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令丸」 回令丸,中医方剂名。出自《丹溪心法》卷一,为原书同卷“左金丸”之异名。具有清泻肝火,降逆止呕之功效。主治肝火犯胃证。症见胁肋或脘腹胀痛,胃脘有烧灼嘈杂感,泛酸,呕吐粘涎,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 组成 黄连六两(180g),吴茱萸一两(30g)。 用法用量 研末,水泛为丸,每日3次,每次5—6g,开水送服。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原方为末,水丸或蒸饼丸,白汤下五十丸)。 功用 清泻肝火,降逆止呕。 主治 肝火犯胃证。症见胁肋或脘腹胀痛,胃脘有烧灼嘈杂感,泛酸,呕吐粘涎,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运用 1.运用要点:胁痛泛酸,舌红苔黄,脉弦数。 2.食管炎、胆囊炎、肝炎、慢性浅表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等属于肝火犯胃者,可用本方治之。 3.痢疾,症见泻下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腹痛属于湿热交困于大肠者(热重于湿),可用本方加木香、白芍以调气和血。 加减化裁 泛酸较甚者,可加乌贼骨以制酸止痛;胁痛较甚者,可以白芍以柔肝止痛;本方黄连与吴茱萸用量比例,一般为6:1,肝经郁火较甚者,可为7:1或8:1。 重要文献摘要 《朱丹溪医学全书》:“回令丸,泻肝火,行湿为之反佐,开痞结,治肝邪,可助补脾药。黄连六两,茱萸一两。上为末,粥丸。一方名左金九。治肺火,茱萸或半两,水丸,白汤下。” 方义 本方治证系因肝经火郁所致。肝经火郁可致气机郁滞,故见胁肋胀痛,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木郁最易克犯脾土,以致胃失和降,故见呕吐,脘腹胀痛;肝在味为酸,肝火犯胃,故见泛酸,胃脘有烧灼嘈杂感。治之既要清肝火,疏肝郁,又要和胃降逆。 方中黄连既能泻肝火,又能清胃热,故重用为君药。本方证的病位主要在肝,故又少佐辛热而入肝经之吴茱萸,一是疏散火郁,取“火郁发之”之义,并能疏肝解郁,使肝气得以疏泄。吴萸虽为辛热之品,但与六倍的黄连相伍,则疏散火郁而不助其热,且可制约黄连之过于苦寒,使黄连清胃火而无伤胃之虑。两药相伍,一寒一热,辛开苦降,以苦降肝火为主,兼于辛开疏散火郁,对于肝经火郁,津液未伤者,用之甚为恰当。 关于黄连在方中的作用,不少医家认为是泻心火以达到泻肝火的目的,此即“实则泻其子”之法,汪昂在评论左金丸时曾云:“心者肝之子,故用黄连泻心火为君,使火不能克金,金能制木,则肝平矣。”(《医方集解》)本方命名为左金丸,其意亦在于此。 -E/N/D-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所有非原创文章,版权归权利人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