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庸·第一章——什么是中庸?

 百花A彩虹 2022-12-08 发布于江苏

有人说,《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而我认为,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文章。它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孔子孙子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南宋朱熹作《中庸章句》,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那么什么是中庸,朱熹作《中庸章句》里讲,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但是,我认为这种讲法是错误的!。而到了近现代,对中庸的解释更加混乱,因此有必要对之正本清源,以正视听。本文最后,我将给出“中庸”这一概念的终极定义!

好我们现在开始讲中庸第一章。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我们首先来看第一段: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就是人的命由上天决定,上天赋予我们的各种禀性就是我们的天性。也就是说,我们人的秉性由上天生成。

率性之谓道,这里的“率”大部分都解释成“顺着”,这是不对的,这里主是“率”的本义,“率领、统领、左右”,这里的“道”,指的是“天道”,就是统领我们天性的称作“天道”。也就是说,这种天性不是由人自身所能够决定的。

修道之谓教。修,修养、修炼,引申为“认识”。修养认识天道的过程就是“教”。最初,人类通过观察、观测去认识天象,通过天象感悟、总结、认识、学习天道,从而被天道所教育。后来有智慧的贤人通过传授天道理论,教育后人。这都被称作“教”。这意味着“天道”是可以通过“修”来被我们人类所认识。

因此,以上三句合起来直译就是:上天赋予我们的各种禀性是我们的天性,统领我们天性的是“天道”。 修养认识天道的过程称作“教”

我们再来看第二段: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这里,“道”还是指“天道”。“戒”,“防备”。“慎”,就是“小心”。

意思是:天道一刻都不会离开我们,能离开的就不是天道。所以君子在你看不到的地方要小心谨慎,在你听不到的地方要有敬畏之心。

为什么呢?因为天道无处不在,这一段是在教育我们,不管什么时候不管什么地方都不能违背天道。

我们来看第三段: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直译就是:看不见啊,他隐藏。不显现啊,他微小。所以君子独处时也要小心谨慎。

为什么?还是因为道无处不在,这里再次提醒人们遵循天道。

好,我们来看第四段。喜、怒、哀、乐,前人一般解释成人的四种情绪,但是,从上下文来看,我认为这里解释成四种音乐的表达形式更合适。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注意,以下,我们直接把“喜怒哀乐”称为“音乐”,发,发出,爆发,这里引申为演奏。所以这句话直译就是,音乐没有被演奏时,称之为中。这里其实隐含了一个道理,就是音乐没有演奏,乐器就没有声响,当然我们就没有听到,这种状态,本书的作者子思将其称为“中”,也就是说,中,是音乐的未知状态、是未明的。那么,音乐的发还是未发由谁来决定?当然是人!没有人去演奏,音乐怎么可能发!即然未发,肯定我们还不知道他演奏出来是喜?是怒?是悲?还是乐?因此,这句话的另一层意思是说,“中”,这个音乐未知而未明的状态才是音乐的本质,人只有去接触他,演奏他,才能演奏各种美妙的声音。人不去演奏他,他不会自己奏响,更不会激发人类的喜怒哀乐。

下一句,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里“中节”,这个“中”是动词,念“zhòng ”,四声,“恰好合上、符合”的意思。节,这里指音乐的节拍。“和”即唱和,呼应。我们知道,音乐里,如果各种乐器不听指挥,随意奏响不合节拍,只能引起混乱,所奏音符不合音调,就不和谐。而只有当他演奏出来合于旋律符合节奏,才能称为“和”即唱和。全句直译就是:(人)演奏音乐都恰好符合音乐的节拍和音律,就叫作“和”。这句话子思是用音乐的道理类比之后要讲到的天道。

我们来看下一句。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这里的中,讲的是天下的中道,大自然的中道,由之前刚讲的音乐的中道的状态,我们知道,天下的中道肯定也是未发的,因此天下的中道也象音乐的中道在没演奏之前一样也是未知的,听不到,看不见的,更别说认识和了解了。因此,“中”才是天下的本质。本章的前半部分,已经对天道的作用、性质进行了铺垫。如,天命谓之性、率性之谓道。如: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再如:莫见乎隐,莫显乎微,都在讲道的无所不在和不可知不可见。为什么道会呈献如此的特征?子思在这里用一个“中”字来表达天道的本质是多么的贴切,一字而有神!中,也是一个方位词,就是中心、中间。天道因其处于任何事物的中心,被其它物质所包裹而使他不可见、不可知。

