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冒后遗症不要拖,经方帮你尽快解决

 人民de教师 2022-12-06 发布于北京

温馨提示:这次文章有点长,大家可以考虑先收藏起来慢慢看。

一、麻杏石甘汤

· 组成:麻黄16g、杏仁12g、石膏30g、炙甘草8g(剂量仅供参考)

· 对应症状:汗出而喘、口干、烦满,不恶风。

《伤寒论》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第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杏石甘汤”,即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简称。当病人得了太阳病,服用桂枝汤后,表邪去除了大部分了,但仍有出汗,“无大热者”不是完全没有热,只是没那么热,所以表证还在,只是程度已经减轻了不少了;而且胸中烦满,常汗出而喘,这是太阳病没根治,转入阳明的现象。这时病人除了汗出而喘之外,还常有大便干、小便黄、口干等阳明里热症状。麻黄辛温解表兼润肺止咳,杏仁平喘、滋补肺津,石膏清里热、补肺津、降肺气,炙甘草滋补津液、解毒、清除宿便。

图片

生石膏

煎药方法:以上四味药,大火煮开后转小火,六碗水煮成三碗,一天分三次温服。

注意事项:①辩证。病人本来有桂枝汤证,被发汗后,或被下之后(“下”意思有多种,比如说被西医输液、打针、吃消炎药;或者中医里面的庸医用了错误的方法,用了寒凉收敛的药,或者泻下的药;又或者病人不注意饮食,吃了寒凉或变质食物导致拉肚子等),表邪虽不严重但还在,表现为汗出,有微热。而兼有喘者,虽然表邪还在,但不能继续只用桂枝汤发表,因为病已开始转入阳明,需要想办法清里热。而汗出而喘是此方的一个明显特征,但并非一定要有汗才能用。见太阳表证已去,或已减轻,但见咳喘,兼有黄痰、小便黄、大便干、大便难、舌苔黄、口干舌燥等里热症状中的一种或多种,就可以考虑使用。②儿童剂量减半,四碗煮成一碗,其余同上。

分享案例:

感谢一位家长朋友分享的案例。某小朋友,男,三岁半。平时爱吃肉,通常两天才一次大便。有一次孩子感冒了,家长以为他是积食引起的感冒,给他吃了风热感冒药——金银花颗粒,吃了不见好。又给小朋友吃枇杷膏,同时在肛门注射清热解毒的药。结果病没好,还更严重了。家长见不对头,然后就停药了。就在停药的两天里,孩子从手脚温热变手脚冰冷,突然发高烧,先是38.5℃,很快就升到40℃,怕冷,还拉肚子。家长带小朋友去看医生,医生说小朋友发热又怕冷,是寒热往来,典型的小柴胡汤证。给小孩服用小柴胡颗粒。孩子发了一身汗,烧退了一点,38℃左右,烧了两天退烧了。但自此之后半个月,小孩伴有咳喘,晚上躺下睡觉时和早晨刚起来时尤为明显。家长已经让小孩调整饮食,半个月来一直吃素,但还是会大便干,大便难,两天才一次大便,而舌无苔,舌面有红点,嘴唇干。家长向我咨询,我辩证后,建议服用麻杏石甘汤。家长朋友比较谨慎,希望先从食物方面入手治疗小朋友的病症。于是家长没有先用麻杏石甘汤,而是抱着尝试的心态让小朋友喝了一罐杏仁露饮料。后来小朋友咳喘少了,晚上不咳了,早上起来还有点咳嗽。两天后咳嗽少了,大便也畅顺了,除了早上起来还有一两声咳嗽,其他症状消失了。

分析:

该小朋友本来应是太阳病,病邪在表,家长误用寒凉清热药物,使小孩本来向外祛邪的阳气受损,导致外邪一步步入里,所以感冒一直不好。停药后,手脚冰冷是因为身体阳气随着寒凉的药物往里收,体表的阳气就不足了。而体内阳气得到喘息修整,养精蓄锐后有足够能力抗邪了,于是奋起抵抗,所以身体就会发烧,将寒邪逼出去,同时因为寒邪已入肠胃,身体就采取拉肚子的方式将寒邪排出。这是小朋友的自愈系统在工作。可惜该家长遇到一位庸医,居然说小朋友是寒热往来、小柴胡汤证。请大家注意,初生婴儿到三四岁,阳气还是很足的,除非是特殊情况(先天性重大疾病,或从小经常被输液、打针、吃消炎药、吃抗生素,甚至动过手术),遇到外邪多数可以自愈,病症多数就是太阳证、阳明证,很少会是少阳证的。所以一般小孩出现小柴胡证的几率是很低的。其次,该医生认为发热、怕冷就是寒热往来、小柴胡汤证,很明显是没有读懂《伤寒论》。发热和怕冷同时出现,但间歇性出现,那是太阳病证;燥热和怕冷不同时出现,而是交替出现,时而怕冷,时而怕热,这才是少阳病证的寒热往来。这时候应该看看小孩有没有出汗,有汗的话喝桂枝汤加葛根(加葛根是因为有拉稀),无汗的话就喝葛根汤,那样就好了,自然汗出退烧痊愈。而该医生给的是小柴胡汤,幸好是小柴胡汤治半表半里的病,表证也能治一点,最后还是帮助到小朋友发汗,烧是退了一点,不过是烧了三天才完全退掉,而剩下的后遗症就是表邪入里,转入阳明了。

图片

舌面有红点

怎么看出来转入阳明呢?大便干、大便难、嘴唇干燥、舌苔有红点,这些都是有里热的表现。而舌无苔,是胃气虚的表现,大便干、嘴唇干是因为津液不足。吃素半个月依然大便难,可想而知吃下去的食物不能很好转化为津液,也是胃气虚的表现。由此可推断当时由于发汗太过,同时拉稀,大量损耗津液所致。大肠和肺互为表里,大肠失去大量津液则导致肺部津液也不足,肺气主降,肺津不足导致肺气不降反升,于是引起咳喘。我们学中医不能像西医那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看到病人有喘就翻开《本草纲目》甚至打开搜索引擎去查什么药平喘,我们必须要搞清楚病症对应的是哪一个地方出了问题。由上述症状可知,问题的根本在于里热伤津,因此对应的方法就是清里热、补肺津,麻杏石甘汤对证。杏仁和石膏色白入肺、补肺津,麻黄润肺,杏仁也有平喘润肠通便的作用,而炙甘草则可解内毒、清宿便。那为什么该小朋友喝了一罐杏仁露也能好大半呢?因为他的主要问题是伤津导致的咳喘和大便难,所以滋补肺津、降肺气是关键,而杏仁露中的杏仁既可平喘补肺津,也能润肠通便,所以也就能好大半。家长的方向是对的,但要注意,外面买的饮料人造成分和食品添加剂比较多,所以建议还是尽量少给小孩喝。另外,麻杏石甘汤虽然能帮助小朋友清里热、补肺津,但胃气虚的问题仍需要调理。

二、《千金》苇茎汤

· 组成:芦根15g、薏苡仁30g、桃仁10g,冬瓜子12g(剂量仅供参考)

· 对应症状:咳有微热,烦满,黄痰,无感冒表证(发热、怕冷、身体疼痛等),肺痈。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千金》苇茎汤,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苇茎二升,薏苡仁半升,桃仁五十枚,瓜瓣半升。

当感冒后表证消失,虽有内热,但不一定见明显的大便干、大便难、小便黄等里热症状,但有微微烦热,或胸前皮肤干燥,呈现开裂的纹路,这种状况叫“甲错”。

图片

肌肤甲错

当出现咳喘,微发热,黄痰且浓稠,或痰量多,且没有出现明显的阳明症状时,可以考虑此方。另外,此方也常用于痰量多,颜色浑浊,气味腥臭难闻,甚至伴有血脓的肺痈。芦根清热消除烦渴,与薏苡仁、冬瓜子一起排脓,而冬瓜子也有解热的功效,桃仁则有祛瘀的作用。

