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辉远 | 先师蒲辅周的治学精神与医学成就(上篇)

 新用户34444851 2022-12-16 发布于美国

问止中医·名家系列

精选中医名家、名著、名篇临证精粹,勤求师训、博采众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


先师蒲辅周(1888~1975),四川梓潼人。从事中医七十余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中医学家和临床家。蒲老先人三世精于医,祖父尤知名。师十五岁时,即承受家学。祖父要求甚笃,告诫医乃仁术,如不下一番苦功,不足以为医。师敬遵严训,发奋读书,自《灵》《素》以下,莫不探幽发微邃密底蕴。

结合朝夕侍诊,耳濡目染,尽得家传之秘。后独立应诊于乡,其道大行,深为里县所信赖。因感时事日非,不屑与地方政界同流,遂避居成都,医技愈进,声誉日隆,远近就治者踵趾相接。

图片

新中国成立后,蒲师振兴中医的夙愿得以实现,在周总理的关怀下,1955年奉调中央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开展临床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

他慨然以发扬中医、培养人才为己志,积极学习中医政策和团结中西医的方针,坚持中西医结合的道路,运用唯物辩证思想和中医理、法、方、药辨证论治体系,进行广泛的临床研究,对流行性乙型脑炎、腺病毒肺炎、冠心病和肿瘤等疾病做重点观察,总结治疗规律,取得巨大的成绩。

他担任中央领导同志和国际友人的保健,也做出重要贡献。并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学术经验,鼓励学生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为国家有用的医疗科学人才。

图片

他作为杰出的临床家,一生忙于诊务,早期未暇从事著作,后又致力于科研和教学,仅由学生们整理出版了《中医对几种急性传染病的辨证论治》、《蒲辅周医案》、《蒲辅周医疗经验》等论著。他的严谨治学精神和独具风格的医学成就,深为国内广大医药界所景仰。是我们学习的典范。现就个人的浅薄认识,做简要介绍如下。

治学谨严  吾辈师表


先师治学的特点,概括起来有如下四点:

首先,注意一个“勤”字。他读书和思考十分刻苦。无论阴晴寒暑,每天早晚他总要学习四、五小时,几十年没有间断过。每当凌晨和夜深的时候,他书桌上的灯总是准时拨亮。他常说:这时读书,一来头脑清爽,效力最高;二来没有干扰,精神聚中。他主张读书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真正读通弄懂;还要认真思考,学会去粗取精,博览兼收。

他一生不耻下问。在梓潼时,慕龚老名,谦恭追随数年不懈,龚老为之感动,临逝前授以内眼病秘方——九子地黄丸。他广泛搜集民间验方,随闻随录。他交往医界名流,虚怀若谷,善以人之长补己之短,从不存门户之见。他常说,学问学问,不但要勤学,而且要好问。只学不问,无以启思;只问不学,无以明理。

图片

其次,坚持一个“恒”字。他认为,中医理论深奥,没有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毅力,没有活到老、学到老的恒心,是不易掌握和领会的。他每读一部中医文献,无论是巨著,还是中短篇,始终坚持一丝不苟,从头读起,一字一句,一章一节,竭泽而渔,不使遗漏。即使读第二遍、第三遍时,也不改易这种方法。
我追随先师十七年,亲眼看到他系统阅读《内经》、《千金》、《外台》、《证治准绳》、《张氏医通》、《本草纲目》各一遍,《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温热经纬》、《寒温条辨》、《伤寒指掌》、《金匮翼》、《医学心悟》等各两遍,这没有持之以恒的顽强意志,是办不到的。他常说:学无止境,每读一遍,皆有新的启发。

图片

其三,要求一个“严”字。他认为,治学严谨与否,不仅是科学态度问题,而且是重要的方法问题。他自己订立了三条:

① 好读书,必求甚解。见重点则作好笔记,加深记忆,有疑义则反复查证,务求明辨。不作采菊东篱之陶渊明。

② 谨授课,必有准备。讲原文则主题明确,听之有据;作分析则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要学传道解惑的韩昌黎。

③ 慎临证,必不粗疏。问病情则详察体认,明其所因;辨证则胆大心细,伏其所主,效法治医有素之孙思邈。

记得一次重证乙型脑炎会诊讨论中,在座同道分析:高热灼手,胸腹痞满,已三日不大便,脉沉数,苔黄腻,可下之。他力排众议,指出虽有痞满而不坚,脉非沉实而两尺滑,苔非老费而见厚腻,不待下,大便将自行。

正当认真剖析,意见渐趋一致时,护士来报,溏粪已下。同座莫不叹服。并称赞他认证之真确,完全由于治医的严谨,分辨细微处,一症一脉从不轻易放过。这种高度负责的作风,值得学习和发扬。

图片

他对学生要求也极严。我曾施治一慢性肾炎患者,肾虚证候比较典型,用六味地黄汤加五味子、菟丝子、枸杞子等。师见后,作了严肃地批评:你只会用补法,竟忘了补而勿滞。这使我至今铭记不忘。在先师的直接指导下,我编写了一部《温病述义》。从动手写作前即告诫说,任何科学论著都要有继承性,也要有创造性。

写温病学说,首先要继承温病学家已有的学术经验和理论体系,此书可名之日述义或辑义;同时要吸取现代成就和自己的实践体会。给我规定了一个基本体例与内容。在编写过程中,我查阅文献,选择素材,综合资料,一边撰稿,一边讨论,一边修改。而每一章节,先师都要亲自审阅,认真指点,损益取舍,细心切磋琢磨。

比如论据是否正确,引书是否可靠,辨证是否合理,施治是否切病,文字用语是否通顺扼要,一一加以详尽的批改,鼓舞我不怕困难,不惜精力,通过六次修订,三易其稿,使我不但掌握习作的基本技巧,提高了独立的治学能力,也提高了研究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这部著作,反映了先师温病学术思想的特点,倾注了他不少心血。

