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城旧事:消失了的朝阳门

 jkjkjk55 2022-11-26 发布于河北

作者:胡西林  朗诵:荷静

作为北京内城九门之一的朝阳门,元朝初建时命名为齐化门,取自《周易》“天地感而万物化生”之意,“齐化”就是“齐全化生”。明朝改名为朝阳门,名字来源于《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又因其门面向东方,每天都最早迎接东升的太阳,故名。可是我们小时候,还有一些老北京还叫它齐化门,这个“化”字还是轻音,听起来就像“齐货门”。

朝阳门位置示意图。北京的城门,有“内九外七皇城四”之说:内城九门:西直门、德胜门、安定门、东直门、朝阳门、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阜成门;外城七门: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广安门、东便门、西便门皇城四门: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

最近因为写回忆文章写到朝外大街,收集了一些相关文章,有多篇文章都讲,要说朝外大街就要提到朝阳门。正是。所以我把收集到有关朝阳门的的资料汇总起来,捋了一下朝阳门的历史渊源、古往今来。这不是我自己的考证,只是把前人的文章做了一个精选。

《顺天府志》里记载:元至元四年(1267年),忽必烈下令“筑新城,城方六十里……分十一门……东之右曰齐化,东之左曰光熙……”文中位于“东之右”的“齐化门”就是今天的朝阳门。

建成之初的齐化门与它的后世相比,不免显得简陋,仅有城楼,筑楼材质也仅为夯土而已。元代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行纪》中记录(大都城)“环以土墙”,他还进一步描述了与城门相连的城墙的形状,“城根厚十步,然愈高愈削,城头仅厚三步”,可见当时城墙的形状是比较明显的梯形。

《顺天府志》里记载: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冬十月庚申朔,诏京师十一门皆筑瓮城,造吊桥”,齐化门才和其他十门一起,开始由单体建筑向着建筑群的方向发展。

元末,徐达率军自通州进发大都,破齐化门,登城而入。明取代元,齐化门得以保存旧名,并获得几次修缮,最大规模的一次发生在明正统年间。工程从正统二年(1437年)正月开工,至正统四年(1439)四月竣工,修建了九门的城楼、箭楼、瓮城等。工程结束后,齐化门改称朝阳门。

朝阳门形制与崇文门略同,面阔五间,通宽31.35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9.2米;楼连台通高32米;箭楼形制略与宣武门同,面阔七间,通宽32.5米,进深三间,通进深25米。瓮城为正方形,西端接东垣二直角,东端二角抹圆,东西长62米,南北宽68米,于瓮城北侧辟券门,券门上建闸楼,瓮城内西北建关帝庙。

朝阳门,正是离大运河北端重要码头——通州码头最近的一个城门。通州码头在朝阳门正东40里,那时离京南去的官员客商,或是由南入京朝觐、经商的官员与客商,都要在朝阳门外经停。因此,朝阳门下往来客商川流不息,一片车水马龙之景。

元代齐化门,门内九仓之米粮皆从朝阳门运至,旧有“粮门”之称,专走粮车,所以瓮城门洞内刻有谷穗一束。每逢京都填仓之时节,往来粮车络绎不绝。粮食进了齐化门,就存放在附近的粮仓之中。现在朝阳门内的地名还有“禄米仓”、“海运仓”、“新太仓”等,那都是当年存放官粮和物资的仓库。“朝阳谷穗”成为南粮北运的象征。

因为那时没有铁路交通,要完成将南方的粮食向北京调运,必须走大运河,水运到通州。元代郭守敬主持挖建通惠河,并设各级水闸贮水,南北运河的运粮船只,从通州可经通惠河直抵积水潭。

明朝以后因战乱和山洪,通惠河河道淤积,水浅难行舟楫。大批漕粮只能止于通州,改用骡马车为陆路运输,由通州西进,直入朝阳门内的大粮仓中存放,以备时用。

现今的通惠河又垒石护坡,修葺一新,虽有清流一注,两岸成荫,却也只能辟作景观,已无通航之功能了。

清末,朝阳门及护城河
朝阳门在清代也曾多次被修缮,但城门形制仍未有大的变更。《北京的城门与城墙》的作者瑞典人喜仁龙称,朝阳门城楼结构普通,形制与其相对的平则门(今阜成门)城楼相同,仅在细部存在着差异。唯一的特点就是宽度较其他城楼要大,各尺寸数据也较平则门略大。

