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二、组织管理基本常识:金钱无法激励,只会干扰

 tftmtgh 2022-11-28 发布于江苏

图片

导读:只要钱给到位,员工素质就高了?可为什么从管理大师到国内外的外企,却普遍抵制金钱激励呢?原因很简单:金钱不仅无法激励,反而会干扰员工,使其无心工作。这是1960年代就已得出、且被反复验证的科学结论。中企普遍不懂,只能跟着错觉,南辕北辙地争做冤大头。

目录:

1、金钱激励天经地义?在现实面前被彻底颠覆

2、激励的底层逻辑

3、管理史上最强“搅屎棍”:绩效考核

4、为什么中企感觉“给钱”很有效果?

5、小结

Slogan:组织管理不是思想体系,而是专业的科学技术,定律和效应如同数理化定理般清晰。

1、金钱激励天经地义?在现实面前被彻底颠覆

1.1、案例:认知被颠覆到崩溃的中企老板

一中企老板对提升管理颇为热衷,每每通过书本、报道、传闻,或走马观花地参观、学习,了解到先进的管理方法后,就会按照自己的理解尝试推行。本以为照猫画虎应该差不离,结果却总是画虎不成反类犬。百思难解,遂归咎于中国员工素质低,如此方得心安。

因此,当听说其所在的地域居然有数家日企,不仅99%以上是中国员工,而且产品大多返销日本时,有点难以置信:日式的精益管理,不是以日本员工的高素质为基础的吗?也有点不服:果真如此,不是打自己脸吗?让秉承的素质论情何以堪?定要一探究竟。

而接下来的考证之旅中,仅一个模具更换环节,就将其一直奉行的天经地义彻底颠覆。

A、更换时间之短

在这个老板的企业,同类模具的更换,短则30分钟,长则一两个小时,一直如此并未觉得有问题。但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家日企同样是人工操作,但准备充分、分工合理,仅需百秒左右,差距数十倍。

B、员工热情之高

更让老板震撼的是,这些员工在更换模具的过程中,精神饱满、热情很高,犹如打游戏般兴致勃勃。而他企业中的员工完全相反,不仅不着急,甚至故意磨蹭。

C、员工都是本地人

如果这个老板是在国外参观时看到这个场景,会视作国民素质差异,内心波澜不惊。可现在他面对的,是同一方水土养育的同乡,与自己企业的员工别无二致。

D、薪酬不高反低

同样的员工为什么表现得如此天差地别呢?会不会是薪酬差异导致的呢?常说外企有钱,而有钱能使鬼推磨,是不是钱给到了,素质就高了呢?可答案让这个中企老板近乎崩溃:这家日企的薪酬水平只是他企业的七到八折。

E、刻意避免金钱激励

不仅薪酬不高,还刻意避免金钱激励。即便员工提出了有效的合理化建议,或技术、工艺等改进方案,无论成效如何巨大,金钱奖励都只是象征性的:大概一两盒烟钱。总之,不用钱说事,既不用钱激励,也不用钱处罚。

F、方法之简单

那员工饱满的精神、积极的热情从何而来呢?采用了什么特别的方法呢?其实超简单,只是在生产线边立了块小白板,上面列出不同的换模时间:最好、上次、本次,并分别标注了相应班组的成员姓名,仅此而已。

G、有考核,但非绩效考核

既然不用钱说事,那员工还有考核吗?当然有,但针对的不是量化的绩效指标,而是能力要素,最短周期为半年。而且对涉及的薪酬、奖金数额刻意隐晦,只强调获得了怎样的等级或排位,极力避免金钱刺激。总之,与绩效考核本质相悖。

1.2、金钱只有干扰,不能激励

至此,中企老板的认知被彻底颠覆、几近崩溃:员工工作不就是为了钱吗?最有效的激励方式不该是胡萝卜加大棒、金钱奖惩吗?否则哪来的动力和压力?如此的天经地义难道错了?自己照猫画虎反类犬,难道就是因为凡事都加入了金钱激励,还高频次地绩效考核?

