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笔记:《翦商》

 大能猫的天地 2022-12-04 发布于北京

这书就讲商周之际的人祭、人殉、人奠基。
殷墟遗址中甗人头,刘家庄北M1046墓的甗中也有煮熟的人头。商人酗酒,献祭的牲畜和人的肢体可能会悬挂展示,或许是后世“酒池肉林”传说的来源。炮烙之刑可能描述的是“燎”祭。将人祭的肉酱赐给臣下,是商人传统的结盟方式,可能是周文王被迫吃伯邑考之肉的原型。纣王的种种荒淫故事,要放在商人整体的鬼神血祭文化中去看。
而周灭商之后,以杀戮和人祭为特色的华夏就文明戛然而止,让尘世社会远离宗教和鬼神世界,故为华夏新生。
新石器时期距今6000年前,中国出现了一些规模不大的村落,比如秦安大地湾四期;之后的两千年,人群共同体变得更大,我们可以“古国”称之。距今4300-4000年间,华北很多地方出现古国兴衰:陶寺、石峁、清凉寺、王城岗等,大概繁盛两三百年后解体,重归部落公共体。

二里头-夏

二里头文化大概范围如上,遗址考古上分四期:
一期 (距今3750-3680年)。
二期(距今3680-3610年),此时出现了整齐的路网和宫殿区。出土绿松石龙形器的M3墓,以及同期发掘的其他墓葬,没有发现任何兵器,和此前此后古国高级墓葬有钺或箭簇随葬不同。侧面说明这个时候阶级矛盾还没那么尖锐。
三期(距今3610-3560年),是极盛时期,对民众控制力扩大,1号宫殿和2号宫殿奠基。
四期(距今3560-3520年)。
传说大禹治水是凿通了长江黄河,从工程可能性上看是不现实的。
二里头人来自东南方100多公里的新砦聚落,新砦聚落存在于距今4000-3900年,约3900年前向西北穿过嵩山进入洛阳盆地,来到了古伊洛河岸边的二里头。新砦人的先祖应该是以旱作为主的土著,受南方煤山文化影响学会了种植水稻。

过去普遍认为二里头人的主食与华北地区一致,是粟。其实二里头人的主食是水稻
《史记》中记载禹“令益予众庶稻”,所谓“大禹治水”的内核,就是龙山末期古人改造湿地、开发平原的活动,新砦-二里头人排干沼泽种稻田,在龙山时代结束后的“大萧条”中,新砦-二里头人能够异军突起,水稻是重要原因。《孟子》记载“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就是描述排干湿地,这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古罗马城也是王政时期排干沼泽工程中初步建成的。
二里头一期地层有骨鱼叉和陶网坠,显示当年这里是水滨湿地环境。而崇拜的习俗,应该也和曾经的滨水生活有关。顾颉刚早已发现,“禹”字从“虫”,“鲧”也是水生,夏王朝王姓“姒”中的“以”是蜷曲的蛇形,这些古史信息不是偶然。
二里头人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青铜对于二里头文化的长久持续非常重要,绿松石也是开采铜矿的副产品。按史书记载夏朝有四百多年,过程中二里头的青铜技术一直处在封闭之中,青铜制品也很少出现在外地。
青铜作坊区的夯土围墙早于宫城城墙的建设,看来这里的防御更为重要。借后世的君主集权制运行规则想象上古,现代人以为当时青铜制造业应当在王权的直接控制下。不过二里头时期王权初建,冶炼可能处于特定族群世袭经营,有较高自治权。许宏所说的“大都无城”,可能是宫殿和手工业族群二元并立模式的结果。后来商灭夏,可能都是商人和二里头铸铜族群里应外合的结果。
古书记载代相的后羿是有穷氏寒浞伯明氏少康借助母族有仍氏和有鬲氏的势力复国,可以看出王朝内部也是族邦林立。
商族人究竟来自哪里、是一群什么样的人,考古学一直没有答案。张光直为了证明老师傅斯年的“夷夏东西说”曾在商丘一带寻找古城,还有人认为先商应该来自下七垣文化,但都没有从考古上发现迹象。从陶器风格来看灭亡二里头的外来者,陶器风格并不一致。
先商族群活动在黄河下游以及黄河南流入淮的流域范围内,是一条湿地走廊。甲骨文中部首是“舟”字的特别多,体现了水上生活。比如“纣”就是“受”,甲骨文写作两只手交接一条船。史书和甲骨文中都记载过商族早期领袖王亥丧牛的故事,这个牛应该是水牛。商人游耕生活,流动性很强,因频繁迁徙所以没有留下城邑,也有机会和其他族群建立联系。
二里头古城被废弃后,商族统筹二里头、下七垣、岳石、辉卫等文化杂糅发展形成二里冈文化。

