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十七帖》的形质特征及临摹要点

 天马行空_一画 2022-11-29 发布于安徽

文◎李洪智、高淑燕

从字体的角度来看,草书有隶草、今草之分.所谓隶草是隶书时代的草书,经文人学士规范、整理过的隶草可称为章草(如皇象本《急就章》)。我们这里要说的《十七帖》既是王羲之草书的代表作,也被认为是今草的经典之作。

《十七帖》由王羲之写给他人的近三十封书信组成,因卷首为“十七”二字而得名。真迹早佚,现传《十七帖》是刻本。唐张彦远认为《十七帖》“是烜赫著名帖也”,宋黄伯思《跋所书〈十七帖〉后》说“逸少《十七帖》,书中龙也”,朱熹的评价则比较具体:“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者。”

文章图片1

《十七帖》拓本(局部)

南朝王僧虔《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虽说是“神采为上”,但“形质”是表现“神采”的依托和凭借,因此书法学习中在形质方面的功课不可或缺。《十七帖》是草书习练者的必临帖目之一,对其有效地取法,首先须对其形质特征有所了解。

一、《十七帖》形质特征

《十七帖》真迹久佚,存世拓本众多,虽各种拓本之间存在差异,但我们只能依靠拓本去探寻其风格特征。综合传世各种善本,同时较以其他草书经典,我们认为《十七帖》在形质上最主要的特征可以用“方”“折”“扁”“密”等四个字来概括。抓住这几个特征,对于尽快掌握《十七帖》的书法技法将大有裨益。

(一)方。

《十七帖》是刻帖,尽管好的拓本几如白粉写黑纸,但终究不同于墨迹,毕竟经过了刀刻的步骤,刀子容易刻出方整的笔画,加之书家也可以有意写出如刀斩斧齐般的笔画,所以呈现出“方”的特征很容易理解。《十七帖》中这类方笔集中表现在一些笔画的入笔处,诸如“十”“計”“悉”“邛”“頃”“往”等字(表1)。我们认为,这类笔画可能是刻工的“功劳”,也可以是自然书写的结果,但无论如何都要尽可能用毛笔在自然书写的状态下将这些“方”表现出来。这类方笔的“加盟”无疑会给圆转、流畅为基调的草书平添一些刚劲、峻拔的元素,成为《十七帖》在形质上的一个典型特征。书写此类笔画,须在重按斜切入笔之后将笔豪铺开,万毫齐力,才能达到方峻的效果。

文章图片2

表1

(二)折。

通常情况下,草书的笔法以圆转为主,因为在快速书写中,圆转的笔画有着特天独厚的优势。但作为书法艺术来说,草书很忌讳一味地回环圆转。所以,好的草书要有一定比例的折笔的参与,《十七帖》就是如此,而且其中折笔的比重相对后世的小草经典来说要高一些,如“單”“即”“龍”“間”“甚”“所”等(表2)。只要同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草书以及孙过庭《书谱》加以对比的话,很容易就可以看出《十七帖》的折笔运用得非常充分。如果取法《十七帖》忽视了这一点,为追求流畅而有意将方折化为圆转,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却了临习此帖的意义。需要注意的是,《十七帖》的许多“折”并非绝对的方折,而是寓折于转,转中带折。

“方”“折”二字所代表的《十七帖》的两个特点很重要,学书者须在临摹过程中悉心体会,可矫学习草书过程中的用笔流滑之弊。孙过庭《书谱》有云:“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十七帖》中的“方”“折”可以说是表达其情性的重要手段。当然了,临习中注重“方”和“折”的同时要避免筋骨外曜的问题。

