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党四善 | 闪现在《诗经》瑰丽画卷中的漆沮水(一)

 富平人原创馆 2022-12-15 发布于陕西

漆沮之迷:'自土沮漆’与先周文化

文/党四善

题记

开启了华夏文脉的伟大现实主义诗歌总集《诗经》,展现了从三千年前的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五百年间,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广大地域上华夏民族一幅幅瑰丽的生产生活画卷。充溢在这些画卷中的稻麦香、虫鸟声、花木色,散发出浓浓的诗意,使人赏心悦目。
而闪现在这些画卷中的那些河流的粼粼波光,更是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其中,千百年来一直吸引着人们目光的是漆沮水。
这,源于《诗经》对漆沮水的多次吟诵 :
“民之初生,自土沮漆”(《诗经·大雅·绵》),
“漆泪之从,天子之所”(《诗经·小雅·吉日》),
“猗与漆沮,潜有多鱼”(《诗经·颂·潜》)。
但是,据文献记载,神州大地上以漆水或沮水命名的河流不在少数,而以漆沮水命名的河流也有数条—它们均在陕西省境内。
由于笔者故乡富平也有一条古老而有着厚重的历史意蕴的漆沮水—石川河,所以上述话题很自然地引起了每一位频阳人的关注。
近期,笔者准备以“闪现在《诗经》瑰丽画卷中的漆沮水”为总题目撰写岀一组文章(主要着眼点是故乡的石川河)。

首先推出第一篇:“漆沮之迷”

主要讨论一下《诗经·大雅·绵》中的漆沮水。

《诗经·大雅·绵》是周人的史诗之一,说的是周文王之祖父公亶父(周太王)率族人迁到岐下周原,建国定居的故事。

有意思的是,诗的开头几句“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竟然引发了关于漆沮水在何处的地域属性和周人在灭商前迁徙路线的持续爭议,进而牵涉到先周文化起于何方及其传承路线的更具学术价值的论争,一直以来,持续不断,难有定论。

一、漆沮水有几条?

首先,有必要特别提醒一下,本文讨论的是《诗经》中的漆沮水,这一时代属性对我们的论证十分重要。

遍查网络,所有资料都指明漆沮水在今陕西省境内,但究竟有几条漆沮水,其具体位置在何处?众多文献都各说各话,甚至互相矛盾,令人无所适从。有的资料甚至放言“历史上漆沮水一名多指,关中就有七条之多。”这,正如钱穆先生在1931年发表的《周初地理考》中所说:“及于梁岐漆沮,周初地望,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何其乱而难理也。”

综合众多文献,比较多数的看法是,与《诗经》有关的漆沮水有三条,按照南宋人程大昌《雍录》的说法是:“雍境漆沮,其在后世地书,名凡四出,而寔(shi,通“实”,确实的意思)三派:雍州富平县石川河,一也;颁州新平县漆水,二也;凤翔府普润县漆水,三也;郑白渠亦名沮漆,四也。……若郑白亦分漆沮之名,则误矣。今分三派而枚辩之,贵其不杂也。”

按照《雍录》的说法,应排除郑白渠(因为郑白渠之修建在《诗经》产生之后),这样漆沮水只剩下了三条。

此外,还有一种较普遍的说法也应该排除,这就是指北洛河为漆沮水。根据王元林先生的研究(2),在未修郑国渠之前,历史文献都称北洛河为“洛水”,(在关中东府)漆沮之根本乃是石川河流域所在地,其名称东移是由于秦修建郑国渠后,漆沮水有经此渠注入洛水者。在此背景下,由孔安国(西汉初期)首提“漆沮,亦曰洛水也”之说法,此后各朝代中的许多论者乃以此立论,但此与《诗经》没有任何关系!

也就是说,在《诗经》的时代,北洛河概称“洛水”,没有“漆沮”的称谓!

