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舒尚润 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培养高中生核心素养与思维能力

 昵称15221501 2022-12-09 发布于湖北

  此文发《中小学教育》2018年4月

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培养高中生核心素养与思维能力 

湖北省巴东县第二高级中学       舒尚润      邮编:444324

      为了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我国新一轮课改将基础教育的总目标落实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基础教育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呢?落实核心素养的主渠道是课堂。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也是学生品格形成、生命成长的地方,是学生由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的重要场所。
  落实核心素养最根本的是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要实现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向服务于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方式转变。
  落实核心素养的基本载体是课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总目标具体到各个学科,又细化为学科核心素养。从个性和共性的角度出发,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分析应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又兼顾总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为例,其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了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和信息责任四个方面:
  (1)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
  (2)计算思维。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形成解决问题方案的过程中,所包含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即计算思维。
  (3)数字化学习。数字化学习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和选择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
  (4)信息社会责任。信息社会责任是指在信息社会中,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下面笔者就谈谈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如何落实该学科核心素养,又兼顾总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一、课程内容的调整
  现有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包括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和五个选修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初步》。其中,《信息技术基础》模块泛而浅,各地在实际操作中,基本不会出现让学生根据个人爱好和兴趣自由选择,而是地方统一规定选修模块,并且大多选择一些对师资要求不高的技术性模块,如《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等,这样一来,整个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体系就偏离了学科本质,偏向技术,而忽视了其信息科学的核心。信息时代,信息技術学科是个承载重任的学科,若要更好地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必须对课程做调整:首先把“信息技术”改名为“信息学科与技术”;然后对必修模块1《信息科学与技术基础》做深度处理,讲透信息科学,强化信息伦理,演示当下流行的信息技术应用及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另做一个必修模块2《计算思维初步》,整合“算法与程序设计”和“人工智能初步”知识和内容,侧重问题与抽象、数据与结构、模型与算法。基础教育阶段共设两个必修模块,不设选修模块,这样在基础教育阶段,提高重视,认真实施,一是可以提高我国国民信息素养,二是为今后想在信息科学与技术方面专业发展的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对信息技术的认同
  信息时代,各行各业都在加快信息化进程,教育信息化改革也同样如火如荼。我们不能再功利性把信息技术当成“副科”,而应该重新审视,有个新的认同。信息技术已成为人们的高效学习工具,主要包括六方面功能:一是信息工具,获取资源,探究知识,支持在建构中学习;二是情境工具,创设情境,强化体育,支持“做中学”;三是效能工具,化解难点,加深理解,提高学习效率,支持知识建构;四是认知工具,支持深度学习,提升核心素养;五是交流工具,支持协作学习;六是评价工具,记录学习过程,展示学习作品,促进反思和发展。可见,信息技术已成为信息时代的多功能学习工具,学习者对信息技术正确认同和合理应用将成为信息时代的基本素养。
  三、教学方式的转变
  信息技术学科传统教学方式可以概括为“演示—模仿”模式,该模式虽然可以最直接、有效地让学生“知其然”,但学生却难于“知其所以然”,这与“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善学生的人格”的教育终极目标相去甚远。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习就是自我构建的过程,是学习者利用自己已有的信息和认知能力,对信息加工整理,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方法体系、思想体系、道德体系的过程。
  所以,信息技术教学方式要转变:教师创设情境,以问题解决为主线,采取任务驱动形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完成“情境—获取—加工—建构—内化—升华”的过程,即基于情境—获取信息—加工真实有用信息—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知识内化为智慧—智慧升华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教师不再是讲师,而是导师;学生不再是观众,而是学习的主体;学习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建构。
  四、教学评价的改变
  传统评价方式单一,着眼于认知结果,以笔试成绩或机考成绩为标尺,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应向科学、多元、综合的发展性评价体系转变。评价的权威不再只掌握在教师手中,还应多鼓励学生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对自己进行评价;不但要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还通过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注重对学习过程和反思的评价,真正做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对个人的评价和对小组的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之间的良好结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