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为食管癌高发国家,2018年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分别居第5位和第4位,我国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分别占全球总数的53.7%和55.7%。
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大部分可以通过内镜下微创治疗达到根治的效果,5年生存率可达95%。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生存质量低,预后差,总体5年生存率不足20%。 早期食管癌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大多数患者是因进行性吞咽困难或发生转移症状后开始就诊而发现,此时肿瘤往往已达中晚期。因此对食管癌的高发地区及高危人群进行食管癌的筛查和早诊早治非常重要。 食管癌的高危人群 《中国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专家共识意见》(2019,新乡)推荐40岁为食管癌筛查起始年龄,符合下列任一项者列为食管癌高危人群,建议作为筛查对象: 1、出生或长期居住于食管癌高发区; 2、一级亲属有食管癌病史; 3、本人患有食管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 4、本人有头颈部肿瘤病史; 5、合并其他食管癌高危因素:热烫饮食、饮酒(≥15g/d)、吸烟、进食过快、室内空气污染、牙齿缺失等。 内镜诊断 1、单独使用白光内镜诊断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灵敏度不高,易造成漏诊。 常规白光内镜检查是诊断食管黏膜疾病的基础。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食管鳞状上皮内瘤变)在白光内镜下可有如下表现:(1) 黏膜颜色改变:可为斑片状黏膜发红或发白,边界欠清晰;(2)黏膜形态改变:呈微隆起或凹陷,部分完全平坦,黏膜表面粗糙, 可伴有糜烂或结节样改变;(3)血管纹理改变:黏膜下血管模糊或消失 。相比于进展期病变,鳞状上皮内瘤变及早期食管癌在 白光内镜下改变常不明显,甚至难以发现,因此易造成漏诊。 2、内镜下碘染色联合异常区域靶向活检是目前诊断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标准方法。 食管鳞状上皮细胞内含有大量糖原,遇碘后呈现棕褐色。内镜下碘染色(LCE)即通过内镜活检孔道或喷洒管以 1.2% ~ 1. 5% 的碘液对食管黏膜进行均匀喷洒 ,异型增生或癌变的鳞状上皮由于细胞内糖原含量减少或消失,呈现出淡染或不染色区,与正常染色黏膜形成鲜明对比,进而可对不染或淡染区进行靶向活检 。研究显示,LCE 诊断浅表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的灵敏度可达 92% ~100%,但由于炎性病变也能表现为淡染区, 因此特异度有所降低, 为 37% ~ 82% 。LCE 操作简便,染色后可疑区域显示直观,适用于食管鳞癌高发地区、高危人群的内镜筛查,辅助白光或光学染色内镜下可疑区域的诊断及内镜下切除术边界定位。 LCE 可能引起受检者胸骨后烧灼感及食管痉挛,且不适用于碘过敏及甲亢患者。可采用3.2%-3.8% 硫代硫酸钠溶液内镜下喷洒可有效中和碘单质,减少碘液的刺激症状。 碘染色分级、“粉色征”和“银色征”有助于区分食管鳞状上皮病变性质和级别。 王贵齐等将碘染色内镜下食管黏膜染色情况分为4组:(1)阴性,正常染为棕色;(2)Ⅲ级,不着色区颜色较淡且边界不清;(3)Ⅱ级,不着色区颜色淡,但不着色区边界清楚;(4)Ⅰ级,不着色区明显且边界清楚,病变有隆起或凹陷感。 ![]() 资料:2020中国食管鳞癌癌前状态及癌前病变诊治策略专家共识 ME-NBI 联合卢戈氏液染色在食管癌高危人群筛查中的诊断价值(西部医学2020年7月 第32卷第7期) |
|
来自: 桐桐i48yyv8bov > 《内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