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缅甸为什么没有纳入清朝版图?

 怀旧書馆 2022-11-30 发布于广东

以清朝的国力,吞下小小的缅甸自然不在话下,但自大的乾隆帝太过小看缅甸,又采取了错误的战略,结果只能是草草收场。

再讲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简单看一下缅甸的历史。

1044年,缅甸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也就是蒲甘王朝,蒲甘王朝一度十分强大,征服了周边一些小国家,因此觉得天下舍我其谁了,不把别的国家放在眼里。

1271年,忽必烈建立了元朝,为了对南宋形成夹击,他派遣使者让蒲甘王朝投靠自己,遭到了蒲甘王朝的拒绝,这让他十分恼火。

1279年,忽必烈灭掉了南宋,他决定收拾蒲甘王朝,最终于1283年派遣大军进攻缅甸,花了三年时间将蒲甘王朝灭掉了。

起初,忽必烈将缅甸划归元朝的一个行省,但后来他发现缅甸太过遥远,不容易控制,于是撤销行省,任命了一个缅甸人担任酋长,每三年向元朝上贡一次。

就这样,缅甸成为元朝的附属国,元朝灭亡之后,缅甸发生内乱,许多政权相继建立,其中绝大多数政权附于明朝,成为明朝的附庸。

不过,在明万历年间,东吁王朝逐渐统一了缅甸大部,并开始不断对外扩张,几次出兵攻打云南边境,但都被明军击败。

那时候,明朝在西南边陲的经营不太好,这就给了缅甸极大的机会,万历之后缅甸又多次出兵攻打云南,占领了一些土地。

顺治年间,南明永历帝逃到缅甸,吴三桂举大军进逼,东吁王朝迫于压力,交出了永历帝,而吴三桂则撤军而还。

可以说,从清朝建立开始,缅甸就是个独立自主的国家了,但其内部一直不稳定,除了东吁王朝之外,还存在一些小政权,这是导致东吁王朝一直无法真正实现对外扩张。

康熙、雍正时期,清朝和缅甸都很忙,清朝在平定三藩、准噶尔,收复台湾,等等;而缅甸则在处理内部动乱,所以两国相安无事。

随着清朝的逐渐发展壮大,周边国家纷纷来朝,比如老挝、安南、暹罗(泰国)先后成为清朝的附属国。

对于缅甸,清朝也想将其纳入附属国范畴,但并不想大动干戈,而是希望其主动来朝,因此雍正帝在处理缅甸事务的时候十分谨慎,比如雍正七年缅甸北部的土司木邦请求入贡清朝,就被雍正帝拒绝了,这是为了维护清朝与缅甸的关系。

康熙、雍正两位皇帝,之所以不愿意武力征服缅甸,是因为缅甸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各方面因素都十分复杂,并不容易攻占,比如当初元军攻打缅甸,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付出的代价也是很惨重的,这是清朝统治者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乾隆十五年,清朝和缅甸的关系出现了转机,有个内陆人吴尚贤在缅甸经商,他与缅甸国王的关系很好,在他的牵线搭桥之下,缅甸国王上表向清朝称臣,自此缅甸纳入清朝的附属国行列。

不过,就在这件事之后不久,缅甸国内发生了剧烈动荡,贡榜王朝消灭了东吁王朝,并逐渐统一了整个缅甸。

1755年,也就是东吁王朝灭亡三年之后,色允瑞东王子率领八十余人来到清朝,请求乾隆帝的出兵帮助其复国,但那时候清朝正在平定准噶尔叛乱,乾隆帝无暇顾及缅甸,因此没有出兵。

乾隆帝的这一举措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贡榜王朝在没有任何干涉的情况下野蛮生长,逐渐变得十分强大,而且积极对外扩张,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横扫东南亚,不但占领了印度北部的阿霍姆王国和曼尼普尔王国,还灭掉了老挝,甚至出兵攻打暹罗和云南普洱。

