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床中风病的几点认知》

 潘若军 2022-12-13 发布于山东

一,保持中医诊治的纯洁性。疾病的原貌在病人身上,通过四诊、辨证分析获得的认知,最接近真实的病情。拚弃化验单、脑CT等依赖,避免先入为主的治疗概念植入,从而頁正做到客观公正的因人因时治宜。

二,总览 “下元——中焦——上气” 格局之认知

经云:“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倾,目为之眩”。上气,源于脾,根在肾,充于胸中,贯心肺而上输于脑。

肾为先天,主骨生髓,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肾气足,则脑窍精明,骨体灵活。脾为后天,化生气血不绝,灌宗气充沛,上气宣通,清阳弥布,实四肢,荣脑窍。

掌握“下中上”大格局,而后细究脏腑五行生克所产生的矛盾,体现中医整体观。

三,少阳胆木谓为枢机。下开发肾元,中疏脾土,上达心肺而通天。肢体偏痿、语言不利、思维蒙蔽,二便不知,卧床不起,仿佛将人形打回元始的混沌蒙昧状态。欲打破此状态,须发动少阳。少阳胆木活泼条达,则壅土为疏、凝脉为解,生气通天,血气周流。治少阳胆木,殊为关键一环。

四,脾主四支的深层认知。四支,非止四肢。中央土以灌四旁,四支包括中央以外的所有部分,头亦在四支范围。脾管治四支,既能为其灌输气血,亦能回收其闲散游弋之气。头晕,手足胀麻,肢体酸软或痉挛,腰膝酸疼,颈项后背酸疼或拘紧,皆风火之象败露于外,闲散之气失于统治。以酸敛苦降回收之,于脾土重新治理,变废为宝。此理论为吾师医心匠先生所授,至伟之识哉!

五,打破痰阻血瘀固有之桎梏。凡病皆淤,根源是脏腑阴阳违和、血气水津失治所致。若五脏生克有序,气血通畅,则无以留淤。故而,不应只看到疾病终端的淤,而是应追溯发病的源头。欲伏其所主,必先其所因。加强整体观,全局着眼,细处入手,则无遗漏之死角。

潘若军 2020年6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