这个未知的“中”,才是天道的根本。注意,这里天道的中是未知的,前面音乐的中是未发的!前面音乐的“中”是音乐的本质,需要人去演奏,这里的“中”是天下的,自然的本质,当然也必须由人来解开他的奥秘。

好,我们继续。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当人接触了天道的本质即“天的中”,天道之中就会被人所了解,天道就会象音乐一样的发,他的声音我们就会听到了,旋律也就知道了,这时我们人类同时与之相合拍即中节,就能与天道相唱和相呼应,这就是“和也者”的意思。这样就能“达天下之道”,即就能认识天道,符合天道。也就是说,与天道相唱和就能通达于天道。这里“天下之达道也”是“达天下之道”的倒装。

我们看最后中一句。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里的“致中和”三个字,表达了两层意思,即“致中”和“致和”。“中”,我们前面讲了,就是天道的中心,本质。因其在正中心,被其它所包裹,因此才不能被认识,因此才是未发的状态。致,就是“到达、去、往”。“致中”,就是到达天道的中,接近天道的中。也就是接近天道的本质。“致和”,就是去和天道之“中”相唱和,与之节拍相合。

所以,“致中和”,意思就是“去接近天道的本质,与天道相唱和”。这样做了能怎么样?“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啥意思呢?就是可以了解天地的运行位次(四时),万物生长的时机原因(节气)。看见没有,中节,这个“节”字,不仅指音乐的节拍,他还暗指天地运行的24节气!!

从中庸第一章,你会发现儒家是如此的积极入世,他要做的是探究未知世界的本质,让天道服务于人类,而绝不是象那些腐儒所解释的去走中间之道去不偏不倚!去和稀泥,去难得糊涂!由此看来,中庸之前的解释是多么的可笑!

我们继续探讨中庸第一章,将第一章总结一下。

第一章有四层意思。

1,天道统领万物,人类也不例外要爱天道的支配,但是,人能认识天道。

2,天道无时无该,无处不在。

3,用音乐的中正引出天道的中正,用音乐的中节和谐类比人类与天道的合拍唱和可以通达于天道。

4,给出结论:认识天道的根本(致中)而且与天道相唱和(合拍),就是(致和),可以了解天地的运行(位次),万物生长的时机(原因)。

  估计当时的水平,能了解四时、五谷也就不错了,不能以现代人的认识解释当时的认知

好,接下来,我们将推出从古至今都没有解决的一个概念,就是什么是中庸,中庸之道到底是什么?不能说,我今天给大家讲中庸这本书,而不知何为中庸!

我们前面刚刚讲了,“中”是天道未知的中心、根本,“中节”是唱和是合拍,两个“中”读音不同意思不一样。庸是“用,有用”,因此中庸的定义就出来了,就是“天下未知的根本之道与之唱和而用之就是中庸,这种方法简称“中庸之道”。从此往后,所有的中庸必须服从本定义,其解释才有意义!好,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天下未知的根本之道与之唱和而用之”就是中庸。

天下未知的根本之道与之唱和而用之”就是中庸。

天下未知的根本之道与之唱和而用之”就是中庸!!!

中庸,中庸之道就是儒家的中道,或者我们所说的中正之道!而“中庸之道”是需要我们儒家君子去探寻也就是去“”才能被人类所用,才能服务于人类。

好,我们为看本章的白话直译:

原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上天赋予我们的各种禀性就是我们的天性。统领我们天性的叫作“天道”。修养认识天道的过程就是“教”。

天道一刻都不会离开我们,能离开的就不是天道。所以君子在你看不到的地方自己要小心谨慎,在你听不到的地方要有敬畏之心。

看不见啊,他隐藏。不显现啊,他微小。所以君子独处时也要小心谨慎。

喜怒哀乐的乐曲没有演奏出来时,叫作“中”,发出时正好符合音乐的节拍,就是“和”。中道,是天下的根本大道。人与天道相唱和,可以通达天道。接近天道的本质,与天道相唱和就可以了解天地的运行位次(四时),万物生长的时机原因(节气)。

声明:本文是我几年研究心得,任何引用都要注明出处。版权所有,抄袭盗版必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