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佐景先师:仲景之学可以简称为“脉证治法”。 伤寒论“脉证治法”似乎置病因、病原、病理等不问,其实只是不详细言说而已。经方治病,不需要知道具体是什么病原体、更不需要知道病名是什么,只要从脉与症状去辨证施治便可。 我认为西医的“病菌”原理不是没有道理,但是并非一定是致病之源头,即不是真正的病因。自古到今,因为卫生条件的问题,很多穷苦人家蓬头垢面、赤身裸足,饮食不避蚊子苍蝇,但是仍然身体健康。 ![]() 中风证(怕风怕冷自汗出)为桂枝汤证之其一。邪气中浅,仅在肌肉。非杂病之中风,即非西医之脑溢血。 认为桂枝汤证四大症候为:恶风寒、汗出,吐、下利。 其二,太阳病之肠胃虚寒,或曰太阴虚寒,血虚肝寒之证。温肝补血,调和气血温脾阳,治疗脾阳虚寒湿或兼表证风寒导致的腹痛下利,肝郁脾虚肝寒血虚之月经不调。 桂枝汤不限于北方伤寒,也多见于南方夏日贪享冰凉饮食加上吹冷风而得。 ![]() 謝先生 三伏之天,盛暑迫人,平人汗流浹背,頻頻呼熱,今先生重棉疊衾,尚覺凜然形寒,不吐而下利,日十數度行,腹痛而後重,小便短赤,獨其脈不沈而浮。大論曰: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本證似之。 川桂枝錢半 大白芍錢半 炙甘草錢半 生薑二片 紅棗四枚 六神曲三錢 穀麥芽炒各三錢 赤茯苓三錢 佐景按:謝君先是應友人宴,享西餐,冰淋汽水,暢飲鼓腹。及歸,夜即病下利。三日不解,反增劇。曾投輕劑乏效。愚則依證治之,雖三伏之天,不避桂枝。服後果表解利稀,調理而瘥。 简单意译:三伏天暑热凌人,一般人都热得汗流浃背,一直喊热,现在谢先生盖着厚厚的棉被穿着厚衣裳尚且觉得怕冷明显,没有呕吐,但是有下利,一天十几次,腹痛,便后觉重坠,小便短赤,脉不沉,是偏浮脉。《伤寒杂病论》有条文曰: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目前这个证很类似。所以开了如上方。 谢先生前些天应友人的邀请去享用西餐,冰淇淋和冷汽水痛快畅享直至饱腹。当晚刚回到家不久就开始腹痛下利。过了三天还没有好转的倾向,反而越来越严重。中间有喝过轻简的药方,但没有效果。现在我按照他的证去辨证施治,虽然处于三伏暑天,我也毫不忌讳用桂枝。他喝了上方之后果然很快就表寒解除而下利次数减少,后来再稍微调方处理到完全康复。 ![]() 王右無表證,脈緩,月事後期而少,時時微惡寒,背部為甚,納穀減,此為血運遲滯,胃腸虛弱故也,宜桂枝湯以和之。 川桂枝三錢 大白芍三錢酒炒 炙甘草三錢 生薑三片 大棗十二枚 简单意译:王右 目前没有其他明显的表证,脉缓,月事延后,量少,常常觉得轻微怕冷,尤其背部比较明显,饭量减少。我认为这是里证脾胃虚寒之证导致血液运行迟滞,所以用桂枝汤温肝补血,补肠胃之虚寒。 佐景按:吾國舊式婦女平日缺少運動,每致食而難化。冬日限於設備,又未能勤行沐浴。而家庭組織龐雜,妯娌姑嫂每難和睦,因而私衷抑鬱,影響氣血。始則氣逆脘痛,納穀不暢,自稱曰肝胃氣,書則謂木侮土。名雖有雅俚顯晦之分,實則無二致也。馴至頭暈,心悸,經事不調,成俗所謂貧血症。按其脈,常緩而無力。若貧血甚者,反成細小而數。不待風寒之侵襲,而常蕭瑟惡寒,尤其在冬日為甚。餘逢此等證狀,常投桂枝湯原方。病者服後,陡覺周身溫暖,經脈舒暢,如曝冬日之下,如就沐浴之後。此無他,桂芍活血之功也。 而向之大便難者,今乃得潤滑而下,因甘草安腸,本有緩下之力。若大便仍堅據不動,不妨加大黃每劑一錢以微利之,生者固佳,制者亦可。二三劑後,便乃暢行,且胃開矣。其用甚妙,親歷者方能言之。 若嫌大黃近於霸道,則不妨改用研麻仁每劑四五錢,亦可緩緩奏功。 況又有薑棗以刺激其胃機能,令化穀食為精微,淵源既開,血乃漸滋。吾師常以簡括之句表本湯之功,曰:“桂枝湯功能疏肝補脾者也。”蓋肝主藏血,血行既暢,神經胥得涵養,可杜煩躁之漸,故曰疏肝,亦曰平肝。脾本概括消化系統而言,今腸胃既健,故曰補脾,善哉言乎。 