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预防心脏性猝死,只需守好这7项指标!

 乐普医生 2022-12-07 发布于北京

猝死往往被人们认为猝不及防,如果不幸降临在谁的身上也只能听天由命,大约70%的猝死为心源性猝死,又称心脏性猝死。但研究发现,心源性猝死并非无法预防,只要保持好7项指标,心源性猝死的风险就能大大降低,可防!可防!可防!

预防心源性猝死,7项指标必须关注

吸烟

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心脏病学会曾联合发布过一份文件指出,对于发生过心脏骤停、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或有心源性猝死风险的人群应予以戒烟。

《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 2020》指出,吸烟可导致包括冠心病、中风、高血压、外周动脉疾病等在内的,多种心脑血管疾病[1]

与不吸烟者相比,吸烟中年女士和男士心脏死亡风险分别增加82%和79%[2]。对于吸烟的人来说,要关注吸烟增加终生心血管风险,尤其是心血管猝死风险明显增加。

戒烟,远离心源性猝死。

体重指数

体重指数(BMI)是临床上评估超重/肥胖的主要诊断指标。

美国心脏协会(AHA)发表肥胖与心血管病科学声明,指出过度肥胖是心律失常中的重要风险因素,尤其是心源性猝死和心房颤动。

体重指数每增加5个单位,心源性猝死风险就增加16%。肥胖是为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非缺血性病因,腹部肥胖起重要的作用[3]

计算一下你的BMI值是否超标:

BMI = 体重(千克) /身高(米)2

低于18.5——过轻

18.5~23.99——正常

24~28——超重

28~32——肥胖

高于32——非常肥胖

最理想的体重指数是22

饮食

功能饮料含有浓度较高的咖啡因,可以对心脏节律产生影响,从而导致心源性猝死,对于运动前后饮用大量功能饮料,会对潜在心脏病患者危害更大。

此外,每天饮用1~2杯含糖饮料,也会增加35%非致命性心肌梗死或猝死风险[4]

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少吃超加工食品/饮料,对于心脏健康更有利,减少心源性猝死诱因。

过量体力活动

国人发生体力活动相关的猝死事件大多为心源性,男性风险显著高于女性,相关的运动项目包括长跑、田径、篮球和足球等,具有高强度、高对抗等特点。

事实上,体育活动本身并不是引起猝死的原因,而是由于运动时缺乏必要的保护措施和不恰当的运动强度,增加了猝死的发生风险,特别是存在潜在心脏疾病的人群,在经历高强度的体力活动时,更易诱发猝死。

特别提醒,对于刚开始运动、无规律运动习惯、有新发不适症状、想要提升运动强度的人群不要盲目挑战,达到强健体魄目的即可,不宜运动过量。

空腹血糖

空腹血糖是指在隔夜空腹未进食条件下(至少8~10小时未进任何食物,饮水除外)的血液中的葡萄糖量。这一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胰岛B细胞的功能,用于表示基础胰岛素的分泌功能。

空腹血糖标准:正常<6.1mmol/L

一项丹麦的研究报道,50岁以下的糖尿病患者,与无糖尿病者相比,心源性猝死风险增加7倍,死于心衰、冠心病等心脏病的风险高出8倍[5]

关注空腹血糖,监控糖尿病风险,也是预防心源性猝死的重要指标。

空腹总胆固醇

总胆固醇是计算心源性猝死整体重症累积发病风险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胆固醇具有合成胆汁酸、构成细胞膜、合成激素等功能,当其严重升高时会逐渐阻塞心脏动脉,在受到诱因刺激的情况下,狭窄部位突然闭塞,在无代偿机制的情况下,极易发生猝死。

35岁之后是胆固醇增长最快的年龄段,这一人群应关注自身胆固醇指标,定期体检,出现异常及时就医治疗。

总胆固醇的正常范围是2.83~5.20mmol/L,临界值5.17~6.45mmol/L。

血压

高血压患者中左心室肥厚是升高心源性猝死风险最常见的原因。

由于高血压会导致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左心室肥厚,交感神经系统激活,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心肌缺血,左心收缩及舒张功能受损,电解质异常等一系列变化,最终引发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6]

积极地控制好血压、抗高血压治疗,对于降低心源性猝死具有重要意义。

算一算你的心源性猝死风险高吗?

根据上面的7项心血管健康指标,有几项不合格?

0~2项,心血管健康状况理想

3~4项,心血管健康状况中等

5~7项,心血管健康状况较差

与心血管健康状况一直较差的人相比,只要做到【中等】或【理想】状态,心源性猝死风险就会降低。

对于有基础心脏问题或家族遗传心脏问题的人群,不妨关注以上7项指标,可根据自身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调整和改善。

参考文献:

[1] 《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 2020》编写组.《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 2020》概要. 中国循环杂志,2021,36:937-952. DOI:10.3969/j.issn.1000-3614.2021.10.001.

[2] Cigarette Smoking and Competing Risks for Fatal and Nonfatal Cardiovascular Disease Subtypes Across the Life Cours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17 Nov 2021

[3]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ouncil on Lifestyle and Cardiometabolic Health; 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and Stroke Nursing; Council on Clinical Cardiology; Council on Epidemiology and Prevention; and Stroke Council. Obesity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2021 Apr 22. Epub ahead of print.

[4]  Malik VS, Hu FB. Fructose and Cardiometabolic Health: What the Evidence From Sugar-Sweetened Beverages Tells Us. J Am Coll Cardiol. 2015;66(14):1615-1624.

[5] Sudden cardiac death rates may be seventimes higher among young people with diabetes. AHA. November 13, 2017.

[6] Pan H, Hibino M, Kobeissi E, et al. Blood pressure, hypertension and the risk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cohort studies. Eur J Epidemiol. 2020, 35(5):443-454.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