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学忠教授活用经方治疗“阳虚漏汗”验案一则

 易医文化 2022-12-02 发布于辽宁

汗证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病症,长期汗证患者往往查无病因寻求中医中药治疗,多数中医医师临证治疗汗证时喜加用敛汗之品以收止汗之效,往往效果不佳。本文记录了陈学忠教授灵活应用经方,无一味敛汗之药而达止汗之效的验案1则,以飨同仁。

关键词:汗证;桂枝加附子汤;陈学忠

医案:患者王某,女,80岁。因“汗出恶风1月余”就诊。1月余前,患者外出避暑期间出现汗多,恶寒、恶风,周身疼痛不适等症状。1月以来患者病情迁延未愈,久治罔效。于2019年07月11日就诊于陈老门诊处,刻症见:汗多,畏寒,恶风,汗出湿衣,伴神疲乏力,汗出后神疲乏力、畏寒恶风更甚,伴头晕,项背僵直不舒,左肩关节疼痛,上举、后伸障碍,夜间因疼痛难以入睡,右膝关节久行后疼痛,纳差,口淡无味,入睡困难,夜尿4-5/晚,大便2/日,不成形,舌淡嫩苔白,左脉弦右脉沉迟。

中医辨证论治

诊断:汗证

辨证:太阳表虚,阳虚漏汗

治法:调和营卫,温阳止汗

方药:桂枝加附子汤加减

桂枝 15g    炒白芍 20g   生姜 12g    炙甘草 15g   

大枣 30g    白附片 30g   葛根 100g    黄芪 30g  

                 中药7,每天一剂  每日三次,免煎,水冲服

2019年718二诊:患者汗出明显减少,仍伴神疲,四肢乏力,畏寒、恶风。效不更方,原方基础上加用党参益气健脾,温补中焦,附子加倍加强温阳之效,阳气足则汗自止。

桂枝 15g    炒白芍 20g    生姜 12g    炙甘草 15g       

大枣 30g     白附片 60g    葛根 100g    黄芪 30g    

党参 30g     

                  中药4,每天一剂  每日三次,免煎,水冲服。

2019年722三诊:患者神疲、乏力、汗出、畏寒、恶风症状均有好转,治疗显效,守方于前方基础上黄芪加量加强益气固表之功。

桂枝 15g     炒白芍 20g    生姜 12g    炙甘草 15g       

大枣 30g     白附片 60g    葛根 100g    黄芪 50g    党参 30g 

中药4,每天一剂  每日三次,免煎,口服

4剂后患者神疲、乏力、汗出、畏寒、恶风、周身疼痛好转。随访2周未再复发。

讨论:

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病机总属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营卫失和,汗液外泄失常。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汗》指出“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上述患者明显属于前者。患者在1月余前有明确的避暑贪凉病史,加之患者年老体虚,其后还出现汗出、畏寒、恶风、项背僵直不舒、周身疼痛诸症,为明显的风寒客于太阳经输,营卫不和之证,遵仲景之意“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2]”,“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2]”当以桂枝汤解肌和营卫,徐彬[2]早在《金贵要略论著》有云“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然患者除汗出、畏寒、恶风、周身疼痛诸症外,还表现有明显得神疲乏力、畏寒怕冷、夜尿频多、大便不成形等明显阳虚症状,考虑到患者年老体虚,阳气虚衰,汗出之证为明显的阳虚漏汗之证,与伤寒桂枝加附子汤方证相符,即“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加之患者兼有关节疼痛,加用附子大辛大热之品,不仅可以补火助阳,温阳敛汗,而且可以散寒止痛,缓解关节疼痛。陈老于桂枝加附子汤基础上加用葛根一味,取桂枝加葛根汤之意,“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2]”重用葛根100g取其轻升解肌、生津舒筋之功殊。考虑到患者神疲乏力,头晕,口淡之兼证,陈老最后于方中加用黄芪一味益气以健脾,升阳以止眩(晕),固表以敛汗。方中桂枝汤滋阴和阳,调和营卫,附子温阳兼散寒止痛,黄芪益气固表,葛根生津舒筋,缓解关节疼痛,全方共奏调和营卫,益气健脾,温阳止汗,散寒止痛之功效。全方贵在药味精简,九味药中兼具桂枝汤、桂枝加附子汤、葛根汤之意,无一味敛汗之品而获止汗良效,治愈患者久病之多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