综合以上讨论,在关中地区的三个区域有漆沮水,就是笔者故乡富平县、彬县长武地区和岐山扶风地区。前两个地区情形比较简单,只有最后一个地区情况复杂:各家说法不一,有多条河被称为漆水或沮水,但很难找到一条由漆水和沮水交汇而成的漆沮水,远不是《雍录》所称的普润县漆水那么简单。

下面,我们分别讨论一下这三个区域的漆沮水。

1.石川河

故乡富平的漆沮水名石川河,它是由自东北流来的漆水(又名铜官水)和自西北流来的沮水(又名宜君水)在耀县城南汇流而成的。

详细说来,石川河的走向是这样的:先说漆水,又名漆河,漆水河,源于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金锁乡凤凰山东部的崾崄梁下,向东南流14公里,与源于宜君县哭泉梁而南流9公里的南泥河交汇于金锁关北;又南流至纸坊村接纳马杓沟水,于市区北关东北0.5公里处与雷家沟水汇合;南流2公里接纳史家河水,西折橫穿市区接纳小河沟、王家河水,又南流接纳新川沟水,至黄堡镇西接纳红岩沟水(又名小河沟),再南流2.5公里,入耀县,在耀县城南与沮水汇合后为石川河。再说沮水,《清史稿》曰:“沮水上源姚渠川自宜君入,合银耳坪、太子石水杨秀川,为宜君水,南合胡思泉为沮水,东南迳城西,又东,左会漆水,入富平。”又曰:“富平,东北频山。石川河即漆沮,自耀入,下流自西北受金定河,一名赵氏河,即润谷水,东南入临潼。” 

图1

图2

从上面引文来看上图1与图2,一目了然地显示出东边漆水西边沮水在铜川市境内汇合成石川河,石川河流入富平境内后接纳了自西北而来的赵氏河,然后东南流,入渭河。

上面的讨论表明,第一条漆沮水—石川河源流走向十分清楚而且确由漆水和沮水交汇而成。到了第二和第三条漆沮水情形就混乱不堪了:不是有漆无沮就是叫法不一 。

我们先用下图3显示一下第二和第三条漆沮水的大体方位,然后再详细讨论。为讨论方便,权且把这两处分别称之为西府东北片(彬县旬邑地区)和西府西南片(岐山扶风地区)。

图 3

2.西府东北片漆沮水—水帘河

关于西府东北片的漆沮水,各种文献大都和近年所编《历史词典》中的说法一致:“或谓即今陕西彬县泾河支流水帘河”,这也就是《雍录》中所说的“邠州新平县漆水”,下图4中标出了水帘河的位置。

图 4

注意,这里只有一个漆水(水帘河),而没有指出何为沮水,但很多古籍仍认为此处也叫漆沮水。

3.西府西南片漆沮水

西府西南片漆沮水是哪一条河,具体位置如何,更是众说纷纭,以致连治学严谨的《水经注》作者郦道元都承认自己无法确定。

根据相关文献和图册,西府西南片中出现漆水、沮水或漆沮水的实际上是两个水系。

第一个水系就是《雍录》上所说凤翔府普润县漆水(普润县,隋置,县治在今麟游县西四、五十里处)。

下面我们将根据不同叫法用三个图来标示这个水系。

在下图5中这个水系的干流标注为漆水河,因为它确实发源于麟游县西,所以在大多数文献中都指这条河为西府西南片的漆水。但在这图中并没有标出沮水。

图5

从下图6中看得很清楚,这条现在称为漆水河并在上图5中也称为漆水河的河确实是一个水系,它从古到今又有多种叫法。有时整条河叫做杜水,而现在把上游叫做杜水河,中游叫漆水河,下游叫好畤河(下图6)。

图6

再看下图7,这同一个水系,叫法又变了,又叫做漆沮水了。

图7

第二个水系,就是下图8中的湋河及其支流。湋河是东西流向的那条较长的河流,而它有许多南北流向的支流。其中有一个支流标为横水河(图8中在湋河以北“歧山”两字西侧),《历史词典》中认为漆水“或谓即今陕西岐山县南横水河。”进而又说:漆沮水是“漆水和沮水合流后之通称。漆水即今陕西岐山南之横水河,沮水即今陕西岐山东之湋河,两水合流后,水名互为通称,亦称漆沮水。”这就是说,下图8中,积石原三个字上方那条东西流向的标为湋河的河流中下游可以称为漆沮水。 

图 8

这一水系中河流的叫法也是多样而混乱,即如这个湋河就随着地段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名称:它在凤翔县境内称雍水、在岐山县境内称后河、在扶风县境内称湋河、在武功县境内称小北河。而在下图9中,则把湋河叫做雍水。如果和上面的图8比较,则湋河的许多支流又变了名称,漆水或漆沮水也时而岀现在这里时而出现在那里。

图9

从上面的图9中可以看到,图中左上角又出现了一个漆水,在这里不是把横水河叫漆水,而是把它的一个支流叫做漆水了。

总之,不管是第一个水系还是第二个水系,其名称之繁多、易变,真令人应接不暇,怎一个“乱”字了得!

