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结节到底会不会癌变?这篇教你看懂检查报告!

 拯救肝癌 2022-12-14 发布于福建
👇

说到CT检查,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无论是确诊,还是复查都不免进行这项检查。


主要作用

通过CT检查不仅可以对肝癌目前的情况有一个准确的判断,还能为下一步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其他优势

此外,CT检查还能提前发现一些早期的、细小的病变,这样就可以及时把它们扼杀在摇篮里,降低肝癌复发转移的几率。

尽管CT检查早已被广泛应用,但很多肝癌患者对于这项检查依旧不是很了解,常常有患者或者家属拿着报告找医生或者其他觅友,让帮忙指导报告上的内容。

  • “大夫,CT报告怎么还有上、下两个部分啊,到底看哪个部分?”

  • “CT报告单上的诊断意见这一部分怎么看啊?什么叫结节啊?”

今天,我们就根据一份患者的CT检查报告,觅健科普君对照着例子来教大家,快速了解做CT检查需要知道的那些事。

  01  

CT检查是什么?

CT(Computed Tomography),即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它的原理是:X线分层穿过人体后,通过电脑计算后可以达到每层的二次成像。

就像我们做菜时把一整块土豆切成一片一片来看一样,CT检查可以对于人体的各个分层进行细致的观察,而且这种切片的厚度可精细到1mm,可以显示出更多的组织信息。

图片来源:摄图网

目前CT检查可以分为两种:

①普通CT只需要躺在CT机器上面,几秒钟就完成扫描;

②增强CT需静脉注射碘对比剂,碘对比剂会随着血液循环,跑到全身的组织器官中去。

打了碘对比剂之后,就可以观察病变组织的情况,与周围正常的组织做对比,明确病变性质。相对于普通平扫,增强CT看的更清楚。

一般来讲,医生会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建议患者做何种CT检查。

CT检查方便、迅速且安全,只需要患者在检查中保持不动,即可顺利完成检查。但拿到检查以后,很多患者就会发现每个字都认识,可就是看不懂在说什么,特别是出现一些“结节”、“纤维灶”、“钙化灶”、“高密度影”等等字眼,心头不禁一阵凉意......

那么,面对天书一般的CT检查单,作为非医学专业的普通病患,应该怎么看呢?

  02  

CT检查单应该这样看!

CT检查单一般分为两个部分:影像描述和诊断意见。

影像描述部分的字数较多,记录了影像科医生阅片发现的所有情况(包括正常的和异常情况)。而诊断意见一般比较简短,会给出影像科医生的倾向性诊断和建议。

举个例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这是一份腹部增强扫描的结果。

1.影像学描述


上面的部分属于影像学描述,可以看出,对于影像学描述,其中有些部分是我们能看懂的,如:

(1)数字:如47*70*38mm

这一般代表阴影、结节或者肿块的大小,用长*宽*高来表示。有些时候会出现多个阴影或结节,但一般检查单上只写最大的那个。

(2)器官、组织或部位:如肝右后下叶,肝内胆管等

这些器官或者组织的名称说明的是阴影、结节或肿块的解剖学位置,让医生和患者知道那个部位出现了问题,为手术治疗提供了方向。

除了一些大家可以看得懂的数字和组织以外,检查单中还会有一些专有名词,如结节、阴影、增强灶等,需要大家跟着觅健科普君一起学习。

1.结节

身体如果某个部位出现了问题,就会导致这个部位的密度和周围的地方不一样,那在CT中的显示就是异常密度的结节。

出现结节并不代表得了癌症,任何能导致身体组织密度发生变化的疾病都会导致出现结节(如炎症、良性肿瘤等)。

事实上,结节的形态、密度和分布情况可以大致评价它的恶性概率,如结节密度高甚至伴钙化,边界清晰,则为良性的概率比较大,如密度相对低,边缘不整甚至伴毛刺,则恶性的概率增大。

