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师谈教育:而且我更寂寞,因为我要讲的话没有人听。

 吴翠平书馆 2022-12-13 发布于内蒙古

教育是人性的问题


现在还是个话头的开始,讨论教育的目的及人性的问题。我一辈子可以说什么都干过,党政军、生意也都做过,人生的经历不少。现在他们搞了一个太湖大学堂,你们看我九十多岁了,我在这里也同你们一样,也在从事教育啊,是教大人的啊。而且我更寂寞,因为我要讲的话没有人听。所以我经常在吃饭时给大家讲,你们郭校长都听过的,教育无用论,我从几十年前讲到现在;我发现中国这一百多年来,教育出现问题了。

现在不谈教育无用论,浓缩回来,教育是人性的问题,这是今天讲话最重要的。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还是不善不恶?外国的教育哲学很少讨论这个问题,中国比较特别。春秋战国的时候,假设儒家以孔孟做代表,儒家讲人性是善的,人天生下来个个是善良的,思想行为受社会的污染,变坏了。

我们教孩子们读《三字经》,读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十二个字太深了,可以写部一百多万字有关教育的书。它说人性本来是善良的、平实的,就在目前。性在哪里?就是生命的本来;而思想哪里来?人性里头来的。“性相近”,人性是近于善的,每个人都是好的人。所以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人性是善良的,慈悲心本来都有,这是“性相近”。为什么人性会变坏?

没有受到好的教育,“习相远”,习惯受了社会、家庭父母等种种的影响,因此离开善良的人性越来越远了,所以社会上坏的人多,善良的人少。我们自己的行为思想也是这样,坏的念头、思想、情绪多了,善良清净这一面就少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所以刚才提到要学习善的一面。

可是同样是儒家的荀子,他提的意见不同。他是孔子徒孙辈的学生,跟孟子差不多同时,他认为人的天性是恶的、自私自我的。譬如一个婴儿,当他饿了要吃的时候,只管自己要吃,如果是双胞胎,两个同时饿了就会抢着吃。

因为人性本来是恶的,所以要教育,教育是为了把恶的习性改正为善良,这是教育的目的。同是儒家的哲学思想,有主性善、性恶之异,这是中国文化几千年前就有的哦!当时在西方的教育,还没有我们讨论的这样高明。

有一个与孟子同时的学者又不同了,就是在《孟子》书上提到的告子。告子说人性天生非善非恶,善恶是人为加上识别,碰到事情有了是非分别起来的。他说人性像一条毛巾一样,你想折叠成什么形状就成什么样子,所以需要教育,塑造成好的人格。告子是主张人性不善不恶的。

第四家,墨子(墨翟),跟儒道和诸子百家都不同,他认为人性生来如白净的丝绸一样,无所谓善恶,无所谓不善不恶,同告子的说法差不多,但略有不同,看社会教育给他染成哪个颜色,就变成那个颜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