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核心训练”漫谈太极拳

 qweasdzxcrty 2022-12-14 发布于湖北

作者习练武当顾式太极拳多年,偶有心得,不成体系,写成小文与同道探讨。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西方学者整合“脊柱稳定性”“动态腰椎稳定”等概念提出了“核心稳定性”理论大意是:人体在运动中控制骨盆和躯干部位肌肉的稳定性,使力量的产生、传递和控制到达最佳竞技和健身运动的核心稳定性训练,我理解也是追求“整劲”的锻练

抛开修身养性等养生功用,太极拳锻练的是身体的动态平衡和杠杆协调,进一步讲是躯干(脊柱)、骨盆和髋关节的整体锻炼,包括但不限于解剖学上的“核心稳定性”。

运动始于“核心”而非四肢,“核心”包裹着“丹田”,丹田是“气”之所出,骨盆则托举着“丹田”,所以骨盆是“核心”的根基所在。人的骨盆可以支持和保护内脏,本质上是下肢的一部分,为股骨和躯干的骨髂肌提供附着点,将头部、躯干和上肢重量传导至下肢。如果把身体比作一台机床,内脏是机床的核心,那么骨盆就是工作台,工作台稳定才能“支撑八面”,才能加工出合格产品(技击或竞技效果)。

骨盆作为运动的中心,对保持上、下半身平衡起决定性作用。骨盆不稳,则核心不稳、重心不稳,也格外消耗体能。跑友们都知道,骨盆不稳是背部、膝盖损伤,以及易生疲劳感的根源,但当挺起腰板,脊柱一条线,找到“端着盆子跑”的感觉时,是最轻松舒适的,而且“端着盆子跑”,左右不摇摆,重心起伏不大、“减震”效果好,不额外做功消耗体能,跑起来最省力。同理,骨盆“端正”、脊柱“上领”,“坐身”稳、重心沉,拳架也显得饱满稳重。

历来习武者言必称“腰胯”,词义泛泛,但“胯”一般指髋关节,“肩胯相合”就是髋关节、肩关节相合。髋关节、躯干、肩关节是运动的输出、转换轴,髋关节股骨和骨盆、髋臼组成上承腰、下启腿,是核心稳定的关键。太极拳论“气如车轮,腰似车轴”,说的就是传动部位要转圜灵活。

中医鬼才倪海厦先生在《人纪·针灸篇》指出,“从环跳骨、髋关节的地方,是骨头的起点,到四肢的末梢是骨头的终点。所以人开始生骨的时候,制造新的骨细胞从起点到手指尖到脚趾尖,一共要耗费两年,所以每个人每两年有一套全新的骨骼。骨病之初,病人会膝盖痛,因为髋关节支撑身体,而膝部承重,所以膝盖会先痛,且多数病在左膝。”

由此可见,髋关节处是骨头的起点、“两仪”的奇点、太极拳“腰胯”论的核心。倪海厦先生的这个说法,也为“内劲发于丹田(核心)达于四梢”、“敛气入骨”、“抻筋拔骨”等太极拳理论找到了合理解释。

髋关节不稳,相应的代偿动作将额外的力量传导给腰椎和膝盖,导致膝盖受损。至于倪海厦所说“膝盖会先痛,且多数病在左膝”的原因,大概因为人体重心略微偏左,左脚是“支持脚”重心的主轴右脚“运动脚”主要同运动和调节速度

走架过程中,可以感知“两仪”(髋关节)的“阴阳转化”。开步、换步,拧腰、转胯,提胯、震脚,莫不关乎髋关节。尽管髋关节间距固定,但步幅、脚尖朝向、膝盖朝向等等可以调动“太极图”(核心)的展开或覆盖半径,相应地决定了底盘的稳定程度。腰部骨骼,无论是腰椎还是骶骨,可转动的范围都很小,“拧腰转胯”实际上是在躯干带动下,“两仪”髋关节相对的轴向“转动”,所以髋关节(胯)也决定着底盘的灵活程度。

太极拳的立身中正、虚灵顶劲,就是提拉脊柱、端正骨盆。骨盆一“端”,自然收尾闾,尾闾中正,重心下移到合适位置,身体稳定性更好,道理与不倒翁或比重计类似。不倒翁的重心在底部,无论你在上部如何用力,都破坏不了其重心线,所以它能不倒。比重计的配重在下部,上部的长玻璃管相当于人体躯干,上部挺拔,下部沉稳,不论溶液如何扰动,比重计总能很快恢复笔管条直的稳定状态。师父说“行拳如在水中”,其“沉浮”体验,多么像比重计的“自我找正”啊。

回到文章开头,个人认为“整劲”就是身体的协调同步、最佳输出,“核心稳定”气力不散、不断。不同的运动项目、不同的武术流派,训练方法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太极拳更偏于“中庸”之法,重在整体和谐,讲刚柔并济,往往从松静沉圆、中正安舒上下功夫,“整劲”发力之外,兼收了“修身”的养生功效,也许正因如此,才有祖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的说法吧。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