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顾植山《医易通说校注·前言》

 人品第一学问二 2022-11-28 发布于山西

《医易通说》成书于1892年,是晚清名医唐容川(1846-1897)晚年医易研究成果之精华。上世纪八十年代顾植山先生校注此书并于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本文为此书前言。

图片

古代医家大多强调“医通于易”。孙思邈有“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之论。张介宾早年曾认为“医有《内经》,何借于《易》”,中年以后,学到知羞,方克渐悟,而于《类经附翼》中作《医易》一卷,发出了可以医而不知易乎的感慨。恽铁樵在其名著《群经见智录》中说《内经》之理论,即《易经》之理论易理不明,《内经》总不了了。近代对中医学的研究,忽略了医与易的关系,舍易论医,中医理论的许多奥秘就难以完全揭开。近年来,太极八卦学说日益受到国际科学界的重视,医易问题也重新成了热门话题,引起了广大中医工作者的兴趣。整理出版一些重要医易文献,是当前满足人们了解和研究医易关系的迫切需要。
历代医家关于医易的论述虽多,但大多散见于其它论著,或为章节性短论(如孙一奎《医旨绪余·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太医论》、章虚谷《医门棒喝·论易理》等),专门著作则寥寥无几,存世可见者仅有金理《医原图说》、唐宗海《医易通说》、李雨村《医易引端》、邵同珍《医易一理》等数种。其中以《医易通说》最为著名,内容也比较系统全面,且文字通俗生动,为一般读者了解和学习医易的良好入门读物。

图片

唐宗海,字容川(1846-1897),四川彭县人,晚清著名医学大家。又为前清进士,精于经学,名闻三蜀。晚年致力于医易研究,认为是医学之源,医为易学之绪,而作《医易通说》二卷。此书唐氏生前未及付梓,宣统二年(1910年)始有成都文伦书局刊入唐氏《中西汇通医书六种》。书中标有男守潜校字样,并附守潜按语五则,计331字及附图一帧,当为唐宗海之子唐祖鉴(字镜民,又名守潜)所校定付梓者。1915年又有上海千顷堂石印本,书名上卷题为《医易通论》,下卷题为《医易详解》,未标男守潜校,亦无守潜按语,可能据未经唐祖鉴校定的原稿付印。两本文字除守潜按语外有差异者283处,错讹都比较多。文伦本传世极少,查《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仅四川省图书馆和北京中医学院图书馆藏有此版本。千顷堂本流传稍多,但也只有少数省市收藏。
这次校注以文伦本为底本,以千顷堂本作对校,并据《周易》、《内经》等作旁校,改正了底本错误一百余处。除明显属于写刻讹误者(如等)外,凡校改之处,均在校勘记中加以说明。
唐宗海学术上主张尊古而不泥古,是一位善于独立思考和富有创造精神的学者。他阐述易理时,并不囿于旧说,每能提出自己的新见。例如书中辨九数为河图,十数为洛书;辨辰为天门,戌为地户;论述七色与八卦的相配关系等等。运用易理阐述医理,更多精辟发挥。例如先天八卦章论五行括尽天地之气化非执有象之五物言;以兑、艮两卦的象数来解释《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女子七岁”“男子八岁的问题:天干章对五运六气逢辰则化亢害承制的阐发,以中央土气释《内经》未央绝灭未央爻位章以药物相应的爻位论药性等等。唐氏的许多观点,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中医药理论,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图片

唐氏为汇通中西医学的主要倡导者,书中引述了大量西方近代科学知识来论证易学和医学的道理,这种大胆探索的精神是很可贵的。但由于历史的局限,当时西方科学和唐氏自己对某些自然现象的认识有许多粗浅不当的地方,书中某些内容今天看来是错误或落后过时了。为了保存唐氏原著全貌,以便学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即使是明显错误甚而荒谬的内容,校注时也一律未作删节,读者在阅读中自能辨识。本书主要介绍易学的基本概念及与医学的某些联系,书中部分引证不当的论说,尚无碍于对本书的学习研求。
笔者水平有限,校注中错漏难免,敬希读者指正。
顾植山
一九八七年元月于安徽中医学院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