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PRI~骨盆位置恢复总结

 心无所谓 2022-12-01 发布于河南

​    骨盆的结构就是是一个三维的上下贯通的漏斗一样,承上启下稳定身体。向上承接着我们的内脏防止掉落,向下影响着下肢的活动产生动作,是我们人体中最重要的一块区域。

    想要让骨盆产生活动,势必要先了解它的结构和功能,只有了解的它的位置,才能知道它能带给我们什么!

图片

图片

骨盆的位置及其状态

图片

   骨盆并不是随意就能产生活动的,它也不是一个浑然一体的结构,髂骨呈扇形,是构成髋骨的三块骨中最上端也是最大的部分。髂骨与骶骨连接形成骶髂关节,是我们人体活动的基石。由肌肉,肌腱,筋膜等连接在一起,像悬吊绳一样固定骨骼控制髋关节活动。


图片

骨盆周围对应的相关肌肉


图片

骨盆入口:右侧缝匠肌和股直肌,左侧髂肌,左侧臀中肌,右侧臀大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

骨盆出口前侧:耻骨直肠肌和耻尾肌,髂尾肌,闭孔内肌

            后侧:尾骨肌,梨状肌和臀大肌

图片
图片

 L AIC 骨盆恢复整理和总结


L Inle IP ER = IS IR = Outlet IsP IR = AF ER
R Inlet IP IR = IS ER = Outlet IsP ER = AF IR


     左前内链模式下,左侧髂骨在对侧的耻骨上面外旋,左侧的髂骨在骶骨上面是内旋,这两个是同一件事。所以上面画了一个相等。

    骨盆出口也有两个 IsP IR 使坐骨在对侧的耻骨上面内旋和骶骨在髂骨上面内旋是同时发生的。以及和右侧是完完全全相反的。


图片

​左AIC骨盆出口和入口的

目标

              交互和交替的骨盆底

左前内链≠>右前内链

左前内链->骨盆中立->右前内链😀


    为了恢复左前内链模式。从左前内链模式所对应的位置,到右前内链模式所对应的位置。第一个要考虑的点是从左前内链模式恢复到中立位,从中立位进而促进恢复到右前内链模式。

    PRI的世界里有两个概念,一个是交互,一个是交替。比如在左前内链模式下,交互是左右侧的活动是完完全全相反的。左侧髂骨是屈,外展,外旋。右侧髂骨的活动是伸,内收和内旋。交替是从左前内链模式能够过渡到右前内联模式所对应的位置,并且能够从右前内链模式所对应的位置再次回到左前内链所对应的位置。

     交互更加偏向于静态一些,交替偏向于动态一些。在左前内链模式恢复这里,他是有交互的能力的。左侧和右侧是完完全全相反的。所以我们更多的是恢复他的交替。从左前内链模式过渡到右前内链模式。


图片

   AIC的骨盆入口和骨盆出口

图片

 整体最终目标:

   对于骨盆入口的位置和骨盆出口的位置,需要通过一些打开和关闭的肌肉,第一步使是骨盆的位置回到中立位

第二步是骨盆位置恢复到右前内链模式和对应的骨盆入口位置,以及骨盆出口的位置恢复到中立位。

左AIC--中立位--右AIC

左右两侧能够来回交替

   所有的位置的测试,不管是AIC还是PEC。我们最终所需要的,我们所以测试都希望这个人在躺下的时候,骨盆处于中立位。如果是处于中立的状态,那么一定是处于中立位的。我们期望在中立位做的测试都是阴性的。但是阴性代表这个人的骨盆处于中立位,并不表示能够正常的使用骨盆。

    我们希望的是他能够从前内链模式过渡到右前内链模式,再到左前内链模式。

左 AIC 骨盆位置

︿          ︿

|          |

﹀          ﹀

 右 AIC 骨盆位置


图片

右  AIC 骨盆位置

图片

     右AIC恢复。也就是左前内链模式下,我们给他一个我们想要促进的位置。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先给他一个中立位。希望从中立位出发,即是恢复左前内链模式下骨盆所对应的位置到中立位的逻辑,也是从中立位到右前内链模式下所对应的逻辑。对应的活动和所用的肌肉是完全对应的。从中立到往后伸展的位置。

     左前内链模式下右侧的骨盆是伸展内收内旋的。是两个一样的活动。但是所做的逻辑或者操作的目的是不一样的


图片

中立的恢复

图片

     我们恢复右前内链,就是恢复右前内链所对应的位置。左侧的伸展内收和内旋,所以骨盆中立位不是我们要的位置,我们要的是右侧的伸展内收和内旋。对应我们骨盆恢复里面最重要的主动内收坠落测试

     PADT也叫骨盆底向下坠落测试

    矢状面里的归位,我们把它叫做恢复到中立位。仅仅恢复到中立位不够,我们还要让他从中立位向后伸展内收和内旋。对侧也从中立位恢复到屈曲外展和外旋

矢状面,冠状面和水平面是PRI世界里恢复的主要逻辑

    骨盆入口对骨盆出口的影响比较大。骨盆出口提供了一个合适的支撑,恢复骨盆的工作机制。遵循矢状面,冠状面和水平面,也遵循优先处理骨盆入口,其次处理骨盆出口。如果要从左前内链模式下恢复到骨盆的中立位。需要在矢状面里考虑。矢状面里左侧的骨盆入口是过度激活的,需要把它关闭掉。右侧的骨盆入口是关闭的,需要把它伸展开。

左后骨盆入口

图片

    如果要优先考虑左前内链模式,骨盆到中立位。第一个就要考虑这个肌肉, 优先考虑矢状面,也优先考虑骨盆入口。这也是PRI要考虑的第一个,再考虑骨盆出口。结合以上两个大的逻辑。一定能得出要激活右侧前侧的骨盆出口,抑制左前骨盆入口

     抑制左前骨盆入口刚好对应缝匠肌和股直肌

图片

如何激活这两块肌肉?