缅甸的崛起,让乾隆帝感受到了一些威胁,也深深为自己没有保护好附属国而感到自责,于是从1765年开始,乾隆帝发起了反击。

但是,从战争的一开始,乾隆帝就没有真正将缅甸放在眼里,因此吃了大亏。

01,清缅战争的第一阶段,乾隆帝将这场战争定义为剿匪。

自乾隆帝拒绝帮助缅甸王子复国之后,云南边境的官员就对缅甸采取绥靖策略,也就是对缅甸的入侵不管不顾,尽力避免与缅甸发起大规模冲突,不然清朝就要面临多线作战的局面了。

缅甸见清军这么软弱,便认为清朝并不那么强大,就产生了进一步入侵的想法,于是派遣大军进攻云南,乾隆帝得知消息后,觉得缅甸军队不过是一帮土匪,于是任命刘藻为云贵总督,让他出兵剿匪。

刘藻不过是一介书生,根本不知道怎么用兵,他第一次出兵,只带了三千绿营兵,结果中了敌人的埋伏,被打得大败而归,最后只有三百余人逃了回来。

事后,乾隆帝责怪刘藻剿匪不力,将其革职查办,而他在悔恨交加中自杀而亡。

刘藻死后,乾隆帝依然没有重视缅甸,让陕甘总督杨应琚改任云贵总督,继续出兵剿匪。

那时候,缅甸在抢掠云南一番之后,早就撤军回国了,杨应琚抵达云南之后,快速出兵缅甸,一路上就没遇到缅甸军队的影子,最终兵不血刃地占领了缅甸整欠和孟艮两个土司。

胜利的奏报传到北京,乾隆帝高兴得不得了, 认为杨应琚彻底剿灭了缅甸土匪,于是下令大军班师回朝,留下八百人镇守即可。

在取得胜之后,无论是云南地方官员也好,还是朝廷大员也好,都认为缅甸弱小,正是出兵将其彻底征服的好时机,于是纷纷上书主战,但也有不少人反对。

这个时候,作为云贵总督的杨应琚,其态度就十分重要了,最终他上书乾隆帝,说缅甸军队不过是莽匪和木匪两部分组成,根本不足为惧。

乾隆帝十分高兴,于是连忙制定策略,但还没等他下令进攻,以杨应琚为首的云南地方文武官员为了尽早取得战功,就擅自带着一万余绿营兵出征了。

乾隆帝得知这件事之后,也没有怪罪,认为一万多绿营兵足以战胜缅甸,清朝与缅甸的第二次战争就此爆发。

缅甸听说清军有一万余人,自己却只有几千人(主力大军在攻打暹罗),于是赶紧退出占领的云南土地,回到缅甸境内的新街防守。

在新街之战中,双方互有伤亡,但清军的伤亡更大,也就是打了败仗,云南提督李时升却上奏朝廷说,他率军击杀了六千缅甸士兵。

胜利的消息让乾隆帝十分振奋,于是下令清军继续追击,结果胜利的战报不断传来,杨应琚在自己的奏报中说,清军一共斩杀了近万人。

实际情况是,云南的绿营兵战斗力很差,杨应琚也不是个合格的主帅,再加上缅甸在东印度公司的支持下,获得了大量先进的装备,因此清军人数虽然多,却都是打了败仗,损失了包括数名游击将军在内的三千余人,而缅甸则只损失了几百人。

但乾隆帝不知道真实情况,还认为杨应琚打仗有一套,于是派遣心腹侍卫福灵安去前线观摩学习,结果发现清军屡战屡败,原来杨应琚一直在谎报军功。

这让乾隆帝很没面子,于是下令将杨应琚、李时升等人处死,并重新任命其他人接替,但缅甸军借着清军没有主帅的当口,趁机抢夺了清军的粮食,致使清军一退再退,最后退回云南境内。

