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水玉雕构图要领与常见弊端(实例分析)

 yesleng 2022-12-09 发布于山东

雕刻者掌握构图法则才能做出好的作品

消费者掌握构图法则才能鉴别作品优劣

     -传播玉雕技艺、提升鉴赏水准是我们的公众号致力于打造《yesleng珠宝百科》的目的!

       -期 待 您 的 关 注-

     玉雕作品继承了绘画构图的所有章法,其构图设计许多都是来源于绘画理论。玉雕与绘画异曲同工地展现了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艺术美,所不同的是:笔绘与纸上,从“柔软”中展现画作的“力度”;刀刻于玉上,从“坚硬”中表现石的“细腻”。

    ↑加龙先生作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这件作品的诠释之一。山麓一处人家,正在茅屋旁采摘菊花,屋旁几棵青松拔地而起,稍稍抬头,便能望见远处的山峰,山峰壮丽开阔,高耸入云,不觉让人心境开阔。

      一件精美的玉雕作品,既要有雕塑家的空间思维,又要有画家的平面视觉效果;既要有艺术家超出自然的无限想象力,又要有工匠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

一、山水玉雕构图要领

1、主宾明确,不喧宾夺主

      绘画作品色彩丰富,从色彩的变化上很容易区分主次。而玉雕多为单色或变化不大的两三色,要想突出主题,就要让“画眼”突出,不被干扰,现代画家李可染说过:“入画的东西,应该是最精粹的东西,小房,小船,都应该取最美的角度。”

↑陈贺群先生山水题材作品

      在色彩无法随心所欲调配的玉雕上,我们要尽量减少对主体物的干扰,从所占的位置,面积和精细程度上区别于次要部分。好比文学作品中,虽出现很多人物,发生很多曲折情节,但都是围绕主角展开描写的,其他只是做陪衬和铺垫。

​     ↑这幅作品以古刹为主体,屋后的古树更显庙宇的古老,远景山亭呼应已经很完美了,水牛可有可无,或可适当缩小拉远,但菩萨头像的出现,有点喧宾夺主了,并因此显得画面杂乱。

       中国山水画构图的的宾主关系,即画幅上的物象应有宾主之分,居于主位的物象是画面的重点和核心,居于客体的物象是为衬托和突出主体而存在的。

   ↑《独钓寒江雪》

      这幅作品“独钓”是“主”,垂钓老者前后是这幅作品的中心,身后的树木精细刻画,更能彰显主位的气势。远处的高山、瀑布与水中礁石显然都是客体。

     对于中国山水画构图创作的宾主关系,元代的汤垕《画鉴》说到:画有宾主,不可使宾胜主。谓如山水,则山水是主,云烟、树石、人物、禽畜、楼观皆是宾;且如一尺之山是主,凡宾者远近折算须要停匀。

古树作为这幅画面的主体,左右配以船、亭呼应,增强主体之势。远处山体与烟雾自然是客体。

     北宋的郭熙、郭思《林泉高致·画诀》中也品论了山水画构图的宾主关系:“山水先理会大山,名为主峰。主峰已定,方作以次。近者远者,大者小者,以其一境主之于此,故日主峰。” 

    ↑左图原作主峰侧峰​构建布置合理,高低远近错落有致。但右上方云有些画蛇添足,过于清晰突兀,有点喧宾夺主之嫌,或虚化处理,或直接去掉留白如右图所示,更为合理。

      北宋·李成《山水诀》中也说道:凡画山水:先立宾主之位,次定远近之形,然后穿凿景物,摆布高低。

     ↑这幅作品呼应性较差,山与树位居左方一侧,右侧缺乏呼应,山与树主宾不分,位置失衡。如果把树移到右下方,与山相呼应,构图就更完美了。

2、彼此呼应,不断章取义

     一般山水画中都会有物景和人景这两部分组成,所以无论是树林、山石、房檐、人马等,想要相交呼应,有来有往,有暗喻,也有明比,这样彼此才能产生关联,不会空洞。

    ↑陈贺群先生山水题材作品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大件的山水玉雕作品中,细看每个部分都雕刻精美,但彼此之间缺少联系,看上去不能气脉相通,所以整件作品总会给人留下遗憾的感觉。

     有经验的雕刻师会将各个部分的“粗雕”完成以后,再进入“细雕”环节,而不是逐一进行。就像画人体素描一样,先画出各结构的位置,再逐步深入完善。

↑陈贺群先生山水题材作品

     比如树木枝桠之间要有倚姿倾斜之势,云烟要有流动迂回之态,山峰之间或有宾主作辑之意,画中物景的大小、轻重、浓淡等也有相互影响和依存,这样从整幅画面来看才有各层次的呼应与顾盼。

3、虚实得当,疏密有致

     山水和山石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讲究疏密有致,比如树木的穿插要有疏密,整画面也要有大疏密和小疏密,一树一木、一草一叶即有疏密感,这样表现才更有美感和动态。