     膝盖反应骨盆入口位置。如果让这个人的右侧膝盖往前,高于骨盆位置。或者说,远离左侧膝盖就会立刻得出右侧的髂骨相对于左侧更靠前。膝盖反映骨盆入口。

    如果出现了某一侧的膝盖高,某一侧的膝盖低。希望出现的是有一侧的骨盆入口高一点,另一侧的骨盆入口低一点。把她置于一个合适用力的位置上。右侧髂骨在对侧耻骨上面外旋。通过膝盖的活动去引导骨盆入口


图片

左前骨盆出口

图片

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第一考虑矢状面的活动,也就是缝匠肌和股直肌。骨盆出口也就是负责上升和下落的肌肉也就是耻骨直肠肌和耻尾肌,希望通过骨盆底坐骨的外展和内收影响这两块肌肉。这两块肌肉自然也有收缩和放松

   通过坐骨的外展和内收去影响这两块肌肉,使之上升或者下降。第一个我们考虑完右前骨盆入口。第二要考虑左前骨盆出口。耻骨直肠肌和耻尾肌这两块肌肉我们没有办法直接影响他。只能通过冠状面里的闭孔内肌和髂尾肌来影响他, 耻骨直肠肌和耻骨肌。我们期望通过影响这两块肌肉来影响。

          骨盆在各个平面的动作

图片

 骨盆的矢状面

     影响骨盆底的这两块肌肉需要我们去激活另外两块肌肉,也就是闭孔内肌和髂尾肌。只能通过激活左侧的内收肌来外展骨盆出口。被置于一个合适的位置上。这两块肌肉与左侧的内收肌一块收缩。使左侧的骨盆底上升。左侧坐骨如果是外展的,髂骨如果是内收的,左前侧骨盆底是上升的。

骨盆的冠状面

    我们去考虑骨盆入口考虑髂肌,入口时主要考虑三块肌肉,其他的都是辅助肌肉。缝匠肌,股直肌,髂肌。希望左侧的髂肌远固定时收缩,使用的是肌肉远固定的功能。股骨不动。这里使用了一个连接骨盆和股骨的肌肉。髂肌收缩能够使髂骨内收。他属于后侧的骨盆入口。所以把它归为IS ER。髂骨在骶骨上面外旋。为了使髂肌能够更好的工作,我们想要激活另一块儿肌肉。臀中肌前束激活可以使髂骨在骶骨上面外旋。

臀中肌

图片

    左侧的髂肌会获得一个合适的收缩位置。左侧的髂肌乃至右侧的髂肌收缩会有感觉。只不过这个感觉在生活中不明显。如果骨盆这里的肌肉有一种奇怪的收缩感觉,就有可能是髂肌。但是我们直接激活他比较困难。所以我们通过左前臀中肌前束,使它被置于一个合适的收缩位置

   我们的目标是激活左侧髂肌使髂骨内收,但是没有办法直接激活。只能通过激活另一块肌肉来使左侧的髂肌更好的激活

骨盆水平面

图片

    臀大肌对于骨盆入口而言,骨盆入口主要考虑的是臀大肌。可以使右侧髂骨在骶骨上面内旋。骨盆出口强调的是右侧骶骨在髂骨上的内旋,在骨盆入口和骨盆出口这里。

     我们可以把它同时归结为三块肌肉。尾骨肌,梨状肌和臀大肌。这里的联系在于臀大肌

图片

    水平面主要考虑的右侧肌肉是臀大肌,梨状肌和尾骨肌,使髂骨在骶骨上面内旋,也能够使骶骨在髂骨上内旋。只是一个是骨盆入口,一个是骨盆出口。

总结:

图片

    第一个骨盆入口,我们要考虑的是激活右侧的骨盆前侧入口,激活左侧后侧的骨盆入口。出口这里要激活左前骨盆出口,激活右后骨盆出口。

左后骨盆入口~长且弱,关闭

左前骨盆入口~短且强,打开

右侧完全相反

      右后骨盆出口臀大肌,梨状肌和尾骨肌三块肌肉都等于右侧的臀大肌。都是通过激活右侧的臀大肌来激活这三块肌肉。在冠状面里,没有考虑通过一块肌肉来使冠状面里的髂骨外展。只考虑左侧的内收。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交互。在我们恢复交互的过程中,乃至是抑制,促进的过程中。一侧打开的时候,比如说右前骨盆入口打开的是,这是有助于左前入口的关闭。一侧的肌肉激活有助于另一侧的肌肉关闭。直接原因来自于腹腔压力的变化。一侧压力变低,另一侧的压力容易变大,或者说是变高。

你点一下手指分享☝,我们将多一份信心

你多一次评论😀,我们会多一次进步

感谢大家(*^_^*)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