图片

芦根,用来替代苇茎

煎药方法:以上四味药,大火煮开转小火,四碗水煮成两碗,一天分两次温服。

注意事项:①辩证。同属有里热的咳喘,与麻杏石甘汤证不同的是,麻杏石甘汤证多数是汗出而喘,身无大热但仍有热,病人有可能还有点发烧,苇茎汤证没有太阳表证;麻杏石甘汤证多数伴随有大便干、便秘、小便黄、口干舌燥等阳明证,苇茎汤证不一定有;麻杏石甘汤证有咳喘,不一定有痰,苇茎汤证有痰,而且必须是黄痰、浓痰,严重一点的或者是颜色浑浊的脓痰、血痰;麻杏石甘汤证没有甲错,而苇茎汤证可能有甲错,原因是麻杏石甘汤证的里热主要是阳明腑热,是大肠和胃有热,而苇茎汤证的热是肺热,肺主皮肤,肺热则皮肤干燥,严重则甲错。②古书中的“苇茎”,现代已用芦根来代替。而“瓜瓣”则用冬瓜子来代替。③儿童剂量减半,四碗煮成一碗,其余同上。

分享案例:

杨某某,5岁,女,感冒发烧,父母给她使用退热贴,服用某某儿童退烧药水(橙色那种,不透露品牌名字)。两天后感冒症状消失,转变为咳嗽有痰。家长向我咨询,经辩证,该小朋友已没有发热、怕冷、怕吹风、流鼻涕等感冒表证,脉数不浮,舌苔微黄,小便微黄,大便正常,咳嗽咳黄痰,且痰比较浓稠粘滞,属苇茎汤证。

予以芦根8g、薏苡仁10g、冬瓜子6g、桃仁5g。一剂后,病人咳喘减轻,更容易将浓痰咳出。三剂后已无咳喘,痰基本消失。

三、苓甘姜味辛夏杏汤

· 组成:茯苓20g、炙甘草15g、干姜15g、五味子15g、细辛10g、半夏15g、杏仁15g(剂量仅供参考)

· 对应症状:对应症状:咳嗽、白痰,或兼有恶心、头晕,身体浮肿,无感冒表证(发热、怕冷、身体疼痛等)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37条: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第38条: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第39条: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从上面三个条文可以知道,此方其实是苓桂五味甘草汤的升级再升级版。苓桂五味甘草汤本用来治桂枝汤证伴随咳逆上气痰饮重的情况,第37条做了第一次升级,去桂枝(因为已经没有表证,就无需加桂枝了),加干姜、细辛,温里祛寒饮,治咳喘胸满。第38条做了第二次升级,在前一次升级基础上再加上半夏,止呕降逆。第39条第三次升级,在第二次升级基础上再加上杏仁,化寒平喘逐水气。同时,我们仔细看也能发现,其实此方成分跟小青龙汤比较相似,都有炙甘草、干姜、半夏、细辛、五味子,而去掉小青龙汤的麻黄、桂枝、白芍,由此可知是因为病人本有小青龙汤证,现在表证已除,寒饮未化,故保留原有化里寒去痰饮的五种药,再加茯苓利尿去湿,通过下法将体内寒饮排出,加杏仁平喘温肺逐寒饮。因此此方多用于感冒后表证消失,内有寒饮未除的寒性有痰咳嗽。