下面的地形图10最清楚地表明了西府西南片的这两个水系,其中把第一个水系(漆水河)称为漆沮水(图中用粗兰线表示者);把第二个水系(湋河)称为沮水(图中周原两字中间那条东西向的细兰线表示者)。

图 10

从下图11中可以清楚地全局地了解到关中地区这三个区域中的漆水、沮水或漆沮水的情况,美中不足的是,在西府东北片中未标出水帘河(它应在彬县西北4公里处,东北方向流入泾河)的位置。

11 

二、“自土沮漆”的解释之歧义与周族起源及迁徙路线之异见

《诗经·小雅·绵》的作者不会料到,他的一句叙述周族历史的浅浅的吟唱:“民之初生,自土沮漆”,会在后世引起巨大的困惑、歧义和争执,以至于几千年来难有定论,直到近年,爭议甚至愈演愈烈。

首先是对“民之初生,自土沮漆”的不同释义,然后是由此而产生的“周人祖居地在何处?”“周人是如何迁徙的?”等一系列关于所谓“先周文化”的不同说法和这些说法之间的激烈论争,各执一词,各抒己见,很是热闹。

这一切都因为周人对他们祖先的历史记忆太模糊了,他们只记住了始祖后稷(弃)和不窋(ku,一声)、公刘、公亶(dan,三声)父等几个先公先王的名字和大略事迹。其中牵涉到周族迁徙和振兴的三件大事就是“不窋出奔” 、“公刘南迁于豳”和“太王迁岐”。而正是在这件事上,论者们分歧最大。

关于“不窋出奔”,《国语》 中纪载,周穆王欲伐戎狄,祭公谋父谏曰:“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弃稷弗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翟(狄)之间…”

这里,争议的关键是“不窋出奔”的年代问题,与这个问题相关的是不窋与后稷(弃)的世系问题。

根据学者们对文献资料的分析并以《史记》中所载夏的朝代世系作为坐标,并依据通常人们家族世代传承间隔年限一般为30年而推断关于周人的起源和迁徙路线及兴盛过程,得岀以下比较合乎情理的结论,此结论现在称为陕西说。

周人的始祖后稷(弃)当舜之时,封于邰(图5中漆水河入渭处西边标为杨凌的地方),弃的后世子孙(不是儿子)不窋在商汤灭夏时“自窜于戎狄之间”(在今甘肃省庆阳地区,又称为北豳),不窋的后世子孙公刘迁到豳地(即邠,今陕西省彬县、旬邑地区),带领族人兴农建邦,周人渐显兴旺之象。若干代后,传到公亶父(太王),为避戎狄侵扰,又由豳迁到岐下(周原,今陕西省岐山以南的岐山县、扶风县一带),周人开始兴盛起来,两代以后,传至太王之孙文王,周人势力越来越大,号称“三分天下有其二”,直到文王的儿子武王终于成功“翦商”,建立周朝。

以上是关于周人迁徙和兴盛的陕西说的主要内容。 

现在回到正题:如何理解“民之初生,自土沮漆”这句话?

这里,首先要说明一点:“民之初生”中的“生”字兼具“产生(起源)”和“兴起(兴盛)”两种含义,读者可以从论者的行文中体察其意指。

1.《毛传》对此的解释是:“民,周民也。自,用,土,居也。沮,水也,漆,水也。”

《毛传》是《毛诗故训传〉》的简称,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诗经》注本。一般认为,此书为西汉初年鲁人毛亨(大毛公)所作。后来,东汉末年郑玄为之作《笺》,后世称《郑笺》,唐太宗时孔颖达又进一步疏解《毛传》、《郑笺》而作《毛诗正义》,后者是一部对《诗经》的研究著作,简称《孔疏》。

上述《毛传》解释的基本意思是,周人的兴起是在他们居住在沮水和漆水地区的时侯,注意,这里没有提到漆沮水(有人认为是为了压韵而把“漆沮”说成了“沮漆”,但这仅是一种说法)。

那么,此事关乎那一位周人先公呢,是在哪一个区域呢?又有着以下几种说法。

(1)《郑笺》曰:“兴者,喻后稷乃帝喾之胄,封于邰。其后公刘失职,迁于豳居沮、漆之地,历世亦绵绵然。至大王(太王,即公亶父)而德益盛,得其民心而生王业,故本周之兴自于沮、漆也。”

