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石鼓文》对吴昌硕篆书的影响

 一言之美 2022-12-17 发布于北京

文◎陈雅琅

摘要:《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清代兴起的碑学热为吴昌硕因《石鼓文》而闻名提供了时代背景,他从临写继承《石鼓文》到突出《石鼓文》的原貌,再到后来变《石鼓文》之体貌为自身所需,从走进《石鼓文》到走出《石鼓文》,高雅出奇,前无古人,自成一家。《石鼓文》成就了吴昌硕,也因吴昌硕而发扬光大。本文主要就《石鼓文》对吴昌硕篆书不同时期的影响进行探讨,分析《石鼓文》对吴昌硕艺术生涯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石鼓文、吴昌硕、篆书、书风

正文

一、《石鼓文》与吴昌硕

(一)《石鼓文》简介

《石鼓文》的出土时间相对久远。大约在唐代初期,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曾出土了十个石碣,每个石碣约一米高,并有六七十字的四言古诗附在其上,古诗内容格调类似于《诗经》,同时这些石碣又因为外形与鼓相像,所以被称为“石鼓”,而鼓上面的文字,则被称为“石鼓文”。

清代碑学兴起,社会变革的呼声渐趋强烈,使得书家们对篆书产生了新的认识。在此期间,康有为以《石鼓文》为大宗,主张上溯先秦,这一冷门的书体才又重新出现在众人的视野里,在当时的书坛,关于《石鼓文》的临习和创新作品也逐渐增加。

《石鼓文》局部(北宋拓本)

(二)吴昌硕临习《石鼓文》

1、吴昌硕

在中国书画史上,临习《石鼓文》而成就个人艺术风貌的特例,唯有吴昌硕。吴昌硕,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浙江湖州人,是我国晚清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国画家和篆刻家。吴昌硕一生致力于书画创作,在多方面都有所成就,将金石书画熔于一炉。吴昌硕在艺术上的成就,使他成为公认的开宗立派式的人物。吴昌硕一生好古,不断临习创作,自出新意,功力深厚,推动了后世书法的发展。

2、吴昌硕与《石鼓文》

吴昌硕从小受家庭的熏陶,很早就开始学习书法与篆刻,对金石文字情有独钟,他的《石鼓文》篆书最终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艺术境界。在晚清、民国的背景下,如果说一般的临习仅是刻意求工,那么吴昌硕临《石鼓文》就是从刻意求工的阶段走向了对主体自我的诠释和自我风格的探求。

吴昌硕在临写金文如《散氏盘》时,学习和吸收了金文的笔法,并将金文笔法成功运用到《石鼓文》的创作当中,这是一条全新的创作道路,也使吴昌硕的《石鼓文》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境界,使篆书艺术的发展迎来一个新局面。同时,这也让人们在潜意识里将吴昌硕和《石鼓文》两者紧密地结合,几乎到了难分难解的境地,在中国书法史上很少见。

吴昌硕《节临石鼓文》

二、《石鼓文》对吴昌硕篆书的影响

在吴昌硕的篆书作品中,占比重最大的非《石鼓文》莫属,这也是吴昌硕临习时间最长的一种书体,其晚年书写的数量最多。本文尝试将吴昌硕临习《石鼓文》的历程分为三个阶段来分析。

(一)《石鼓文》对吴昌硕篆书影响的第一阶段

吴昌硕临习《石鼓文》的第一阶段主要是1900年之前,即吴昌硕57岁之前。

吴昌硕从小随父学艺,其艺术生涯是从篆刻开始的,他对篆书和金文有着较为深厚的感情,随着时间的流逝,吴昌硕最终认识到《石鼓文》的魅力并且决定一心钻研。历史上对于吴昌硕何时开始临习《石鼓文》没有明确的记载,只知其在1880年为海如书写的篆书联中,已经包含了《石鼓文》的笔意。1882年,他曾为《石鼓文》拓本题跋。1884年,吴昌硕为健亭先生集的《“射人唯鱮”七言联》是我们目前能够看到的有明确时间的吴昌硕《石鼓文》作品,该作结字工整,一笔一画清清楚楚,接笔稍有板滞和迟疑,但字形与《石鼓文》字形风格接近,与后期的作品比起来稍显稚嫩。由此可见,《石鼓文》很早就已经成为吴昌硕的临习对象。

1882年,吴昌硕一家移居苏州。1886年,好友潘瘦羊把当时最好的《石鼓文》拓本送给吴昌硕,吴昌硕如获至宝,花了十二分的力气将一笔一划都写到与原刻相似。史料记载,吴昌硕一生都在临习和搜集《石鼓文》拓本,常常一人细细品味,从中受益匪浅。他早年的《石鼓文》作品,用笔工整,转折硬朗,形态与原碑相似,却缺少了雄浑之气。到了1890年,吴昌硕觉得依旧无法突破自我,认为没有一笔是对的。1892年,这一时期的吴昌硕,作品笔画细瘦,结字平板,认识到自己始终无法摆脱早期学篆书对他产生的影响。可见,吴昌硕在不断超越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有着很高远的艺术追求和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