2.钙化灶

临床上指的是病理性钙化灶。除牙齿和骨以外,身体的其他组织发生钙盐沉积,都会形成钙化灶。

产生钙化灶的原因主要有三种,一是代谢后的产物、二是感染与发炎后的痕迹、三是肿瘤发展过程中因坏死及炎症反应而形成的组织变化。

一般而言,钙化和肿瘤无太大关联,身体也不会有太大的症状。

3.密度灶/影

密度灶/影是多类疾病可出现的一种影像表现,如炎性病变、肿瘤性病变等。

正常情况下,人体各个组织的密度是不一样的,一般用高密度、中等密度和低密度分别表达白影、灰影和黑影,密度越大,影片上也就越白,如骨骼在影像变现中就显得较白。

在应该低密度影的地方出现了高密度影就证明此处有病变的可能,如在肺部CT检查中出现了高密度影,就提示肺部出现了问题;反之,在高密度的地方出现了低密度也是不正常的,如骨骼如果发生断裂,就会在断口处出现低密度影,影片上显示的就是稍白。

图片来源:摄图网

事实上,影像描述中,还会有其他很多专业术语,这里只是挑选一些比较常见的、问的比较多的来回答。

2.影像提示


对于一张CT检查单来说,影像描述部分可以大致看一下,看不太懂也没有太大关系。

但是下面的影像提示就比较重要了,这部分一般是影像学医生自己的诊断,我们可以从这里大致了解自己的病情,下面我们根据上图案例就来详细描述一下:

①考虑右后叶下段胆管细胞Ca,侵犯右侧肾上腺。

这是影像学医生自己的诊断,即他怀疑肝脏的右后叶出现了胆管细胞癌,且出现了右侧肾上腺的转移。

②考虑肝硬化并肝、脾大。

这是影像学医生怀疑出现了肝硬化,并伴有肝、脾的增大。

③胆囊切除术后改变;肝左右叶胆管积气、结石。

说明此次的检查结果符合胆囊切除术后的改变,但肝左右叶胆管内出现了积气和结石。

上述这些提示均属于影像科医生自己的判断,仅作为一种参考,门诊或主管医生一般会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再下结论。

  03  

CT检查中的那些“坑”

大部分时候,影像学医生的判断和实际情况是一样的,只有极少一部分会不一样。而导致这种错误的原因则很有可能是检查过程出了问题。

那么如何才能使影像学检查的结果更接近真实情况呢?这就需要大家避免踩下面这些坑!

检查前:


(1)去除检查部位的金属饰物以及体外异物,消除伪影干扰;

(2)腹部检查前1天内少食豆制等多渣、易产气的食物,如大豆、豆皮等;

(3)腹部扫描前1周不做消化道钡餐造影,前3天内不做其他腹部脏器造影,前2天不服用泻剂;

(4)携带相关检查资料以及其他临床检查资料,检查前须查血肌酐水平。

检查中:


(1)听从医护人员、技术人员的指导,扫描过程中避免讲话和移动身体;

(2)对胸腹检查的患者,作必要的呼吸练习,以避免呼吸或运动伪影的产生;

检查后:


做完检查不要马上离开,待医生确认图像满意后方可离开。部分患者需要做延迟显像,需听从技术人员讲解注意事项,耐心等待检查完成。

总结


CT检查作为一种传统的检查手段,在癌症患者的确诊和复查时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患者及其家属也迫切希望从中了解到关于病情的信息。

希望这篇文章能在你看CT报告时,提供一些帮助!

人吃一日三餐,营养也需一日三餐补充,特别是肿瘤患者,好的营养贯穿肿瘤患者的全生命周期!

  • 术前抗感染

  • 术后防治并发症

  • 治疗期间减少副作用

康复期提升免疫力心安营养素,台湾省三甲医院专供,台湾省营养师全程进行一对一辅导,解决患者饮食问题。

觅健双12好礼相送,前100名下单的觅友即送《癌症患者吃什么》一书!

快上【觅健健康小屋】看看吧👇

喜欢的觅友请点“赞”“转发”!

肝癌

相关好文

摸不透的中药抗癌秘密,4位专家告诉你

内容制作

封面图片:摄图网

责任编辑:觅健科普君

点击下方关注,了解更多抗癌知识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