这是郑玄提出的一种说法,认为这句诗是说弃的后人公刘失职后迁到豳地(沮水、漆水之间),传到公亶父由于德行隆盛而颇得民心,所以在沮、漆地区周人开始兴起了。

这里的“豳”,又写作“邠”,指今陕西省彬县旬邑地区。

注意:这里不是说不窋失职迁甘肃庆阳地区(北豳),其后世公刘由北豳迁到豳,而是说公刘失职由邰直接迁到豳。此外还要注意,这里没有出现漆沮水的叫法。

(2).孔颖达在《疏》中也指出是周太王公亶父在上述的沮、漆之地即豳地使周人开始振兴,但他只字未提公刘。

2.把“土”解释为“杜”。

朱熹在《集传》中说:“沮、漆,豳之二水也(注意:此处还是未提漆沮水,而是说二水一一笔者)。《齐诗》'土’作'杜’。汉扶风有杜阳,杜水南入渭。言国于杜与沮、漆之间也。…周自不窋奔于戎、狄,后世国于漆、沮之上,子孙衰替如瓜之瓞,岁以益小。至于大王,其始乃仍处于复穴,无家室之盛。及迁于岐周,而后大兴焉。”

这里,朱熹描述了周人迁徙和兴起的路线图是:先是不窋“奔于”戎狄(即北豳庆阳),后世(没说是哪个先公,但据《诗·大雅·公刘》看,应是公刘一一笔者)在漆、沮也就是豳地建邦,传到太王,由漆、沮迁于岐周(即岐下,亦即周原),然后大兴。

这里要注意,朱熹所说的杜水,就是图5中的漆水河,这已经到了西府西南片了,这里已经可以归为岐周地区了。

此外,在朱熹这里,“自”可以理解为“在”,是说周人在杜水、沮水、漆水地区(这一地区就是把前文中说的西府东北片和西府西南片合在一起)兴盛起来了,“自”没有“从哪儿到哪儿”的意思。

3.把“土”解释为“杜”,同时把“沮”解释为“徂(cu,往,到…地方去)。

(1)清代的王忍之在《经义述闻》中说:“土,当从《齐诗》读为'杜’,杜,水名,…今属麟游、武功二县(即图5中的漆水河一一笔者),漆水在右扶风漆县西,北入泾,今属邠州(就是图4中的水帘河,邠州,就是豳地一一笔者)。'沮’当为'徂’,徂,往也。'自土沮漆’犹古文言'自西徂东’,言公刘自邰适邠,自杜水往至于漆水也。”

按王忍之的说法,“自土沮漆”应理解为“自杜徂漆”,这里的杜是杜水,也就是今天的漆水河,从图5中可见今天的杨凌即古邰地就在漆水河入渭处,所以以杜水(漆水河)代指邰地而称“自土徂漆”为“自邰适邠”。漆水指彬县附近的水帘河,所以代指豳(邠)地。所以,他的意思是,这句诗是说公刘离开邰地前往豳地(和郑玄一样,不说不窋“出奔”,而说公刘“出奔”)。

(2).同样把“土”解释为“杜”,把“沮”解释为“徂”,今人高亨在《诗经今注》中却说:“土,读为杜,古水名,在豳地,沮借为徂,往也。漆,古水名,在岐山区域。自土沮漆,即由豳地迁往岐山。”

你看,在高亨这里,与王忍之相反,杜水不在西府西南片而在西府东北片,漆水不在西府东北片而在西府西南片,所以,“自土徂漆”刚好与方向王忍之说的方向相反,成了“自邠适邰”了,即离开豳地前往邰地了。

高亨说杜水位于豳(邠)地显然极不合适,这由上面的图11看得很清楚。

如果仔细体味,以上对“自土沮漆”的解释都是把“民之初生”中的“生”理解为“兴起”或“兴盛”了。这种理解下,不管对“自土沮漆”有多少种解释,都是只牵涉到周人的迁徙路径的,没有触及到周人的来源问题,而且在这些理解下,关于灭商以前的早期周人所居和活动区域,汉唐以来直到清代只有陕西说,这正如钱穆先生在1931年发表的《周初地理考》中所说:“言周初地理者,无谓后稷封邰在武功,公刘居豳在邠县,太王迁岐在岐山,即在今陕西西部泾渭上流。至文王武王乃始邑于毕程丰镐,周之势力自西东渐,实始于此。此二千年来公认之说。”

