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理解辛补肝、酸泻肝

 denvecc 2022-12-01 发布于海南

内经有云“天食人以气,地食人以味”。每个人生活在世界上,都有赖于大自然的馈赠,我们所需要的所有营养物质,都必须从自然界获得。比如水、氧气等等,更勿论那些各色各样的五谷六畜的食物了。

《素问.脏气法时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其中的“甘缓肝、辛补肝、酸泄肝”该如何理解呢?

1、甘缓肝: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关于肝的“缓急”,张景岳的一段话可以作为最好的注释:“肝为将军之官,其志怒,其气急,急则自伤,反为所苦,故宜食甘以缓之,则急者可平,柔能制刚也。”

所以,什么是“肝之急”?这是由肝本身的生理特点所决定的。因为肝主疏泄条达,太过不及皆为病,气有余则为过,过则自伤,发而为怒为逆。再严重点,能侵犯其它脏腑,比如肝木乘脾、或者木火刑金诸证,这就是“急”。

而“甘以缓之”的本质,就在于调中实脾。医圣张仲景曾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通过强健脾土,从而达到抑木的目的,此也是不治而治之之法,故曰“柔能制刚”。而张仲景的甘麦大枣汤,对妇人的脏燥一证,正是“甘以缓之”之意。

2、辛补肝: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什么是补泻?李中梓提到“违其性则苦,遂其性则欲,本脏所恶,即名为泻,本脏所喜,即名为补”。

所以,内经的“补泄”,并非我们现在所说的“补益气血,疏散郁结”,而是根据脏腑本身的气机特点而言。

以肝为例,肝木之性,喜条达而恶抑郁。散之,则条达,辛能散,故食辛以散之,就是遂了肝的本性,所以为补;反其性则泻,肝木喜辛散而恶酸收,所以辛为补而酸为泻。如果以为补泻就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意思,则与《内经》的原意相悖了。

同时,补肝用到的细辛,实际上,细辛的用途主要有两种:一是用治阴寒内盛,寒痰蕴肺之证;二是与黄柏、黄连等相配治风火牙痛、口腔溃疡,即宗《内经》郁而发之之旨。

很多人对“郁火”之意不明,其实,结合细辛“补肝”,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了。实际上,很多的肝郁气滞之证,为何会用到桂枝、肉桂、薄荷之类?正是五脏五味补泄理论的指导下的实际运用。

3、酸泻(泄)肝:

酸味的药食,能泄肝。请注意,这里不是“泻”而是“泄”,也就是和肝本身的“调达”相反的一种作用。酸涩之品多收敛之性,对肝经气机的影响也是“反调达”的。所以,酸味的药食有“泄肝”之功。

酸味“泄肝”的药食有哪些?芍药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味。据《本草纲目》描述,芍药性味酸涩而平,主要入肝脾二经,有“肝经血份药”之称,能柔肝缓急而止痛。

实际上,芍药的泄肝,和我们通常理解里的“泻”也是完全不同的。

芍药的泄肝,主要是针对肝经的气机而言。肝气调达向上,芍药性味酸降,这就是“泄”。但实际上芍药的泄肝,很少有清热泻火那样的“泻”,相对而言,很多补血养血的方剂,都会用到芍药,如四物汤。

为什么补血养血的四物汤会用到芍药?芍药为肝经血份药,能调和营血,这是我们理解里的“补血”;而对肝经气机而言,酸敛的芍药和肝木调达向上相反,这又是“泄”。

所以,我们平常很多的酸味药食,包括枸杞子、橙子、乌梅之类,从内经气机的角度看,都是“泄肝”的;而临证组方上,大多体现为“补血”。但两者并不相悖。

要知道,很多的柔肝养血之证,其形成之初,大多有“过用”之虞。比如枸杞滋养肝血,对熬夜伤肝、用眼过度等视力问题的调理,正是遵循“酸泄肝”的原则,使肝经气机恢复调达,则过用之伤也就渐渐得到弥补了。

总之,内经五脏五味补泄的理论,和我们通常所说的“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是有所差别的。

虚实的补泻,是补其不足而泻其有余;五脏五味的补泻,更多是顺应脏腑气机的喜恶而言。

简而言之,被脏腑喜欢的就是补,被脏腑讨厌的就是泄。甘缓肝、辛补肝、酸泄肝三者,需要仔细甄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