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小琴 基于学生本位的语文中的逻辑学

 昵称15221501 2022-12-14 发布于湖北

此文发《教育科学》2017.5.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    王小琴     邮编:017000

     摘要:逻辑学作为一门可以培养人们思维方式的学科,近些年越来越被重视。逻辑学曾经在语文学习中占有一席之地,但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课程内容选择标准的变化,逻辑学逐渐被陌生化和独立化。逻辑学在我国教育中的发展水平相对滞缓且逻辑学作为一门学科逐渐和其他学科分离开来,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希望通过将逻辑学引入语文中,实现逻辑学与语文学习的双赢。本文先对逻辑与逻辑学进行概念界定,然后基于学生本位,从审题、分析理解文本、组织语言、内化、外用几个角度来阐释逻辑学在语文中的作用与运用。

    关键词:逻辑学 语文 学生本位

     一、研究缘起

     1.研究背景。(1) 逻辑学教育的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向各学科领域尖端的不断探索,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逻辑学在培养人们的思维方式、转变人们的思维模式、帮助理解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人们慢慢开始强调逻辑教育的重要性。从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广大干部和群众热烈响应毛泽东发出的“学点逻辑”的口号,兴起了学习逻辑的热潮。在这种背景下,1963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在“教学内容”部分规定教学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是培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辅助手段。逻辑知识教学第一次名正言顺的登上中学语文教学的大雅之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散发出了它独特的魅力,可惜好景不常,在“降低难度,减轻负担,明确要求”的宗旨下,1986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删去了逻辑知识部分。《论逻辑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文则对逻辑教育的素质教育功能做出强调。这些在逻辑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在新世纪教育中普及逻辑学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后来的研究起到引导作用。(2)语文与逻辑学的研究背景:我国在语文与逻辑学二者关系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多集中于研究逻辑学与大学通识教育、体育与理科性质的学科方面,但随着社会、各学科的发展,逻辑学与逻辑教育的地位与意义得到显著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逻辑学和逻辑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孙济芳、武永亮在《漫谈逻辑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一文中,阐释了逻辑学在语文学习中的不可或缺性;俞发亮在《高中语文应开设逻辑学选修课程》一文中强调了逻辑学的作用和开设选修课的必要性;杜江伟在《语文本质的逻辑学思考》一文中则从逻辑学的角度阐述了语文的本质;孙柏祥在《谈“语文逻辑学”》一文中,指出语文与逻辑学之间的密切关系和在语文中引入逻辑学的必然趋势和适合性;通过报社记者谢颖在《逻辑学:深化思维教育——记第二届“逻辑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的报道,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对逻辑教育的重视。

   2.研究目的、意义与价值

    本研究通过探究逻辑学与语文二者之间的关系,将逻辑学知识自然而然地引入语文教学中,实现语文与逻辑学的双赢。从教师的角度讲,提高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的逻辑性和自身的逻辑思维素养;从学生角度讲,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逻辑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理解知识、理解生活。本研究致力于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将吉尔福特的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观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心理定势、功能固着、建构主义关于学习的观点等结合起来,基于学生本位,对逻辑学在语文学习的审题、理解分析文本、组织语言、知识内化、知识外用等过程中的作用与运用进行阐释。

     通过本研究,可以推进逻辑学在语文方面的应用,也可以推动语文学习的发展进步。对逻辑学来说,无疑可以使更多的人认识到学习逻辑学与逻辑知识的重要意义,也可以使教育工作者更加重视逻辑教育的普及与渗透。对语文学习来说,使语文更易被人理解与接收,拉近语文与人们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与逻辑素养,最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批判思维、逻辑转换思维,提高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水平。本研究取得的成果,可以为今后进行逻辑学、逻辑教育方面的研究提供借鉴,为今后开展逻辑教育、语文教学实践提供借鉴,推动我国教学的逻辑化,在提升我国的语文教育水平和学生的综合素养方面也有一定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

   1.核心概念界定。(1) 逻辑学:巴达却雅写到:“逻辑学的定义时常被人说成是正确思维的科学。但'思维’一词可以指思维的行为或思维的对象,因之,逻辑学可以有两个定义:第一,逻辑学是研究正确思惟的行为的科学,或第二,是研究正确思惟的对象的科学。” 胡泽洪写到:“逻辑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它至少包括了以亚里士多德逻辑为基础的传统演绎逻辑,以数理逻辑为核心及基础的现代逻辑及其分支归纳逻辑、辩证逻辑等等。所以,要用一个明确的定义把这些历史上所谓的逻辑都包含进去确实是很难的。事实上,逻辑一词是可以有不同的涵义的,逻辑可以有广义与狭义之分。逻辑指经典逻辑,即二值的命题演算与谓词演算,不严格地也可以叫数理逻辑,这是最标准最正统的逻辑,也是最狭义的逻辑。其次,逻辑还包括现代非经典逻辑,不严格地,也可以叫哲学逻辑,即哈克所讲的扩展的逻辑与异常的逻辑。再次,逻辑还包括传统演绎逻辑,它是以亚里士多德逻辑为基础的关于非模态的直言命题及其演绎推理的直观理论。逻辑还可以包括归纳逻辑、现代归纳逻辑与传统归纳法,辩证逻辑、将逻辑局限于经典逻辑、非经典逻辑,这就是狭义的逻辑。而将逻辑包括传统逻辑、归纳逻辑与辩证逻辑,则是广义的逻辑。” ,“逻辑”在语言学上是一个多义词,从逻辑学角度来说,它是表示多个概的一个语词。而在逻辑学上的“逻辑”这一概念的内涵,或者说“逻辑”的本质属性,是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基本规律的科学。也就是说,作为一门科学,其研究的对象是思维形式、思维形式的基本特征,以及与这些特征相适应的思维规则,还有从思维形式角度反映并制约思维的基本规律;(2) 思维方式:所谓思维方式,可以指长久稳定而又普遍起作用的思维方法、思维习惯、对待事物的审视趋向和公众认同的观点。例如,是侧重整体综合直观联想以及非理性的感悟,还是倾向于分解分析,有效推论以及理性思考等,就是思维方式中思维方法、思维习惯的一些重要内容。从中,我们已经看到了逻辑的身影。逻辑是推理的学问,是对思维的思维,是思维的科学逻辑既体现着思维方式,又影响着思维方式,不同民族文化中的思维方式往往会孕育出不同的逻辑思想,并形成不同的逻辑传统。