然而,正是钱穆先生自己,从周人的来源这一视角来理解“自土沮漆”,在上文中,提出了周人来源于山西,此即与陕西说对立的山西说。

钱穆先生由他的周人来源于山西说,还推论出对“自土沮漆”的以下解读:

4.“《诗·绵》'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在朝邑、华阴间”。

对此,钱穆先生在《国初地理考》中如是说:“以今考之,周人盖起于冀州,在大河之东。后稷之封邰,公刘之居豳,皆在今晋地。及太王避狄居岐山,始渡河而西,然亦在秦之东境,渭洛下流,自朝邑而至于富平。及于王季文王,廓疆土而南下,则达毕程丰镐…”又说:“《锦》诗所谓的漆沮水,也应该在靠近朝邑华阴之间了。”

20世纪30年代,钱穆先生提出的山西说,曾盛行一时。邹衡先生在《论先周文化》中,也认同此说。为此,他提出了以下说法:

5.“自土泪漆”中的“土”即“杜”,但这个杜不是杜水,而是殷墟卜辞中的“土方”,在今山西西南部的石楼县。

依照他的说法,“自土沮漆”中的“土”在山西,“沮”肯定也读为“徂”,“漆”在陕西,那么“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就解释为周人来源于山西,然后迁徙到陕西了。

三.一点感悟

考究各家关于“民之初生,自土沮漆”的释义,笔者从朱熹的解释中得到启发,有以下感悟。

“自”,不是“从”的意思,应解释为“在”;“土”,可以解释为“杜”。“民之初生”的“生”既有产生、发生丶起源的意思,又有兴起、兴盛的意思。这样一来,“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就是说,周人产生和兴起于杜水、沮水和漆水之间这一广大区域,即本文所称的西府东北片和西府西南片所连接成的广大区域。

这种解释表达了周人起源和迁徙以至兴盛的三个层次的意思。起源于邰(今杨凌),地处杜水(今漆水河)入渭处;不窋初迁北豳(庆阳地区),公刘再迁至豳(彬县旬邑地区,即所谓漆、沮之地),带领族人兴农建邦,渐露兴旺之象。至公亶父(周太王)为避戎狄侵扰,率族人越梁山迁到岐下(周原,此处也可称之为杜水傍),开国奠基,周人大兴。

笔者认为,这应该是周人由起源、迁徙到兴盛的陕西说借由“民之初生,自土沮漆”的圆满表达。

但是,上面的表述有一个缺点,由祭公谋父所说“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弃稷弗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翟(狄)之间。”可知,不窋是在夏将亡时由夏朝的朝堂上出奔的,而这就给山西说在逻辑上以可乘之机,因为持山西说的论者认为夏衰时夏都在山西。

但是,牛世山先生在文(3)中指出:“山西地区夏商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已经建立了,但该地区并没有发现先周文化或与之有传承关系的其他考古遗存…又根据武功岸底等地先周文化遗存的分析可知,自殷墟一二期以来直至商末,先周文化就一直分布于关中西部偏东一带,其间没有间断。据有关文献线索,公亶父迁于歧下的时间在殷墟三期之时,可见,在公亶父迁于歧下而作周邑之前,先周文化本来就分布于周邑以东一带。由此推断,周先公在迁徙时只带着少数部属而已,这正如《周本纪》记载,不窋是“自窜于戎狄之间”,公亶父也是'与私属去豳’而迁于岐下。也就是说,不论公亶父以前的公刘迁于何地,绝大多数周人并未随之而去,而应一直活动于现知较早的时期的先周文化分布区一带或附近,因而在这一地区留下了周人的文化遗存。”

显然,关于先周文化的争议还在继续。

不过,以笔者浅见,牛先生上述说法很有道理。因为商周乃至以前,诸候在朝堂任要职时,一般是离开封国的,比如周公旦执掌周初朝政时,他就不到他的封国鲁国去,召公也不到燕国去。依此可推知,不窋在夏朝堂任职时,也是远离周族聚居地的,所以他从夏朝堂“自窜于戎狄之间”时,只带着少数部属,应是符合情理的,至于他在北豳住定之后,再从封地迁徙部分族人去北豳发展,则是完全可能的。

作者简介:党四善,1945年生,陕西富平人,陕西科技大学教授,文学爱好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