是邀请一众朋友欣赏。然而当他指尖拨动琴弦弹出一个个音符,进入钟子期的耳中,总能被其猜中心中所想。钟子期死后,伯牙终身不鼓琴,因为他觉得没人能理解自己的琴声。这究竟是怎样极致的孤独,才能使一个弹奏出《高山流水》的大能,从此将琴束之高阁?

如果有人说上述这两个人的故事太过久远,那现在我就谈谈身边不被理解的事例。

比如,你想学吉他,非常非常想学,但是你的父母总是以各种理由否定你。说你的手指太短,不适合练琴,说你五音不全,说连学习都不够努力,更别说学琴了,肯定会半途而非。你被父母一次次打击,身边的人也在不经意间透露出你不适合学琴的意思。然而他们并没有学过,也不懂其中的学问,却依然对你判了“死刑”。这时,你就会生出一种孤独的情绪:明明我还没开始,凭什么他们说我不行?难道就凭他们的直觉吗?久而久之,你就会觉得没人能够理解自己,没人懂得自己真正的心中所想。你竟会接受他们对自己不适合学琴的评价。这种深深的无力感,就是我们所说的“不被理解的孤独”。

这两种孤独,一种仅仅在情绪中有所体现,一种是直击心脏的无力感。若被遗忘,可以努力丰富自己的人生;不被理解却像一把“刀刃”,穿过人的身体,伤者即使被“抢救”过来,仍不可避免留下一辈子的“疤痕”,甚至是“伤痛”。二者孰轻孰重,已经不言而喻了。

老师相对你说:
      每一种境遇,都让人成长。有时候,孤独是一种享受,然而, 有时候孤独确实令人难受。遇到难事,自己若是扛不住,多与亲人朋友交流,以缓解压力。但是,绍雨,你要明白,最终仍然要靠自己拯救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