就这样,清朝连续两次攻打缅甸,都以失败而告终。

02,清缅战争的第二阶段,乾隆帝继续轻视缅甸。

按道理来说,清军打了败仗,乾隆帝本应该引起重视才对,但那时候无论是乾隆帝也好,还是朝中八旗官员也罢,都认为战争失败的关键在于绿营兵能力不行,如果派遣两三万八旗兵,肯定能一举击败缅甸。

事实上,那时候缅甸军队虽然人数少,但装备水平却比清军好,早在战争爆发之前,就有人劝说乾隆帝,让他从西方引进先进武器,但乾隆帝认为清朝是天朝上国,怎么可能比西方落后,就否决了这一提议。

1767年四月,缅甸消灭了暹罗,大军返回缅甸,恰在此时,乾隆帝任命的新任云贵总督明瑞也来到了云南,准备对缅甸展开进攻。

明瑞是皇亲国戚,早年担任过伊犁将军,军事能力还是很不错的,乾隆帝很信任他,不过他跟乾隆帝一样,对缅甸十分轻视。

那时候,乾隆帝压根就没有觉得,清军会打不过缅甸,他甚至开始谋划攻占缅甸之后,该如何治理才是最好的。

因为这一自大心理,当有大臣向乾隆帝提出,不如联络暹罗国内的反抗势力,配合清军攻打缅甸的时候,就遭到了他的严厉拒绝,理由竟然是天朝上国怎么可能需要附属国的帮助呢,这岂不是很没面子?

于是,乾隆帝给了明瑞三千八旗兵,二万两千绿营兵,让其率军进攻缅甸,在第一场战争中,八旗兵的表现确实不错,击败了缅甸军队,斩杀了三百余人。

这场小胜利让明瑞觉得缅甸军队不过如此,于是产生了轻敌心理,开始贸然大举进攻,结果在蛮结遭遇了缅甸的严防死守,一时无法攻克,还损失了数百人。

这个时候,清军的补给线已经拉得很长了,缅甸军队利用自身熟悉地理环境的优势,出兵断了清军的粮道,然后在清军弹尽粮绝的时候发起反击,一举将清军击溃,斩杀道府、总兵级别的官员数名,清军士卒则损失上千人。

好在清军人数多,这才突围而出,但就在逃跑的半路上,突然出现了大量缅甸军队,这支缅甸军队正是从暹罗返回了缅甸主力军队,他们将清军团团包围。

经过一番交战,缅甸武器的优势显现出来,再次将清军打得大败,清军开始快速回撤,明瑞主动提出率军殿后,最终他掩护一万余清军返回云南,而他则与数百名八旗兵一起被围困,战斗到最后只剩下数人的时候,他找了一棵树上吊自杀了。

就这样,清军再次败给了缅甸,这场战争之所以会失败,还在于明瑞太过轻敌冒进,而缅甸则采取了正确的策略,规避自身不擅长平原野战的短板,选择在自身熟悉的地形环境下打反击战。

03,第三阶段,乾隆帝开始正视缅甸,但依然遭遇战败。

经历了明瑞的惨败之后,乾隆帝及群臣对缅甸有了新的认识,也知道缅甸军队是一支装备先进、战斗力彪悍的军队,因此不再轻视。

当然了,乾隆帝也意识到缅甸不是那么容易攻下的,很多大臣就劝他采取和平措施解决问题,但他认为必须雪丧师辱国之耻,不然不足以让天下人诚服。

实际上,这个时候乾隆帝有些好大喜功了,他自认为在军事方面,没有他完不成的事情,比如准噶尔和大小和卓,不都是以胜利而告终吗,怎么就灭不了一个小小的缅甸呢?