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时朝阳门最先被攻破,朝阳门系列建筑也遭到炮轰损毁,但这毕竟是外来的破坏。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朝阳门的箭楼被日军炮轰而毁,图中着白衣者是日军。

被日军轰塌的朝阳门箭楼(背面)

1906,朝阳门箭楼南面和瓮城南侧月墙,箭楼已重建竣工

重建后的朝阳门。1906年重建完成后到1915年修建环城铁路,这段时间的朝阳门,城楼、瓮城、箭楼等一干建筑俱全,城墙挺拔苍劲,青砖绿瓦,护城河碧水环绕,渡口繁忙有序,河面上渡船来往,两岸垂柳成荫,河沿上游人怡然自得,一副静怡安然。

开始的拆除始于1915年,在这一年修建环城铁路的过程中,和正阳门等几个内城城门一样,朝阳门的瓮城也消失了。

1916,朝阳门拆除翁城,修建了环城铁道及车站
外国人喜仁龙到达北京时,已是20世纪20年代,环城铁路工程已经完工,每个城门口都建立了火车站。在考察过其他城门之后,他说施工中影响最大的是朝阳门和同样位于城东垣的东直门,因有铁路从中贯穿通过,朝阳门的瓮城几乎全部被拆毁,设有月台的火车站占据了往日由瓮城高墙庇护的场地,箭楼门洞也已失存。

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鬼子于7月29日攻陷北京,8月8日举行入城仪式。图为鬼子在朝阳门车站等待入城。

使城门付出了巨大代价的环城铁路似乎并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后来铁路停止客运,仅仅运货,到20世纪50年代就连货运都停止了,完全闲置。京师环城铁路后来在1958年被废弃拆除,共存在了不到50年,拆除的原因还是妨碍交通。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图为解放军在朝阳门接替国军的北平城防。
如果说1915年的因建铁路,主动拆除朝阳门瓮城是个序幕,20世纪50年代的拆除则是高潮和尾声。

1956年10月16日的《北京日报》对朝阳门的拆除原因做出了解释,“由于年久失修,发现墙身多处下沉、裂缝,部分柱子向外歪斜,飞檐和柱子接榫处很多糟朽,南面楼门劈裂下来。如果不拆除,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

朝阳门的门眉。此为1951年朝阳门的过往行人。
1956年10月9日,朝阳门城楼拆除完毕。1958年,箭楼拆除完毕。朝阳门痕迹荡然无存,拆除前声称将要保存留待后用的原建筑构件也在“文革”中散失。1957年,北京一共拆了三个门:朝阳门、东直门和阜成门。

1951,朝阳门环城铁路道口。公共汽车是从匈牙利进口的伊卡璐斯大轿车.
我有幸亲眼见到过原装的朝阳门。我家搬到东郊东大桥时,朝阳门还存在,乘公共汽车进城还要钻城门洞。
1957年北京开通1路无轨电车时起点站就是朝阳门,原城门的位置成了起点站停车场。马路通道分走两边。城门拆了,出进城的路修宽了,可城门旁边的城墙还在。我记得还和小伙伴们比赛过爬城墙,因为城墙比较陡,爬不多高就上不去了。

1966年,中央决定在北京修环城地铁,最方便的做法就是利用内城城墙的地基来修。这时北京的城楼和城墙迎来寿终正寝的日子。

如今,朝阳门城楼原址上建起了立交桥
1978年,消失的朝阳门原址上建起了立交桥。截至20世纪90年代,二环路上的立交桥已经达到了29座,而这其中有14座都和朝阳门一样,是以消失的城门命名的。
北京地铁2号线环线在北京的地下交通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然而那些每时每刻从朝阳门地铁站涌出来的人群,很难想起:这里曾经屹立过一座体态丰伟、气势恢宏的朝阳门建筑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