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韵流香黄梅话【黄梅文化探源】

 荆楚文史哲 2022-11-27 发布于广西

▲李正阳题
 

家乡话,是最让游子激动的情愫。车站码头,万人攒动之中,忽闻零星半句家乡话,你一定会寻声望过去,寻机聊一聊,此谓之“老乡见老乡”。

游子离乡日久,忽然听到家乡话,那肯定勾起思乡的情绪,开启记忆的闸门。游子离家时间再长,遇到紧急情况时,家乡话往往会脱口而出,因为那是植入身体里的基本元素。

我非常佩服“母语”一词的发明者,一个“母”字,把那种血肉相连的感觉表达得淋漓尽致,黄梅话,就是我们黄梅人的“母语”。每一个过年回老家与亲人见面的黄梅伢,那怕普通话说得再好,也必改用黄梅土话交谈,这就叫“共同语言”。

“黄梅土话”也叫“黄梅方言”,一地一方之习惯语言。不见于文字的,真正谁也不懂的黄梅话,实际上很少。生活用语,由繁到简,也是一条规律。赵本山把“忽悠”表演出来,“忽悠”一词形容把人糊弄的转悠悠,比“糊弄人”“耍弄人”更形象,也更贴切,现在全国已通用。

小平同志和陈毅老总,乐意说四川老家的习惯语,“晓得”与“对头”,没有谁听不懂,土吗?是有点,但是,感觉在老乡和老乡之间,这样说更能够表情达意,没有必要改成“知道”和“对的”。有人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却听不懂你在说什么。这里还是要提请讲方言的人注意,一要看说话场合,二要看听众对象。

黄梅话不土,并且是最古色古香的,黄梅话保留了大量原汁原味的古汉语词汇和用法。像"企"(读ji,站着)、"吃"(读qi)、"颈"(脖子)、"冇"(没有)等等,读起来儒雅之至,白话文就没人这样用了,可在黄梅话里,还大行其道,成为市井坊间的日常口语,使人惊奇。可以说黄梅方言是我国古代普通话的活化石,对我国古代文化和语言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在黄梅人的家庭里,把外婆叫“家婆奶”(读gāpónǎi),把外公叫“家婆嗲”(读gāpódia),既保留了古代的称谓,也显得亲切。叫外婆外公,从字面看总显得见外了。黄梅话“娘阿”是中原方言,“娘”的读音带阿字,连起来读一个字“娘nia”。专指对母亲的尊称,带阿的娘读起来感觉更亲切。在中原有的地方对母亲称呼不喊“妈儿,就叫“娘阿”或“娘亲”。

“爹”,在中原大部分地区称父亲叫爹,黄梅一直是这样称父亲。爹字从父,从多。“父”指父亲,“多”指“多个子女”。古人以“三”为“多”。故被称为“爹”者,一定是生育了三个以上孩子的父亲。有些父亲一辈子只生育了一个或一对孩子,这种父亲不称“爹”,或叫大、伯、叔、阿爸等。

古词古语用字在黄梅方言中很多,俯首即拾。如跶,古释义,足跌也。黄梅话读达字音,摔倒的意思,如哒一身泥巴回来。年纪大了,跶一跤起不来。凼,解释,水坑,旧体字氹,黄梅话读荡字音,下雨天低洼处的积水,叫水凼呐。如大河镇杨凼村。田头地边挖的蓄水坑叫窖,不叫凼。侗,《庄子》语,侗乎,其无识。黄梅话读恫吓的恫音,如你这个侗形苕。就是傻瓜,弱智的意思。

在语言音韵方面,黄梅诗家文人一直顽固地坚守着《平水韵》的古韵阵地,作为黄梅人的书面语。《平水韵》是宋朝一个叫刘渊的人,依秦音唐韵增修编撰的一部方便写诗用韵的书。因作者祖籍山西平水,所以人们管他创立的这部书叫《平水韵》。

《辞源》评价这部书是“宋淳祐间江北平水刘渊增修……为元以来作近体诗者押韵的依据,沿用至今。”《平水韵》自诞生之日起,作为在格律诗的用韵标准,是读书人心中的圭臬。

在《平水韵》渐渐淡出我们视野的今天,平水韵古韵古入声字声调的调值发生了分化,一部分归入仄声,一部分归入平声。古人行文有智慧,古人用字有讲究。作为全国诗词之乡的黄梅县诗词学会,仍然强化写格律诗时,以《平水韵》为主体,以现代汉语语韵为辅,用现代汉语韵写作时须标注新韵,否则就是不合律。

任何方言的形成都有个长期的过程,其中有大量历史文化和政治的因素在内。黄梅方言主要源于我国明朝官话,所以黄梅方言词汇能在明清白话小说和南京话里找到不少共同点,对我国古代文化和语言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黄梅地区后来长期属于淮西,黄梅话属于江淮官话里的黄孝片。江淮官话主体分布于江苏、安徽两省的江淮地区。黄孝片方言有19个县市区:黄陂、孝感、黄州、团风、罗田、蕲春、应山、英山、浠水、麻城、鄂州、红安、安陆、应城、黄梅、武穴、云梦、九江、瑞昌。黄孝方言基本上都保持了古汉语的入声。

黄梅话里有些词语和表达方式比较独特,有的话必须倒过来说,才是地道的黄梅话,如“热闹”黄梅话说“闹热”,“公鸡”黄梅话说“鸡公”,“母鸡”黄梅话说“鸡婆(母)”等。有些话在普通话里是有音无字,非黄梅人不能听懂的,如“角涅”/go'ɲie/(打架)、“塞罗跛”/sælobo/(膝盖)、“乌麻漆黑”(烧糊了)等。

有些话则与字面意思相差太大,望文生义往往差之千里,如“躲猫”表示“捉迷藏”,“驳咀”指“吵架”,“沙鹰”则是指“蜻蜓”,“秧马儿”是指坐在水田拔秧的“小凳子”,“冇(音“帽”)得改”则表示“没有办法”。

黄梅方言内部主要是南北细微差别,大同小异,以孔垄镇为界,北为上乡话,南为下乡话。上乡话以黄梅镇话为代表,语音系统接近安徽赣语区。下乡话以小池镇话为代表,与九江接近。黄梅方言极具感情色彩,堪称中华文化瑰宝。黄梅话不仅说的好听,唱的更好听,一曲《天仙配》,惊艳天下人!

古诗人说的好,“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让我们由黄梅方言了解一点古人运用语言文字的门道,寻觅祖先的文脉,淬炼一颗对语言文字敬畏有加的心,做语言文字拓荒播火的人。

作者简介

黄仲华,黄冈市黄梅县黄桥村人,律师,高级会计师,爱好农学、医学、文学,现居广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