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初年,釉里红还很懵懂,却深得帝王喜爱

 大馅儿说瓷 2022-12-15 发布于北京

洪武时期官窑民窑瓷器品种多多:卵白釉瓷、白釉瓷、青白釉瓷、黑釉瓷、白釉矾红彩瓷、酱釉印花瓷、外酱釉里霁青印花瓷、红釉瓷等等,但以釉里红与青花瓷为主打,也最重要。

从出土洪武瓷来看,釉里红似是青花数量的两倍。但这与实际烧制数量并不成绝对正比。至明初,青花瓷的生产已较成熟,而釉里红并非炉火纯青,故釉里红废品次品可能会多些。再者,釉里红主要是皇帝的瓷,那是精益求精,自洪武至正德,筛选制度非常严格,不合格品统统砸碎埋入地底;而青花瓷其时主要用于外销贸易,其质量要求,怎么也不可能超过皇帝的瓷。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碗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碗

无论是宫廷用瓷还是民间所用,青花瓷皆不是主流。成书于洪武二十一年的曹昭的《格古要论》,就直截了当指出:“有青色及五色花者且俗甚。”汉人的审美定势仍以单色为美,简约为美,逝去的宋代之宋画宋瓷,还是汉人尤其是上层所追忆的美之所在。而伊斯兰教国家和地区则钟情于青花瓷,人们顶礼膜拜蓝色清真寺,是灵魂皈依之所。宋人追求的美,是雅,是淡,从淡雅中沁出温馨,升腾出华贵端庄;伊斯兰的审美似乎也认同这一点,所以才有了日后的审美趋同。

《明太祖实录》中,洪武十八年十一月己未朔甲子条载:“朕思微时兵荒饥馑,日食藜藿,今日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未尝一日忘于怀,故宫室器用一从朴素。”念念不忘阶级苦的朱元璋,“一从朴素”之理念和追求,贯注进御器厂的制瓷技艺,如何一从朴素又确保质量?无非用料节约、纹饰做减法等,如是,洪武瓷大器的胎体比起厚实笨重的元瓷,胎质、施釉皆薄一些,无论泛青泛白,都以纯素者佳。元青花纹饰满满当当,层次复杂,繁缛奢华;洪武青花则布局突出主题,开阔疏朗,简练流畅;其纹饰题材不及元青花丰富,多以花卉为主,扁椭圆形菊花、牡丹、灵芝、石榴、宝相、荷花,边饰有卷草纹、回纹、潮水纹、蕉叶纹、缠枝灵芝及莲瓣纹等,其莲瓣纹每瓣的边框相互借用连接为洪武首创。元青花常见的鸳鸯卧莲纹,洪武时期罕见。其实,这本是汉族自唐以来传统寓意纹样,可能是洪武瓷刻意与元瓷拉开距离。鱼藻、历史人物故事等亦如是。所以,洪武瓷既割不断元瓷雄浑粗犷的风格,又因在纹饰上做减法多了留白,于素朴中见清丽,更见民族风韵,从而形成了洪武官窑的独特风格,并影响了永宣瓷的风格。

洪武青花缠枝执壶

青花瓷在洪武时期国内的用途可作祭器或陪葬品。在印度、锡兰、东南亚一带,也多有此习俗,镇墓辟邪,神秘玄妙。在明初功臣贵族墓葬中屡出土青花瓷。如遐迩闻名的“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便出土于南京市江宁区东善桥乡观音山(殷巷将军山)沐英墓,现收藏于南京市博物馆,为“镇馆之宝”,号称价值10亿。梅瓶自小口至肩腹部丰润浑圆,斜腹、敛胫、平底,造型端庄,线条流畅。瓷胎洁白如玉,发色苍翠浓艳,给人雍容华贵、端庄凝重之感。

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

通体绘有青花纹饰五层,繁缛密集中又见疏密有致。肩部绘杂宝及缠枝牡丹花纹,下饰西番莲、变形莲瓣纹、垂珠纹等;肩腹部为主题纹饰“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历史故事,衬以苍松、翠竹、寒梅、芭蕉、山石背景。端详中,只见萧何策马飞奔焦虑无比,一个识才爱才的“伯乐”跃然瓶上;而受不了刘邦冷落的韩信至河边踌躇落寞,怀才不遇中是否想起了胯下之辱?啥也不知的老艄公有客即渡,不过毕竟阅人无数,似看出端倪……一个乱世中的故事就这样舒展其上!既有水墨国画的意境,又见玉瓷青花的别样表达。

这是当之无愧的一级国宝。想当年,它已经落入南京盗墓团伙的手中。只是有人在南京新街口附近兜售时,被南京文物公司的职员陈新民撞见,这位有见识的收藏家,以5根金条买下。由此破获了盗墓康永海团伙,通过其时主政南京的刘伯承市长批准,将其枪决。

据说,这样的“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全世界只有三件。2011年澳门中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拍品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以8亿港币成交,创下当时中国文物艺术品单件成交的世界纪录。另一件仍在海外下落不明。这件一级国宝自面世以来,对其出品年代一直争论不休。现定为元青花,但仍有不少人坚持就是明洪武青花。

朱元璋酷爱红色。因为他姓朱,他参加的起义军是红巾军,而且从南方发迹,在五行学中“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他颁布“以红色为贵”的旨意,规定“服色所尚,于赤为宜”。红釉和黄釉瓷为宫廷专用瓷,并严禁民间生产和使用。红色和黄色成为皇帝的特权象征。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洪武瓷致力于釉里红的烧制。明洪武的“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由西藏博物馆珍藏,展示出它的高贵和珍奇。器型端庄秀美,主题纹饰为富贵牡丹缠枝莲,辅助纹饰多达九层,自上而下有螺纹、开光花纹、如意纹、蕉叶纹、菊纹、叶纹、开光葡萄纹等。壶把与流口亦有纹饰,丰富华丽。极有可能是洪武帝赏赐西藏的礼物,而加饰银链以连接壶盖,也说明拥有者的珍爱。

明洪武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

民谚曰:“烧红釉,十窑九不成”。洪武时期亦如是。釉里红的烧成环境及温度要求比青花苛刻,其精美器凤毛麟角。故洪武釉里红精品虽不少,但时有烧成黑红或茄红类,因成本高,只要器正,也往往留用。世间还有洪武爱酱釉的传言,酱釉,俗称老僧衣。沉静安详,古朴典雅,仿佛是老年朱元璋忆起当年小和尚的日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