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造酱油法

 黄兆军中医书籍 2022-12-04 发布于上海

清代《调鼎集》中有“造酱油论”:做酱油越陈越好,有留至十年者,极佳。乳腐同。每坛酱油浇麻油少许,更香。又,酱油滤出,入瓮,用瓦盆盖口,以石灰封口,日日晒之,倍胜于煎。做酱油,豆多味鲜,面多味甜。北豆有力,湘豆无力。酱油缸内,于中秋后入甘草汁一杯,不生花。又,日色晒足,亦不起花。未至中秋不可入。用清明柳条,止酱、醋潮湿。做酱油,头年腊月贮存河水,候伏日用,味鲜。或用腊月滚水。酱味不正,取米雹(米粒大的冰雹)一二斗入瓮,或取冬月霜投之,即佳。酱油自六月起,至八月止,悬一粉牌,写初一至三十日。遇晴天,每日下加一圈。扣定九十日,其味始足,名“三伏秋油”。又,酱油坛,用草乌六七个,每个切作四块,排坛底四边及中心,有虫即充,永不再生。若加百倍,尤妙。

古代造酱油法 :三月间造起为妙。用大黄豆二斗煮烂去汤,将豆置大盘内,以白面拌和得过为度。 以干草铺板上,草上铺席,将拌过豆铺席上二寸浓,豆上盖荆叶、蒿草之类, 之二三七,起黄衣白毛取出晒干。每斤入好净盐四两,水量入缸内晒,早午搅二次,晒至五六月将油取出,别以缸盛。晒豆酱已干,别用竹套套下,尽取其油。将豆磨为酱,再加紫苏凉汤,晒成酱用。

日本古代造酱油法:大豆熬去壳,炒小麦同蒸熟,罨黄曝干,和熟盐水人大桶内,日拌搅凡七十日,候熟,窄去滓再煮,取用。或临熟挹取其清者,日“多末厘。”考《和名类聚钞》,有煎汁,无酱油,意当时作和羹惟用煎汁。本朝式曰坚鱼煎汁”。俗云“加豆乎以吕利”。今虽用煎汁,待酱油而后为味矣。味噌即豆酱也,制法:大豆一斗煮熟舂干,杵人曲一斗、盐三升拌之,再舂缸藏凡七十五日,临用和水擂为涪,以煮鱼鸟蔬菜。味噌或作味酱,其法传自高丽,故又有高丽酱之名。《和名类聚钞》日:“杨氏《汉语钞》曰:高丽酱美苏味噌。”乃高丽语云酱也。宋孙穆《鸡林类事》曰:“酱曰密祖。”薛俊《日本寄语》曰:“酱曰弥沙。”盖密祖、美苏、味噌、味酱、弥沙,国音相近,皆一音之转讹耳。味噌有赤白二品,又有五斗味噌,大豆一斗煮熟,糟一斗、米糠一斗、酱油滓一斗、盐一斗,合捣缸藏。《和名类聚钞》有志贺、飞骅二品,今有名护屋味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