  ↑陈贺群先生山水圆雕作品

     画山中楼阁半隐,间有游人,又于林木掩映间凿一石窟,雕出佛像。瀑布线条自然流动,观之如闻水石相击之响,九天之上有鹤翱翔、二老者对坐瀑旁 清谈甚欢,偶然灵机迥出 妙用俏色,如山水画大块青绿之中,偶带浅绛之笔,以之雕刻琪花瑶草,更似天然有香花供养佛尊,则山水虽在人间,而使观者若游极乐佛地。此作者造境之能也。

      古人云: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其实并不是说画中的景物可以不画,但是画景本身还得有,而是指画中的物象太满当,以至让人感到窒息,所以构图时就要疏密有隙。

   ↑作品虚实处理得当《御府》为主、为实,远景为宾、为虚

    ↑主峰与确立在左上方,宾主地位搭配合理,但云没有做好虚的处理,过于清晰夸张,喧宾夺主,不如淡化或直接去掉留白。如下图:

      在玉雕作品中更是讲究“虚而不空,虚实相生”,国画中的留白,在玉雕作品中都会用一个实体去覆盖,我们所说的虚实只是以繁简、高低、大小、远近去表现。

     中国画是移动立足点来观察的散点透视,玉雕也正是用“高远”来雕刻山川的高大雄伟、气势磅礴;用“深远”来雕刻丛林树木的幽深意境;用“平远”来雕刻坦荡开阔的江河湖水,川流不息的船舶。

     一件好的山水玉雕给人以回归自然,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美感,给人极大地精神享受,而玉雕又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作品,所以设计构图是决定玉雕作品成败的关键!

    ↑陈贺群先生山水题材作品

     “疏”不是一物不长,还得有景。“密不透风”还得有立锥之地,切不可使人感到窒息,要做到“疏中有景,密处有韵”。

    ↑陈贺群先生山水题材作品

     虚是模糊不清,实是清晰明确,虚和实是相对的。画面过实会导致呆板无生气,过虚而显得无物。因此,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相辅相成。过实则虚破之,过虚则实破之。一般有形则实,无形则虚。山水画中黑是实,白是虚。虚实关系常以水流、云、气、烟、霞来处理,

4、开合得法,脉理清晰

     开合法是山水画中非常常用的构图法则,“开合”以后,主次分明,脉理清晰,“开”就是把画中的各项景物铺开,“合”就是把画面的阵势收拢。

     在中国画里,常见的开合形式有左右开合、上下开合、前后开合三种。

   ↑这是典型的“远中景开,近景合”构图方式,并在中景、近景右下适当留白。形成一种“S”型动感趋势,制造出一种独特的韵律,让人回味无穷。

     “开”与“合”相关照,一幅画才能既有整体感,又有局部感,山水画常见的开合方法有近、中景开,远景合;近、远景开,中景合;以及远、中景开,近景合等。

    ↑陈贺群先生山水题材作品。这幅作品看似密集拢气,但气的出入畅通、不闭塞。

    一幅画一般有近、中、远三个层次,最少也要有近远或中远两个层次。

二、玉雕构图常见弊端

1、散乱

      造成构图散乱的主要原因有主次不分、开合不当、均衡失调、缺少对比、没有呼应、结构松散等。解决画面散乱的关键是要在整体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

​     ↑主次不分,画面结构散乱,开合不得法。

2、对等平均

     如对角分割平均、左右分割对等、黑白平均、上下分割平均等,都会给人以呆板、单调、乏味之感。

     ↑中国画忌“四平八稳”对等式构图,而是采用传统的“秤锤压千斤”来求画面的平衡。潘天寿先生认为:“画材布置于画幅上,须平衡,然须注意于灵活之平衡。灵活之平衡,须先求其不平衡,再求其平衡。”所以,山水画要求的是均衡的美。图案设计的对称法则可产生美,然而山水画出现对等和对称就显得幼稚、单调,缺少变化,缺少趣味,显得不美。

3、物象平行或形象雷同

      ↑若一幅画的结构线互相平行或物象雷同,就会给人呆板、僵化的感觉。因此画中的山、树、石等景物既不能平行,也不能完全雷同。

4、沉闷闭塞

​      ↑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景物刻画得面面俱到,画面无疏密、聚散的变化,缺少黑白、虚实的对比,以及气脉不通畅等。无论采用复杂的全景构图,还是采用简洁的一角构图,我们都要学会留白、留气、留眼。一幅画的“气”从哪里入,又从哪里出,都要深思熟虑。有“气”才能产生“韵”。开阔的山水画要能收拢住“气”,墨色浓重的山水画要能“透气”。

     ↑中国画讲究天地位置布置与边角处理,天指的是画面上方,地是画面下方,一幅山水画通常需留天空地,然后再在画面中间布置景物。在构图上,会形成上下虚中间实、上虚下实、上实下虚、上下实中间虚的画面。

      ↑画面的边角虽不是主要地方,但处理不当仍会影响画面全局的美观,画面四角全封死,无一通气,在视觉心理上会感到窒闷、死板。虚空一角或两角较好,也有虚空三个角的。四角全虚空不好处理,会影响整幅画的力度,产生不稳定感。画边的处理:靠近画边较长的线、行,不论是竖是横,均不宜与画边平行,略有倾斜才有变化,虚实也应有所变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