对方的答复是:寻找目标、实现完成欲是人的本能。只要工作目标设置得当,员工就会有十足的动力投入其中。而金钱激励的加入,却诱使员工以钱为目标,不仅使工作沦为手段,更悲催的是,并存的手段有很多,弄虚作假、推责甩锅等等,都是更容易、更便捷的选择。

比如:员工会将一次就能完成的业绩拆分成多次,夸大业绩;或无中生有,凭空捏造业绩;甚至暗中制造问题,再出面解决问题,创造业绩;一旦犯错,就掩盖问题、推责甩锅,保护业绩;而联手抵制改进、刻意保持低效以维持业绩,更是普遍现象。

可见,金钱只有干扰,无法激励,还促使员工唯利是图、不择手段,表现出低素质,有害无益!这早已是现代组织管理的基本常识。外企的一些管理方法,比如阿米巴模式、OKR等,在中企之所以“水土不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听告诫,强加金钱激励所致。

2、激励的底层逻辑

这个结论与直觉如此相悖,其科学原理是什么呢?首先,何为激励?直白点说就是让人的能力超常发挥。其次,激发的条件、因素是什么呢?只要弄清这些,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2.1、之前章节回顾:人的特性构成

A、基本的生物性:趋利避害是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进化的基本特性,也是所有事物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但并非自私,因为“只为自己打算,罔顾他人利益”才叫自私。所以,开口闭口人性自私的,要么是无知、要么是为自己的自私行为找借口。

B、低阶的动物性:基本生存安全不容威胁,否则将充分激发恶意。对于文明社会的人而言,主要体现为工作和经济利益的安全。

C、高阶的人性:对优越感、成功(完成欲)、人格统一的无尽追求。所谓的人性化管理,就是依此展开,使员工对工作像电子游戏般感兴趣,因为电子游戏就是依此设计的。

图片

2.2、金钱只可能激发动物性,无法激发人性

依据上图可以得出结论:金钱不足或不安全时会激发动物性,对企业产生严重的负面作用;但反之,充足并安全、避免动物性后,继续增加并不能激发人性,对员工的工作能力、综合素质没有丝毫改变。所以,完全没有激励效果。

早在1959年,心理学家、管理学家赫茨伯格,通过大量调研总结出的双因素理论中,就已得出了上述结论。尽管当时颇受质疑,但后续无论是心理学还是生物学,都提供了有力的验证与支持。那为何会如此呢?底层逻辑又是什么呢?

2.3、动物性激励

A、中企普遍采用动物性激励

当下中企普遍采用的问责处罚、末尾淘汰、绩效考核,就是对员工的工作安全和经济利益进行胁迫式管理,结果必然激发动物性,属于典型的动物性激励。

B、适合武力对抗,不适合企业工作

这种激励方式下,人体内会大量分泌肾上腺素类的神经递质,外在表现暴躁、易怒、体力大幅提升、脑力明显下降、充满不必要的攻击性。且内在与外在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很容易陷入循环。很明显,这种方式特别适合武力对抗,但不适合企业。

C、触发者不一定成为目标

而攻击性之所以是“不必要的”,是因为不挑目标,是不是触发者无所谓,只要有个出口,可以向任何可能的人或事物充分释放。就像斗士上场前,有的教练会刻意激怒,他就会火力全开地攻击对手,而不是教练。

2.4、人性激励

A、现代组织管理采用人性激励

人在追求、获得优越感和成功时,都会不同程度地分泌多巴胺,让人身心愉悦、精力充沛,但因果关系只能是单向的。当然,多巴胺反过来可以提升工作能力、综合素质,增加获得优越感和成功的可能性。很明显,人性激励才是企业需要的,俗称人性化管理。