文章图片3

表2

(三)扁。

今草承隶草而来,萌芽于汉末,形成于魏晋时期,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恰处于今草初创阶段。一般认为,“二王”父子虽然不是今草的创立者,但对于今草书的形成,他们应该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恰如唐蔡希综所言:“晋世右军,特出不群,颖悟斯道,乃除繁就省,创立制度,谓之新草,今传《十七帖》是也。”由于刚刚脱胎于隶草,当时的今草保留了些许隶意,况且王羲之又善章草,《十七帖》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属于那个时代的字体特征,字形普遍较扁就是其中之一。例如“安”“想”“時”“順”“問”“懸”等字(本文所举例字均采自现藏上海图书馆的张伯英藏本《十七帖》)就很能说明问题(表3),这些字形纵向空间被压缩,体势向左右两侧延展。虽然唐代孙过庭被认为是王羲之的忠实追随者,但其所处的时代,今草的样貌已经变得体势纵长,将其所书《书谱》与《十七帖》比较起来,其间的差异不言自明。

文章图片4

表3

(四)密。

“密”与“扁”“折”相关,甚至可以说是“扁”和“折”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此,《十七帖》很多单字字内空间都被压缩得很厉害,视觉上显得茂密、朴厚。如“凝”“娶”“州”“事”“緣”“希”等(表4)。

书法艺术的“形质”包括笔法、字法和章法,限于篇幅,本文不讨论《十七帖》的章法,即便是笔法和字法,其中一些细枝末节的内容也并非本文所关注的对象。我们这里只是将《十七帖》在笔法、字法方面最重要的特征归纳概括出来,把握住了这些特征,我们在取法《十七帖》的时候方能体会到此帖中所蕴含着的属于那个时代的“质”,而不至于用后世的“妍”去改造它。

文章图片5

表4

二、临习《十七帖》的注意事项

第一,通过前文介绍可知,我们所总结的《十七帖》四个特征都与王羲之的年代尚处于今草刚刚形成的阶段,保留有一定的隶草成分有关。所以,学习《十七帖》可适当对隶草、章草有所钻研。此外,近世出土的属于魏晋时期的简牍墨迹以及楼兰残纸上的草书墨迹都可以作为学习《十七帖》的参照。

第二,《十七帖》字形变化丰富,所以,在临习中需要注意,在“扁”的基本格调基础上,也有纵长的字形作为调节,如“吾”“有”“遲”“悉”“達”等。在“密”的总体特点基础上,单字内部仍可以呈现疏密变化。如“居”“氣”“當”“摹”集中于下部(上疏下密者较多),“真”密处位于中间,“佳”密处集中于右下角,“惆”的密处偏左。也有一些字为了调节章法而处理得较为“宽松”一些,如“彼”“及”“之”“知”等。另外有一些左右结构的字部件之间有一定的错落变化,如“致”“驗”“都”“動”等。还有一些字呈现出倾侧的态势,大多是向左倾斜,如“夏”“其”“慶”“載”等(表5)。我们举这些例子只是提醒大家临习中要注意观察,在掌握总体特点基础上善于发现各种变化,即使是我们所举的例字在重复出现时写法也会有所不同。

文章图片6

表5

第三,《十七帖》的拓本为数众多,可分为不同的系统,其中“馆本”系统最受推重。但即使同属“馆本”系统,不同的拓本之间不仅有优劣之别,而且细节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差异,所以学习过程中对版本要有所选择。《十七帖》的拓本中影响较大的有张伯英藏本(现藏上海图书馆)、文徵明朱释本(美国安思远所藏)、姜宸英藏本(现藏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又被称作“上野本”)等。不同版本呈现出不同的风格面貌,都有各自的优长,考察以往各家对几种善本的评价,往往见仁见智,所以,学习过程中可遵从个人的审美以一种善本为主,同时参考其他优质拓本,仔细比照,择其善者而从之。

