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流变中追求不变

 医之大者 2022-12-04 发布于吉林

继续回答一个朋友的问题,他说在同样的环境里,人们并不会生同样的疾病,同一个疾病在不同人身上也会有不同的表现,这是为什么。

中医在疾病诊疗过程中,有辨病、辨证的过程,有时候也是两者的结合,如果是辨证论治,不同的疾病会出现相同的证,同一个疾病会出现不同的证,所以要求以变化的眼光来看中医。

但是,有些时候能不能满足临床需要,比如中暑,会有很多其他的名字,比如暑热、伤暑、中暑、伏暑等,目的是表述同一个疾病的不同表现类型,有轻重之不同

中暑这个这问题不能因为带了一个暑字,就只能夏天起病,在其他的季节也会出现,不可拘泥。而且,新疆夏天气温高,一旦出现中暑,尤其是野外,很可能迅速发展成为热射病,极为凶险,即使是年轻人,病死率依然很高。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高温作业、野外训练、室内高温环境下的人喝“藿香正气液”预防中暑,真是便宜又好用,也符合中医药特点。而且“藿香正气液”完全可以作为家庭药箱里的常备药品。

暑热之邪伤人也有轻重之分,轻者为伤暑,俗称“暑热”,是感受暑热邪气或者处于相似环境而发,临床主要表现为暑热耗伤津气,如发热、多汗、心烦、口渴喜饮、小便短赤、倦怠等症,和一般感冒不同。

其次就是中暑,与伤暑均为外感暑热之邪而致,《医学心悟》:“伤暑者,感之轻也,中暑者,感之重”,大多见于常久在烈日下及高温工作者,中暑轻者,仅见头晕、胸闷,恶心,呕吐,乏力等症,重者,来势较急,暑邪卒中人体,好窜心包,导致气机逆乱,可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手足吸冷、气粗、大汗等症。这种状态下要及时送医,必要时还需要生命支持治疗。

还有一个概念叫伏暑,是发于秋冬而具有暑湿特征的一种疾病,中医认为是夏季感受暑湿之邪,继为风寒所闭,暑湿之邪深伏于内,藏于肠胃之间,或藏于肓膜之间,至秋冬时诱发。

症状初期颇似感冒,继而形如疟疾,大便黏腻而不爽,其病势较急而且缠绵。其根源还在于脾胃。

暑邪是一个致病因素,却可以在临床上形成千变万化的症状,所以要归纳出不同的类型,不同的证型,但是不能忽略了本质的东西,在流变中去追逐不变的东西。

需要和朋友说一句,中医是一种文化,包罗万象,对于中医专业的学生尚且需要数年的时间学习,如果是非专业的,最不可心浮气躁,对文化的领悟往往需要阅历的加持,纸上得来终觉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