B、势利的多巴胺:只有触发者才能成为目标

与肾上腺素类相反的是,多巴胺十分挑剔、势利,它不仅会记住触发者,而且还会筛选:谁触发的越多、越强烈,它就对谁越专注、越痴迷、越无心其它。就像人沉迷于电子游戏、热恋时,虽然多巴胺爆棚,但结果只会让人愈发沉迷,愈发没心思学习、工作。

C、让目标 = 触发者

所以,想要激发人性,提升员工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时,就要想办法让目标成为触发者。比如:用合理的工作目标来诱发员工的完成欲,用对比激发优越感等等。此时,任何工作之外的“激励”都是干扰。

D、金钱会使工作沦为手段

由此可知,当诱惑性更大、更明确的金钱出现时,就会被多巴胺筛选出来,作为专注、痴迷的目标,而工作则沦为手段,且是最难的那个。只有志存高远,或上班只是解闷的拆迁户员工,才能抵制金钱的干扰。

所以,金钱只有干扰,何来激励?

2.5、最强的干扰方式:预告奖赏

所谓预告奖赏,就是告诉员工:如果做成了什么,就会得到怎样的奖赏。此时员工表现出的积极和热情,往往让人误以为产生了激励。实际上,是因为奖赏足够诱惑、让人兴奋,成了新目标,而工作目标则沦为了手段之一。一旦奖赏到手,目标实现,手段就被弃如敝履了。

很多国人在教育子女、开展企业组织管理时就经常这么做,并沉浸在错觉中洋洋自得,似乎找到了便捷的成功密码。殊不知,结果是重度扼杀子女和员对工学习、工作的兴趣,而自己也成为花钱又南辕北辙的冤大头。

所以,那些采用现代组织管理的外企,不仅事先不承诺奖励,就连颁发奖金时都要刻意隐晦金额,只强调等级、排位,就是为了避免预告奖赏,极力减少金钱的干扰。

2.6、心理学的探索历程

1959年的双因素理论,只发现了金钱激励无效。之后的12年间(截止1971年),莱帕和德西分别进行了两次实验,来探索预告奖赏对人做事的影响。结论完全一致:不但没有激励效果,反而会产生干扰,扼杀人做事的兴趣。被称为德西效应。

这些成果逐步在教育和企业组织管理领域推广开来,但普通民众知之甚少。直到1993年,美国学者科恩出版了《奖励的恶果》,才向广大民众科普了此类内容。

对于成因,当时的心理学解释颇有些隔靴搔痒,比如:人失去了自主权,觉得自己被控制;内在因素被外在因素干扰;外在激励形成暗示,所做的事是痛苦的、无意义的,所以要用钱来补偿、交换等等。

2.7、基本原理:目标的诱惑性竞争

了解了激励的底层逻辑之后就会发现,原理很简单:不过是新的目标出现,与原目标进行竞争而已。胜出就会让原目标沦为手段,即便失败,也产生了干扰。而金钱因诱惑性更高,大概率会胜出,所以只有干扰,没有激励。

3、管理史上最强“搅屎棍”:绩效考核

3.1、最强的预告奖赏:KPI

首先,KPI用公式与薪酬挂钩,只要资方不耍赖,就等同于薪酬。而且在事前充分预告,是不折不扣的预告奖赏。

其次,金钱激励时,金钱虽是事实目标,但其初衷只是激励,所以谈及时普遍半遮半掩、耻于明说。但KPI不然,不仅所有人公开讨论,而且还极力强调,是光明正大的目标。

所以,在绩效模式下,无论是口头上、理论上,还是事实上,KPI都是预告奖赏加持下的真正目标,工作只是实现KPI的手段,且是最难的一个。所以,金钱激励下的几乎所有弊端,在绩效模式下都被放大、强化,成为挥不去的梦魇。