在二里头文化的尾声,异族入侵,原有宫殿被当作大杂院,如果这是商人的话,他对二里头的占领是策略性的,之后在二里头东8公里修建了今天的偃师商城,东100公里修建了今天的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地层分为三期,时间跨度约200年。《尚书》记载商汤灭夏后将桀流放于“南巢”,今安徽。
早商时期就显示出王朝强大的控制力。垣曲商城、东下冯商城是商进入晋南营建的城池。东下冯和西吴壁都出现了冶铜工厂。东下冯有和偃师商城相同的大型仓库遗存,可能是储盐的。
九世之乱后,郑州商城逐渐被废弃,西北14公里的小双桥成为中商时期几乎唯一的繁华都邑其中一座巨大的人工土台,之前当地传说是西汉周勃墓,其实是中商时期的宫殿和祭祀建筑
商朝崇尚暴力、热衷人祭文化,这在偃师商城、郑州商城上都可以看到。中商阶段郑州商城出现了埋葬青铜器的祭祀方式,可能出现过一次宗教改革运动,但又恢复为人祭。

长江和汉水支流众多,给盘龙城提供了交通便利,这里在二里头时期就有本地聚落,商时期成为长江流域最早的冶铜基地和铜交易中心。盘龙城和商都相距甚远,是早商王朝宏大扩张的产物。
关于盘龙城和商王朝的关系,一方面高级墓葬显示出可能属于商王朝上层,另一方面盘龙城又没有人祭祀、人奠基的文化现象,可能是少量商族上层与本地土著合作青铜产业运作。
随着商王朝式微,盘龙城与王朝腹地联系断绝,盘龙城也逐渐消失,但青铜技术却在南土扩散开来。长江流域的江西、湖南和四川都大量出土过晚商的青铜器,商代风格和本地元素杂糅,包括新干大洋洲墓葬青铜器,湖南出土过著名的四羊方尊、人面鼎,广汉有三星堆青铜器。
位于今天石家庄藁城县台西村的商代遗址,是晚商加强北方防御建立的军事聚落。这里不仅有人奠基、人殉的痕迹,还发现了人祭屋檐悬挂人头的地上展示。

第十九代王盘庚迁殷,《尚书·盘庚》有三篇讲话,第一篇在迁都之前,就是连恐吓带吓唬,让商族跟随王室迁都。他们选择的是洹河岸边,先在北岸建了今天的洹北商城,大概在二十二代王武丁时期,来到了洹河南岸,也就是今天的殷墟。
殷墟的宫殿区发现千名人牲,王陵区则有上万。
殷墟虽然出土了十万多片甲骨卜辞,但都是商王针对特定问题的占卜记录,并没有宏观的自我陈述。
综合各种材料来看,商人并没有政府体系,基本的社会单元是以学院关系为纽带的“族”。
甲骨文是标准的男性文字。
“女”是跪着的大胸
“妇”是拿着扫帚的女人
晚商时期,商人又获得了一种至关重要的技术:马车。古印度梵文史诗或荷马史诗中就歌颂马拉战车。马车在殷商出现的很突然,突然就四驾、六驾的成熟阶段了,可能是外来输入,但过程今日暂不清楚。
“伯”字就是指异族首领,比如周方伯、羌方伯,周文王被叫做西伯侯,是有依据的,只不过后来就没有商文化中的含义了。
在武丁时代,甲骨文中即出现了崇侯虎,也就是比封神榜时间早两百年。胡厚宣认为,是后人讲述文王经历时,将当时的崇侯都附会到更早、更知名的崇侯虎上去。今天的老牛坡遗址,可能就是崇国都城,是商王朝向西扩张的举措。

周的“创世纪”中,难免会受到一些商文化的影响。如《诗经·生民》中多次提到帝,这就是商族的神。
”字来源于甲骨文,可能从中找不到周族起源,周人开始没有文字,是从商文字中选了“姬包括“周”字也是一样。
说后稷被丢弃后有牛羊保护他,当时畜牧业可能很繁荣,周人强调自己精于农业的形象,可能也是为了区别,显得自己更为“开化”。

后稷的儿子不窋曾带领族人离开周原,“窜于戎狄”。但周人的戎狄意义不同,戎就是和周族比较接近的族群,也有族姓,在商人看来周与戎差别不大,都是羌人。而狄更加野蛮。

(《山海经》记载,稷有个弟弟叫台玺,就是邰。)