於此有一要點須注意及者,即本案王右服桂枝湯後是否汗出是也。曰:不汗出,但覺周身溫暖而已。然則桂枝湯果不能發汗乎?曰:發汗與否乃服後之現象。服後之現象等於方藥加病證之和,非方藥可得而獨專也。詳言之,桂枝湯必加中風證,乃得“藥汗”出,若所加者非中風證,而為如本案之裏證(姑名此以別於太陽中風之表證),必不得汗出,或縱出而其量必甚微,甚至不覺也。 简单意译:我国旧时代妇女平时缺乏运动,经常导致饮食难消化。冬天由于条件的限制,又不能常常洗澡。大家庭成员繁杂,妯娌姑嫂之间难以和睦相处,因而导致心情郁闷,影响气血运行。刚开始的时候可能只是有点气滞的腹痛,胃口不好,此为肝气犯胃,书上说的“木克土”。这两个名称虽然看起来不一样,但意思是一样的。 等到出现头晕、心悸、月事不调时,已经出现了俗话说的“贫血症”。她的脉一般是缓而无力的,如果贫血再严重一点,反而变成脉细小而数。没有受到风寒的侵袭,却时常觉得怕冷,这种现象在冬天会更加明显。我遇到这种情况,常常用桂枝汤去处理。病人服药后很快就觉得周身温暖起来,经脉瞬间觉得舒畅,就像冬天晒太阳后的温暖舒服之感,或像刚洗完热水澡之后全身温暖舒畅的感觉。这就是桂枝和芍药温经活血的功效所致。 ![]() 接上:如果向来有大便困难的情况,喝了桂枝汤反而觉得大便较易排出,因为甘草补脾胃补气生津,对脾胃气虚之人的大便难有缓下之功。如果大便仍然干硬难下,不妨加大黄一钱帮助缓缓攻下,生大黄最好,制大黄也可以。两三剂之后,大便自然就比较通畅了,胃口也会打开。其中的微妙之处,只有亲自用过的人才会深有体会。 如果嫌大黄功力太猛,怕损伤脾胃,可以每剂药加入火麻仁四五钱,研碎,也可以起到缓通大便的作用。 这个方里还有姜枣补脾胃以增加脾胃机能,能帮助肠胃精细消化吸收食物,水谷精微被吸收,生血之源就有了。老师(曹颖甫)经常用这句简单的话来概括桂枝汤的功用:“桂枝汤的功效是疏肝补脾”。肝主藏血,血液运行顺畅了,神经等得以滋养,血脉通畅,所以说它可以疏肝,也可以说“平肝”。脾是对消化系统的统称,桂枝汤健运脾胃,所以说它补脾。老师概括得太好了! ![]() 接上:这里还有一个点是需要大家注意的,就是本案例王右服用桂枝汤之后有没有出汗的问题。 答案是:没有出汗,但觉得周身都变得温暖了。 这样来说,桂枝汤真的不能发汗吗?事实是,出不出汗是服用之后的反应、现象。服药之后的现象应该是方药本身的作用加上病人的病证两者之和来取决的,并非单独取决于药方的功效。 说得明白一点,桂枝汤证如果用于太阳中风之风寒表虚证时,药后才会出汗,药力作用于皮表腠理,汗出而表证解除,此名为“药汗”。 如果没有表证而是像本案例一样是里证为主,药后就很可能不会出汗,即使有汗出也是不太明显的微微出汗。 桂枝汤证之“自汗出”是“病汗”,服用桂枝汤后“微微似有汗出”是“药汗”。病汗常带凉意,药汗常带热意。病汗虽久不可以去病,药汗虽瞬时,而功大著。治疗太阳中风的时候才需要服药后有微微的“药汗”,其余情况服用之后只觉得周身温和。 ![]() 再强调一下经方剂量的问题。应该按照病人实际的情况,经方该用多少就用多少的剂量,如果重病只用很少的剂量,如桂枝该用两钱时却只用两分当做陪衬,则不如不用。 仲景治疗伤寒病,用麻桂而不用羌活防风,自从叶吴之温病派盛行,桂枝等经方常用药就被大家抛弃在一边不用,如果不明了这些药的功效却反过来去责备它们的缺点,这是万万不可取的。 ![]() 汤本求真言:腹直肌挛急是芍药、大枣、甘草的腹证。(实际上如果脉证相符即可,可以不用问腹证。) 倪师:桂枝活动脉血,白芍活静脉血出自本书的观点。 佐景先师:认为桂枝汤是一首补方,胃肠实热、血压亢进之人慎用,但是平常之人服用有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相当于轻微的运动对身体的作用,虚寒体质的人尤其适合。 (作者:杏林少年,仅此浅见,抛砖引玉。图片来源: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