而更加悲催的是,KPI并不能真正体现工作目标。

3.2、KPI ≠ 工作目标

用KPI来量化工作目标,是绩效考核的基础前提。可在其诞生后的60余年里,从未成功实现过。尤其是分工协作的工作,轻则无法合理量化,重则完全不能量化,却又为了考核强行量化。所以,KPI从未能真正代表工作目标,是脱节的独立存在。

常说:每个KPI背后都站着一个复仇女神。因为从员工角度,为了实现KPI这个终极目标,任何手段都可用,任何企业利益都可以牺牲,急功近利是最优原则。所以,绩效考核成为企业管理史上的最强“搅屎棍”:只要认真搞,没有绩效考核搞不垮的企业。

仅此一个致命硬伤,就注定了绩效考核的失败,更何况这样的硬伤俯仰皆是。所以,绩效考核理论推导不通,实践验证失败,除了中企不懂依然前仆后继之外,全球已难觅踪迹。

4、为什么中企感觉“给钱”很有效果?

4.1、缓解动物性

中企在动物性激励下,必然怨气充盈、戾气遍布、管理混乱。而给钱、尤其是给到位时,会明显改善员工的生存安全感,不仅能减缓肾上腺素类的分泌,还能促进血清素的分泌,让人安静、平和、充满幸福感,并有很好的催眠效果,能充分缓解动物性。

所以,越是管理“严格”的中企:问责处罚严厉、末尾淘汰决绝、绩效考核充分,给钱就越有效果。但逻辑有点荒唐:资方用管理方法激发了员工的动物性,再花钱来缓解,图什么呢?还不如干脆不进行动物性激励,省事又省钱。

4.2、交换,而非激励

虽然“有钱能使鬼推磨、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但此时员工的目标不是事,而是钱。其逻辑也不是激励,而是交换,体现的是“拿人钱财、与人消灾”的朴素价值观。一旦钱到手,目标实现了,鬼就不会再推磨了,人也不会再逞勇了,事的好坏他们都不会再关心了。

所以,当资方把钱给到位时,员工虽表现出明显的工作意愿,但仅仅是甘愿承受更多:看在钱的份上,活多认了,受虐忍了。虽然有些中企领导者称其为“高素质”,但工作质量和效率并不会提高,因为没能触发多巴胺,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都没有提升,“高”从何来呢?

4.3、作为奖励的体现形式

当金钱不是兑现预告的奖赏,而是作为奖励的体现发放时,会有激励效果。只不过促进多巴胺分泌的是奖励,而非金钱。但如果仅仅是兑现承诺,就完全是交换,毫无激励效果。

那么,只有精神奖励、没有物质体现行不行呢?当然不行,因为物质是精神的基础,精神是物质的升华。只精神、没物质是PUA;只物质、没精神是交换,两者结合才是义利合一。但两者无需时时、一一对应,总不能夸一句、鼓励一次就要体现一次物质,周期汇总即可。

4.4、让挣钱快乐的,是挣?还是钱?

在很多员工的感受里,挣钱很快乐,这是没错的。当以钱为目标实现完成欲时,人性得到释放,当然会分泌多巴胺,让人身心愉悦。但此时让人快乐、让多巴胺专注和痴迷的,是挣?还是钱?

回想一下,入袋为安后,再看到钱时,还有挣到时的舒爽吗?当然不会有,因为那是实现完成欲带来的。只看到钱,初期可能会激发血清素,让人产生安全、幸福感,之后便日趋平淡、麻木了。而且从始至终都不会分泌多巴胺。

5、小结:最好的激励,是更有挑战性的工作

根据多巴胺的成瘾特性,如果目标难度不变,完成欲带来的愉悦感会快速衰减,一般三次之后就麻木了。由此可知,不断寻求更有挑战性的目标是人的本能。因此,目标如何锚定很重要:如果是工作,就要持续增加难度;如果是钱,就要持续增加金额。

很明显,一个是良性循环,一个是恶性循环,企业更需要、更喜欢哪一种呢?中企当下的做法是不是很冤大头呢?

撰稿:张宇华

校审:徐千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