第四,《十七帖》是刻帖,真迹久佚,无论何种善本,毕竟不同于墨迹。好在其中的《远宦帖》尚有摹本墨迹传世,《游目帖》摹本(亦有临本之说)虽毁于战火,但幸有清晰的照片传世,对照这样的唐人摹本临习无疑有助于领会其笔法,而且可以举一反三,将对比后的结果运用到其他帖子的学习中去。敦煌遗书中有《瞻近帖》《龙保帖》《旃罽胡桃帖》的古临本,虽出自民间写手笔下,且并未完全忠实于原帖,但水准不低。此外,与《十七帖》风格相近的王羲之《寒切帖》(唐人摹本)以及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草书、唐代孙过庭《书谱》都是小草的经典之作,可资借鉴。书法史上的一些名家也有《十七帖》临本存留至今,如赵孟頫、康里子山、董其昌等,由于所取法的刻帖版本不同、书家风格存在差异等缘故,这些临本所呈现出来的面目丰富多彩,可借以了解古人如何取法前贤。但各家临本毕竟不同于原帖,作为参考即可,奉为圭臬则毫无必要。康里子山在所节临《十七帖》后有言:“去岁在上都时所临,殊未能得其万一耳。”虽为谦辞,但其临本与原帖尚有距离却是不争的事实。有的临本只是凸显了草书的流畅,结果却满纸浮滑,我们所总结的“方”“折”“密”等特征全然不见,毫无取法价值。另外,王铎以大草的笔致临写《十七帖》,羼入己意,多有发挥,不宜于初学者参考。

第五,文献中有“匆匆不暇草书”的说法,后人对此有不同解读,有的解释为事情急迫,无暇一笔一画地从容书写,只能运用草书,有的则认为草书不是匆匆忙忙就可以写好的。争执源于视角的不同,前者是站在草书实用的立场,后者则是站在草书艺术的角度,不管怎样都涉及了书写速度的问题。我们认为,大家在学习时可以尝试用不同的速度去临写,用心体会后就会发现,书写速度的快、慢各有好处。待熟练以后就要将速度的快、慢结合起来,该快则快,该慢则慢,只有这样,草书的表现力才能更加丰富。孙过庭《书谱》中有关于用笔“速”与“迟”的议论:“至有未悟淹留,偏追劲疾,不能迅速,翻效迟重。夫劲速者,超逸之机;迟留者,赏会之致。将返其速,行臻会美之方;专溺于迟,终爽绝伦之妙。能速不速,所谓淹留;因迟就迟,讵名赏会!非夫心闲手敏,难以兼通者焉。”这段话将行笔快、慢之间的辩证关系及视觉效果阐述得全面而明了。《十七帖》中的《旦夕帖》有“动静清和”一句,本指(都城)状况清净平和,我们不妨借用来形容书写草书所追求的面貌和境界。具体到书写速度上,无论是快还是慢,“清和”都是令人向往的一种状态。

文章图片7

李洪智草书临十七帖一组纸本

第六,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纸张不同于古人,尤其是生宣纸,吸墨性极强,初学者不宜用此类纸张练习,需要尽量寻找与古帖质地相近的纸张书写方能表现出理想的效果,否则就会事倍功半,徒耗精力,甚至可能导致丧失学习书法的信心。待练熟练之后再运用生宣纸书写方能逐步适应。当然,由于纸张性能不同,在生宣纸上书写的效果自然不同于古帖,但也会另具趣味,别开生面。

第七,《十七帖》是书信,基本反映出了古人平时书写的状态。也就是说,其所呈现的是日常小字的面貌特征。我们今天的书法创作中大字的比例远超过古人,而小字与大字的写法有所不同,所以在将《十七帖》运用于大字草书创作的时候,不能简单地认为,将其字形放大之后直接拿来即可。学习大字草书可另外临习一些范本,诸如怀素《自叙帖》等。另外,前文所说王铎以大草的笔意临习古人尺牍,可资参考。

以上我们从“形质”角度介绍了《十七帖》的特征以及临摹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得好:“形质具矣,然后求性情。”我们只有在形质上多下苦功,能够做到尽可能与原帖肖似,方可以进一步体会王羲之书法所蕴含的“中和”之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