图片

最后,落实一个“用”字。他认为,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如果只学不用,读书虽多,亦不过埋在故纸堆中,纵然发为议论,多是章句之学,作古人的注脚而已。所以他极力倡导学理论,是为了用理论和发展理论,也是他做学问的精到之处。

理论精湛  成一家言


周总理曾多次说过:蒲老是高明的医生,又懂辨证法。短短两句话,评价何其高!先师之所以高明,主要表现在他既是富有实践经验的临床家,又是懂辩证唯物观点的中医理论家。

他称赞中国医药学是东方文化精粹的一部分,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内经》、《伤寒论》等经典医籍,是中医理论体系以辩证法为内核的结晶,必须认真继承和发展。他反对那些认为中医只有经验,没有理论,不珍视祖国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

他还说,《内经》的基本理论是科学的理论;《伤寒论》遵循《内经》的理论指导实践,总结和提高了中医的理论体系。可见他对这两部典籍有深入研究和正确认识,并对其中一些理论问题作了精湛的阐发。

图片

他珍视中医学经典,崇信其理论价值,又从不抱残守缺,固步自封。他对《内经》的解释,不落旧注家的窠臼。例如:对“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和“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的看法。

摆脱了冬日受了寒邪至春病温的伏气论点,而从冬不藏精比类悟出,冬失固藏和冬病伤寒之人,其气必虚,则春日邪之所凑,自然容易病温。焉有寒邪伏藏如此之久而不病,由冬历春始发的道理。即使用潜伏期解释也属牵强。对“治病必求其本”的认识。他作了深入发挥,提出处理辨证求本的几个关系:

1. 辨证求本,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人是统一的有机体,认识疾病的本质,往往从整体较之从局部认识为准确。任何疾病的局部症状,都与整体密切相连,不能片面地只注意局部而忽视整体。他治疗一例尿闭和一例尿失禁,从局部症状看是不同的,但从整体看均为中气虚弱则是相同的。

一属中气不运故尿闭,一属中气不摄故尿失禁,可见症状是现象,中气虚才是本质,故都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而取得相同的效果。若只见尿闭则利,不禁则涩,而不求其本,则去经旨愈远。

2. 辨证求本,正确掌握正气与邪气的关系

《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说明人类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是正邪斗争胜负消长的过程。先师提出“无病早防,保持正气;有病去邪,切勿伤正”的观点,实质指导业医者必须注意正气这一根本,掌握扶正以祛邪,祛邪以养正的辩证关系。若只见病不见人,单纯以驱除病邪为务而不顾正气,殊失治病求本的原意。

图片

3. 辨证求本,正确区别内伤与外感不同重点的关系

八纲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纲领。先师则强调外感疾病,重点辨表里寒热。因为一切急性热病,无论温热,还是伤寨,初起邪均在表在卫,所以解表为第一要义。表寒者散以辛温,表热者透以辛凉。治疗及时,迎刃而解。若已传里,或传阳明,或入气分,则清气撤热自属正治。

慢性内伤疾病,重点辨虚实寒热。一般认为七情内伤杂症多虚。但亦虚中夹实,实中夹虚,或大虚似实,大实似虚,均应仔细辨别,不可一概作虚证论。同时内伤为病亦有寒热,如阳虚则寒,阴虚则热,与外感为病之寒热判然不同,亦应认真分清,不可一概论治。

先师对八纲的运用,从理论上突出区分外感内伤的不同重点,完全符合“治病必求其本”的宗旨,并深得《内经》真谛而加以提高。

图片

先师阐明经旨如是,阐明后世医家理论亦如是,每多创见。

对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看法。他说,丹溪创立此论,值得怀疑,阳为气、为火,气果真有余吗?火果真有余吗?那么五藏六腑皆有阴阳,何者为阳有余,何者为阴不足,且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一有偏胜,则必为病。岂可能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而人不为病的。

按人体之阳,非火有余,乃其水不足也。这才是王太仆的本意,这个观点直到张介宾才纠正过来。著书立说,教万世人,殊不知立论一错反而害人。但是,丹溪创立一些补阴方剂,如大补阴丸等,则是他的重要贡献。

对八法的发挥。八法是中医的治疗大法,是战胜各种疾病必须掌握的不可移易的准则。但是,以他多年临床体会,逐步认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的具体运用,还需注意分寸,要有一分为二的观点。任何一种方法,当用而用得其法,自然应手取效。

图片

若当用不用则为失治,不当用而用则为误治,这尚较易觉察,唯当用而用之不得其法,病情往往不见改善,医家、病家均认为用法无误终不解其何故。观《伤寒论》桂枝汤条下载:“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廖廖数语,已道出汗法效与不效的机理。因为微似有汗为用法得当故益佳;如水流漓,为用法不当故病不除。

先师由此悟出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即矛盾对立统一的法则。他明确提出,善用八法者必须是汗而勿伤,下而勿损,温而勿燥,寒而勿凝,消而勿伐,补而勿滞,和而勿泛,吐而勿缓。这是医学方面的两点论和辩证法。

比如说:汗法用于外感疾病,能收到很好的发汗解表作用,但汗之太过,则会发生大汗亡阳的危险;补法用于虚弱病人,有增强体质促进恢复健康的作用,但补之不当,则引起胸腹胀满甚至衄血、便燥等不良反应。

图片

他对补的意义还有进一步的见解,气以通为补,血以和为补,不用补药而达到补之目的。八法之蕴,至此大备。


如果你是:有志投身中医临床的青年中医师;敢于挑战疑难重症的青年中医师;热爱科技创新中医的青年中医师。那么,赶快加入我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