     2.理论框架。(1) 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又称扩散思维、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一种沿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的思维方式。聚合思维又称收敛思维、求同思维、辐合思维、集中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从现成资料中寻求正确答案的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2)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中学生的年龄正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中的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后)。皮亚杰提出,这个时期,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思维特点主要有二点,第一,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摆脱现实的影响,关注假设的命题,可以对假言命题作出逻辑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反映。第二,进行假设一演绎推理。假设一演绎推理是先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再系统地评价和判断正确答案的推理方式。假设一演绎的方法分为两步,首先提出假设,提出各种可能性;然后进行演绎,寻求可能性中的现实性,寻找正确答案:(3) 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是指当人们认识到某物体的常见功能时,就难以想象该物体的其他用途了。实质上它也是一种心理定势。“心理定势”是指人们在面临一个问题情境时,倾向于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进行认知反应或外显行为反应的准备状态;(4)建构主义抛锚式教学。抛锚式教学是指按以下步骤进行教学的教学法:创设情境——使学习在与现实基本一致或类似的情境发生。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出的事件或问题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要求学生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三、基于学生本位的语文中各环节的逻辑学

     1.审题环节。学生在审题过程中要用最短的时间最清晰最准确地理解题目的要求,基于浅层,要理解题目问的是什么,基于深层,要理解题目问的属于哪一方面的问题,更进一层,思考文本中的哪些部分可能涉及题目要求。在审题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关注问题与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让学生拿到一道完整的题时,先单个分析问题,然后将几个问题综合起来进行分析,挖掘内在联系,让学生根据问题猜想文本的内容。在学生进行猜想时,教师不要急于打断和否定学生的意见,而要鼓励、倾听和重视学生的观点,久而久之,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得到很好的培养。教师要有意识地使学生将关注点集中到某一点上,能将问题的切口缩小至最为精确的地方,如此一来还能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本身又是存在内在逻辑的一组关系,发散相当于外延,聚合相当于内集,一个是向外的升华,一个是向内的凝炼。

    2.理解分析文本环节。高中生对语文文本的理解主要集中于:现代文、文言文、诗词、作文材料几个方面。现代文、文言文作为成熟的文章,作者在作文时有其内在的逻辑,诗词也有其内在逻辑,但相对较难把握,作文材料是最简短的文本材料,其逻辑也相对较简单。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他人文本前,可以先指导学生在自己作文时按照一定的内在逻辑进行写作,当学生自己的写作、语言有了一定的逻辑性后,理解分析别人的文本就要容易一些。 

    3.教学方式的构想。利用建构主义的抛锚式教学法,加入逻辑学的知识,重新建构语文课堂。(1) 创设情境:也就是将要学习的内容放到一个符合逻辑的现实情境中,让学生感到知识的有意义性;(2) 确定主题:教师将要讲授的知识分为逻辑性的几部分,各部分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和层次。教师抛出的问题最好是发散性、开放性的,并且有一定的难度,能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深入问题:(3) 独立思考: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究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之外的知识,将自己的思考转化成流畅简洁的语言,并能清晰地表达出来,这一过程是学生自己思维的过程;(4) 协作学习:独立思考后就是“头脑风暴”,教师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讨论。每次讨论,各小组成员承担的任务都应不同,每次小组讨论结束后,都要轮流准备发言。发言是指各小组选一个成员代表本小组进行发言,这样一来,各个小组之间也能进行相互学习。而发言的过程也是培养自己逻辑思维的过程,只有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陈述,别人才能更好理解自己的想法;(5) 分享评价: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分享自己的学习感悟,教师对学生、学生对自己与他人进行评价。说说自己的观点是什么、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观点,对自己有什么帮助或者起到了什么作用。      

    综上所述,说到底,逻辑学要培养的是学生从思维到行为的合适性、可行性、周全性和可理解性。语文要学习的也不只是考试涉及到的题目,更是交流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语修逻”的概念和知识在今日看来尤为重要,语言、修辞、逻辑,三者缺一不可,把逻辑学融入语文中是势在必行。本文是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与体会,查阅近些年来的文献,并结合实际而作。囿于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文献的不全面,难免有不周全之处,请谅解。

参考文献:

[1]巴达却雅.逻辑学的概念[A].原载美国“哲学与现象学研究”,1958年3月

[2]崔清田,郭敏桥,曾昭式.世纪逻辑学在中国的影响[J].《云南社会科学》.

[3]胡泽洪.对逻辑学范围与性质的反思[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2015

[4]李泽敏.在现代教育中开展逻辑教育的意义[A].三峡大学学报

[5]王宝龙.关于逻辑学的几点认识[A].第十七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交流论文,2009年7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