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家国:多角度运用地理学科优势培养高中生空间思维能力

 昵称15221501 2022-12-04 发布于湖北

此文发《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10月

多角度运用地理学科优势培养高中生空间思维能力 

      湖北省巴东县第二高级中学     毛家国      邮编:444324

      摘   要: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地理空间其实就是地表空间。地理学关注一切现象的存在、运动、变化中的空间形式。表面看来,地理空间仿佛是央在地球内部空间与宇宙空间之间一个独立的空间,但实际上它们之间的界限却不是那么明显。地理空间的一个显著特性就是它的复杂性。

      关键词:高中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培养策略;地理教具 

  在现在的社会上,能力成为人们的焦点,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一个人的能力都至关重要,所以,在现代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也是教师的教学任务。空间思维能力是学生通过想象或是其他形式理解知识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一方面和天生的禀赋有关系;另外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和提高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讲究策略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在高中地理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各种地形分析、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本身就具备立体化、空间化的特点,所以在学习的时候更需要学生有空间感和思维能力。
  一、打牢基础知识,为培养空间能力做基础
  任何能力的培养都需要知识做基础,只有掌握了基础的地理概念和基本原理,才能在这些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学会分析,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空间思维能力。例如,在探究“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的时候,学生要知道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影响因素以及河流和地貌是怎样形成的,在形成的过程中都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想象、分析、探究这些过程都是需要扎实的地理基础知识作为根本的,也是以这些为依据的,所以在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刚开始要做的就是给学生精讲基本知识和原理,让学生有知识的储备。
  二、借助直观的地理教具,训练学生的空间思维习惯
  高中阶段的学生经历了小学和初中的学习,已经学会了分析和探究知识,但是还有很多学生在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时候缺乏空间感,这就使学生学习起来觉得困难、无从下手。在地理教材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地势、山川等地理名词或现象,书上都会配一些图片,但是图片缺乏立体感,学生也不能根据图片对地理现象进行分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具,通过一些地理模型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地理知识,帮助学生加深印象。而且教具的立体感很强,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下次再遇到此类问题的时候就知道该从哪里入手和分析了。教具的利用也可以丰富课堂教学,让课堂不再无趣和单一,这样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会有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让课堂教学有更好的效果。
  三、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意识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因为网络和信息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同时信息化也给教学带来了很多便利。通过一些技术或是手段教师就可以把地理形成过程或是一些发展、循环的过程做成动画,使学生通过画面和视频的形式进行全面的了解。例如,在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这一节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Flash让学生了解循环过程,从全面、细微、立体等多个层次让学生了解。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将知识变得形象化,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不用死记硬背了,通过多媒体等方式学生就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学透,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地理知识有全面的了解,在观看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其立体感和思维能力。
  四、引导学生读图、绘图,培养学生空间立体感
  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图,如,示意图、模拟图、景观图、统计图等,这些图是学习过程中不能忽视的,同时也要求学生能从图中学到信息,学会从图中分析和得出信息。这些图可以更加直观地表达出地理现象,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建立空间思维,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图、绘图,通过图片表达地理知识,在图片中培养空间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气压带和风带”这一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画图,表示各个地区的气压情况,这样学生就可以建立一定的空间感,通过制图得到锻炼。
  五、提出假设,促使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形成
  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想象能力,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假设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根据假设进行想象学习,在想象的过程中分析,对知识产生认知和理解,并逐渐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这一节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假设,如果没有太阳运动,那地球气候、电离层、磁场将会是什么样子的?学生思考假设的过程就会对假设进行分析和想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展开想象,也会在想象的过程中巩固一些地理知识。

     六、巧用评价手段强化学生地理空间观念
  学生的地理空间观念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地理空间观念的形成离不开适时有效的评价。教师要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在过程性评价中,教师要将空间观教育目标分层细化,并以此来评价学生的达成情况。例如对“运用示意图说明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过程”这一课标要求,教师制订以下不同层次的目标:①理解物质运动的规律;②运用模式图说出物质运动规律;③绘制模式图反映物质运动规律;④运用模式图解决具体问题等。又如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对区域位置掌握的评价要求是能大致绘出区域的经纬度范围(或控制点)、重要地理事物的方位等;对区域特征掌握的评价是能理解区域自然各要素的关系(能说出并绘出关系图),能理解人类活动与区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间的关系,能将人类活动置于具体的区域中进行评价等。在结果性评价中重视考查学生图像信息的获取和应用能力、空间概念的判读和空间思维能力以及绘图能力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空间思维能力已经成了一项必须具备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空间思维能力也会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学科难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所以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身边的资源和地理独特的学科优势,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民中,王忠志.浅析中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下,2013(5).
  [2]徐志梅,袁孝亭.高中生地理空间能力水平差异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2).
  [3]叶元超.浅谈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