不窋的孙子公刘迁豳,也是周族重要的迁徙活动,碾子坡村的先周文化遗址,应该属于这一时期。豳-碾子坡在古公亶父迁周原后,一直也有聚落生活,并不是所有族人都随亶父迁徙。周族来到周原,是商武乙王西部扩张招募部族充当马前卒的副产品。
亶父有三个儿子,泰伯和仲雍为了给季历让位,自己逃到了后来吴国地域。真实情况可能并不这么简单,老大老二可能是不同意族群要为商朝猎捕人牲而政治决裂。在《易经》中有周族为商朝捕猎人牲的痕迹,比如经常出现的孚”字,坎卦“有孚,维心,亨”,就是剖心献祭。
季历从挚国迎娶了国君的二女儿,挚的族姓为“任”,这位妻子就是文王的母亲,后世称为“太任”。在《诗经》中,周族吹嘘“挚仲氏任,自彼殷商”,其实挚国和商王肯定不是同宗的。文王沉迷算卦,可能就是这位商文化的母亲带来的影响。
纣是谥号,他的称号是“帝辛”,“辛”来自天干名,“帝”就是商族的神,商末搞了次宗教改革,将在世的王也称为“帝”。
《诗经》中又吹嘘,“帝乙归妹”,说周文王娶了帝乙(帝辛的父亲)的妹妹,这显然也不是事实,文王夫人后人称“大姒”,商王是子姓。林鹄认为,这个子姓是周人定的,商人甲骨文中的“子”本意就是王子。后来春秋时期孔子的暧昧对象南子,就是宋国,也就是商王后裔。
封神榜说周文王有一百个儿子,他儿子确实不少,起码大姒就生了十个左右。文王儿子都是单字,但长子伯邑考这个名字比较奇怪,其实他的名字就是邑,伯是嫡长子,考是父亲。
1976年,凤雏村甲组基址即文王大宅被发掘。在西厢房地窖出土了大量甲骨。占卜是商王独断的通神事业,文王在这里秘密学习。

文王昌的殷都之行,被囚禁了。更晚的史书说羑里在河南汤阴,但并没有旁证,也没在汤阴发现商代的典型遗址。囚禁期间,文王研究六十四卦,这只需要用简单计数工具就可以,不必骨占卜。
《易》“含章可贞”的含章二字可能是“勘商”也就是“翦商”。羑里被囚,文王推演六十四卦,最重要的就是突破认知,事情是不断变化的,商朝是可以被推翻的。牢狱生活也让文王从猎捕者变成人牲,本身也是一种“易”,他有了切肤之痛。
文王被释,可能走的夫人路线,苏妲己是关键人物。之后。周武王指定纣王的儿子武庚在殷都担任商王,这个武庚很可能是苏妲己所生。
关于姜子牙,姜尚或姜子牙这个称呼不太对,姜是姓,用于称呼女子,应该用氏名“吕”来称呼男子。“太公望”不是名字,指的是“太公望子久矣”,这个太公指的是古公亶父,后来错演为姜太公的名字。根据后来出土的春秋时期齐国青铜器来看,吕尚是“祖甲”,他自己的名字是甲,包括他的好几代子孙都是商人以天干命名的方式。
吕尚在商王的屠宰场工作,掌握很多占卜秘闻,他翦商大业中,他起到出主意从内部分化的作用。
这里在说回吕尚的女儿,也就是周武王的王后姜,她可能开始嫁的是长子,保留了首任丈夫的名字做纪念,后人也才可以尊称邑为'考。这就是为了姬姜联盟,先后嫁了兄弟二人。周人史诗中,亶父、季历、文王三代的夫人大姜、大任、大姒都被歌颂,但武王王后缺默默无闻,这可能就是原因。

从殷都回来后文王开始为翦商做准备,所谓虞和芮争执受周民风淳朴感化的故事,道德性太强,可能是同盟派遣质子到周。文王还引进“帝”的概念,作宗教和思想准备。
文王受命后的几年不断扩张,伐密、灭黎、灭崇等。
由于武王殷都之行所受的刺激,以及对翦商成功性的怀疑,一直饱受焦虑和失眠的困扰,他继位后还使用文王纪年,自称“小子发”,弟弟周公旦就只能解梦开导他。
武王四年,文王受命十一年,牧野之战。之后,武王举办了大型的人祭大典。《逸周书》里的《商誓解》和《尚书》里的《盘更》口气一样。可以说,武王翦商完成了商化。
第二年,武王病逝,年幼的成王继位,实际是周公旦理政,他完成了商人祭文化的废除,并且从历史中消除相关记忆。册封卫国时专门发布《康诰》、《酒诰》、《梓材》让殷商旧民改变陋习。为了填补人祭宗教退场造成真空,周公发展出一套新的历史叙事、道德体系和宗教理念。
在西周早期天马-曲村遗址殷商移民墓地,燕国都城琉璃河遗址墓葬,都有殉人迹象,有上千年人祭和人奠习俗的消失,需要一两代人的时间。
西周遗址保存较好的是周原,这里更符合后人眼中的“正常”,人死之后静静躺在墓穴里,可能有随葬品。这种“正常”,正是周人开创的。
随着战国时期的社会重组和政治变革,需要官僚机器以更理性的方式管理社会,西门豹治邺就是与民间人祭行为的一次对抗。儒家文化兴起后,都已经“始作俑者 其无后乎”了,自然不提倡人祭。孔子晚年“韦编三绝”读《周易》,可能就是窥测到了一点商周人祭变化的内情,才由衷敬佩周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