因此,越是清军打了败仗,乾隆帝就越想将缅甸纳入清朝版图,为此他很愤怒地撕毁了缅甸方面发来的求和文书,准备发大军进攻缅甸。

1768年,正当乾隆帝热火朝天地谋划进攻缅甸之时,有人开始犯嘀咕了,云南参赞大臣舒赫德和云贵总督鄂宁上书,提出了征讨缅甸的五个难处:

一是办马难;二是办粮难;三是行军难;四是转运难;五是气候难。

两人最终得出的结论是,采取武力措施征服缅甸的胜算不大,不然采取和平策略让缅甸投诚。

事实上,舒赫德及鄂宁的奏疏,总结得很全面,说得也很有道理,但乾隆帝根本听不进去,再加上他已经任命小舅子傅恒担任经略了,怎么可能出尔反尔呢?

说到底,乾隆帝已经铁了心要征服缅甸了,谁劝都没没有用。

1769年二月,傅恒率军出征了,此时他手中有八旗兵,以及各地调来的精锐绿营兵,共计三万一千余人,同时还有十万民夫及马驴牛八万余保障后勤供给,另有战马两万余匹,骡子六千余匹。

这一次,傅恒汲取了之间清军战败的教训,采取了水陆并进的策略,但调集大军的时间很长,一直到九月二十九日,各路大军才准备就绪。

这个时候,清军大举进攻的消息,已经在缅甸传了快一年了,而且打听到了清军进攻的路线,并为此采取了积极的应对策略。

此后,双方在新街、老官屯等地展开了交战,具体过程我就不介绍了,大家只需要知道缅甸在陆战中有优势,但在水战中没有优势就行。

于是,缅甸尽力避免与清军水战,而是利用境内丛林茂密的特点,一方面组织积极防御,另一方面不断骚扰清军,虽然自身有损失,但清军一直无法取得突破。

双方打了两个多月,硬是不分胜负,这个时候舒赫德及鄂宁提出的征讨缅甸的五难,就逐渐显现出来了,清军自副将阿桂以下,都出现了严重的厌战心理,这对清军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

尤其是在气候方面,由于清军严重水土不服,致使大量将士病死,当时傅恒上报给乾隆帝的数字是,一共有一万三千多人病死,包括总兵吴士胜、副将军阿里衮、水师提督叶相德在内,另有数千人病倒。

可以说,清军病死的人数,远远大于战争中的损失,虽然傅恒率军压迫缅甸军队,占领了不少土地,但将士的厌战情绪,已经让战争无法再继续下去了。

更要命的是,作为主帅的傅恒,竟然也在视察军队的时候染病,躺在床上无法下床了。

不过,缅甸的情况也不太好,军队主帅诺尔塔知道,以缅甸的国力,根本无法长时间与清军展开拉锯战,于是写信给傅恒,提出了和解的意愿。

在双方统治者都未同意的情况下,傅恒与诺尔塔达成了和平协议,之后傅恒上奏朝廷,乾隆帝为了安抚傅恒,并让傅恒早点回京治病,于是授予他自行决定是战是和的权力。

十一月十六日,傅恒派遣将领与缅甸方面达成了议和,双方达成协议,缅甸向清朝称臣,永不再犯清朝,并释放所有俘虏;而清朝则答应将云南土司划归缅甸,重开边境贸易,每隔十年互换使节并互送礼物。

就这样,清缅战争告一段落,这场花费了清朝近千万两白银的战争,以议和的方式草草收场,乾隆帝心中虽然感到很不舒服,但深知缅甸是清朝无法战胜的对手,自那之后不再对缅甸用兵了。

第二年七月,傅恒因病不治身亡,清朝在战争中的损失就更大了,乾隆帝晚年虽然将征服缅甸写入自己的十全武功,但他本人也表示,清缅战争其实不成功的。

并且,清朝在缅甸战争中的失利,还引发了东南亚局势的大变,由于缅甸将陷落境内的主力军对撤回,用以对抗清军,只留下三千人驻守,这就给了郑信以机会,他领导的军队最终将缅甸军队赶走,由此建立了吞武里王朝,为之后的曼谷王朝奠定了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