煎药方法:以上七味药,大火煮开转小火,六碗水煮成两碗,一天分两次温服。

注意事项:①辩证。首先要确定发热、怕冷、身体疼痛等感冒表证已消失。其次要视病人的情况轻重对本方做适当加减。一般普通白痰咳嗽,咳嗽不严重,痰不多,且没有恶心或头晕,可以将方中半夏和杏仁去掉;咳喘严重的加杏仁;兼有恶心或头晕的话将半夏加回去。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加半夏的原因在上面第38条中。本来用了干姜、细辛温化里寒之后人应该会口渴,喝了后反而不口渴,那是因为身体有支饮(先可简单理解为身体内多余的废弃体液)。有支饮的人容易出现水汽上冲,冲到喉咙则容易恶心,冲到头部则容易眩晕。而半夏有很好的降水气、下饮止呕的作用。寒湿严重的病人除了咳喘吐白痰外,还可能伴随身体浮肿,情况与真武汤证类似。此时也适合使用此方。那要是我们不知道病人有没有支饮,拿捏不准要不要去半夏的时候,那就按照原方使用就好,因为半夏本来也有降逆的作用,不一定要等到恶心眩晕等症状出现才能用。②儿童剂量减半,四碗煮成一碗,其余同上。

四、麦门冬汤

· 组成:麦门冬90g、半夏15g、党参10g、炙甘草10g、粳米10g(东北大米、珍珠米)、红枣4枚掰开两半(剂量仅供参考)

· 对应症状:干咳、咽干、久咳不愈、无痰或痰很难咳出。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图片

麦门冬

“止逆下气”,是因为有“气”在“逆”,肺气主降,现在不降反升,往上冲则会咳喘不止。“火逆上气”是告诉我们这个“气逆”的原因是因为有火,火从哪里来呢?长期咳喘、内热不能透发而成郁热等原因导致体内燥热,津液大量流失或被蒸腾,所以出现咽喉枯燥,痰涎粘稠咳不出,这就是“咽喉不利”。因此当出现此证,生津润燥是关键。麦门冬是本方主药,《神农本草经》谓之“味甘,平,主心腹”,为补虚润燥药,有健胃镇咳的作用,加上党参、炙甘草、粳米、红枣补中益气,健胃生津,再加上降逆下气逐痰饮的半夏,所以此方主要作用是生津润燥,同时降逆逐饮。

煎药方法:以上六味药,大火煮开转小火,六碗水煮成两碗,一天分两次温服

注意事项:①辩证。首先还是先要排除感冒表证。其次本方证的明显特征是咽干、无痰,或者痰很难咳出,要是痰容易咳出,则按照痰的颜色、浓或稀来判断寒热,再辨证论治。②儿童剂量减半,四碗煮成一碗,其余同上。

五、“通鼻止涕联盟”——苍术、辛夷、石菖蒲

· 组成:苍术15g、辛夷10g、石菖蒲15g(剂量仅供参考)

· 对应症状:感冒期间或感冒后的鼻塞、流鼻涕

《神农本草经》:术,味苦,温,止汗、除热、消食;辛夷,味辛,温,主五脏,身体寒热;菖蒲,味辛,温,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

在这先说明一下,术,读音zhú,神农本草经中的一味药,后来有白术苍术之分。白术擅长祛中焦脾胃之湿,而苍术擅长祛上焦之湿,更适合用于治流鼻涕。三味药辛温或苦温,入心肺,温能燥湿,辛能发散通窍。不管病人里面是寒还是热,流鼻涕或鼻塞都是体内有湿的表现。而这三味药一般很少单用,通常经辩证后配合其他药方使用,药效能发挥得更好,台湾著名经方家倪海厦在临床上经常用此三味药结合辩证论治,治好过很多鼻炎患者。

注意事项:①辩证。首先排除感冒的发热、怕冷、身疼痛等表证。当感冒病症消失,只剩下流鼻涕或鼻塞的时候,可根据鼻涕颜色或粘度来辩证。白鼻涕或清鼻涕、流鼻水属寒,此时适合用桂枝汤加苍术、辛夷、石菖蒲,加炮附子10g(大火煮开转小火,建议煮一小时或以上);黄鼻涕、鼻涕粘稠属热,此时适合用麻杏石甘汤加苍术、辛夷、石菖蒲,加黄芩10g。②儿童剂量减半。

图片

到此,关于感冒初起、发展中,及感冒后的症状,我们已经了解了对应的十个经方了(还记得前两期说的六个经方吗?文章末尾有链接,点击可查看)。只要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辨证论治,选用合适经方,感冒就能轻松解决,用在医院挂一次号的钱,起码够抓一两服经方的药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