1900年之前的这一时期,被定义为吴昌硕临习《石鼓文》的第一个阶段,在风格上清隽流畅,较为舒朗。虽然这个时期,他的篆书并没有明显的成就,但却为其后半生临习《石鼓文》取得的突破和成功作了铺垫。

吴昌硕篆书作品

(二)《石鼓文》对吴昌硕篆书影响的第二阶段

吴昌硕临习《石鼓文》的第二阶段是1901—1913年,即吴昌硕58—70岁的这段时期。

这一时期,吴昌硕经常往来于文人荟萃的苏杭沪一带,与许多饱学之士和书画爱好者交往,如吴大澂、任伯年等人,与有识之士交往让吴昌硕的眼界日渐开阔,阅历与日俱增,在篆书创作上更上一层楼,几乎全出己意,达到“确立自我面目”的阶段,其作品已经是一种对艺术的再创造。

在吴昌硕60岁那年,他所临的《石鼓文》基本体现了《石鼓文》的原貌,却因用笔缺少提按而显得单调,60岁的他仍然自称用笔不够,在临习过程中没有做到虚实兼到,并因此觉得愧疚。60岁以后,他将金文的笔法用在《石鼓文》中,使他的《石鼓文》有了明显的变化。这一时期他的书刻虽然还没有形成个人的风貌,但是已经体现出了吴昌硕的个人追求。其中,可以被称为吴昌硕从探索期到成熟期转折点的代表性作品的,莫过于《思隐轩主人篆书轴》和《赠蟾亭石鼓文团扇》。

吴昌硕在65岁自记《石鼓》临本时提到,其学习篆书,最喜好的是临习《石鼓文》,许多年都是如此,因而能“一日有一日之境界” 。吴昌硕66岁时,与初期相比,这一阶段所临习的《石鼓文》拙朴中也蕴含精致,苍劲的风格中呈现了古雅的面貌,体现他对笔的驾驭能力十分娴熟,运笔更加稳健,行笔和转折处也不再迟疑,取而代之的是果断遒劲,作品中无不体现方中寓圆的结实感,线条更为圆厚,笔画更加劲道有力,金石的意趣也变得浓厚,整体感相比初期更加一致,其中的节奏变化更加丰富,舒朗酣畅。在字形上,风格的变化主要体现为结体从方正变长,将秦小篆的特点与《石鼓文》进行了融合。吴昌硕70岁时为季中所集《〈深渊平原〉联》成为其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从此逐步为社会了解和认可,在此基础上,鲜活生动的“吴氏石鼓”书风以独特的面貌得以完全确立。

吴昌硕书法作品《居之安》

(三)《石鼓文》对吴昌硕篆书影响的第三阶段

吴昌硕临习《石鼓文》的第三阶段主要是1914年以后,即吴昌硕71岁以后。

1913年,吴昌硕成为西泠印社的首任社长,这是书画界对吴昌硕艺术的肯定,也为其潜心创作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翌年,吴昌硕完成了一幅篆书作品:《西泠印社记》,从这件四条屏可以看出吴昌硕此时的书风有了明显的改变,逐步迈向了他艺术人生的巅峰。

到了20世纪20年代初,吴昌硕的书法创作已不再局限于《石鼓文》原碑。其书风虚实兼到,朴拙丰茂,雄强壮大。1927年以后,其功夫渐入佳境,最终成为“石鼓篆书第一人”。

这个时期,吴昌硕临习《石鼓文》所得之感悟逐渐增多,特别重视将秦汉刻石中馨逸萧散的体势与《石鼓文》相结合,将青铜器铭文的凝重与浑厚的拙朴气息表达得淋漓尽致,最终所呈现出来的,是一幅逸气勃勃、苍雄豪迈的正大气象,即便是信手涂写,也能做到圆润酣畅。不仅如此,吴昌硕在后期的创作中,还突破了《石鼓文》原先的创作法则,将写意的风格带入大篆之中,其书法兼备篆书和严肃沉雄与草书的恣肆洒脱,抒情浪漫但不失沉着雄健,笔下件件都是精品。吴昌硕晚年的大篆创作,直接推动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写意大篆的兴起。

通过梳理吴昌硕临习《石鼓文》的过程,可以发现《石鼓文》对吴昌硕的影响非常深刻,这种影响让吴昌硕的书风从清逸、平正演变到浑拙、纵肆,从排列整齐演变到参差错落,最终形成了老辣肆意、朴拙雄强的书法风格,成就了吴昌硕个人独特的书法面貌。

吴昌硕《临石鼓文轴》

三、结语

在中国书法史上,一直临摹和研习同一种书帖的书家是十分稀少的。《石鼓文》被发现后,虽然有很多人临习过它,但没有像吴昌硕先生一样的专攻之人,使其焕发出璀璨的光芒。吴昌硕在对《石鼓文》持续不断的临习之中,逐渐吸收了《石鼓文》的长处并融入自身的创作,他的篆书功夫就在这种日积月累之下不断发展与成熟,实现了突破和创新。

因此,《石鼓文》对吴昌硕书风的影响可以说是深入骨髓,无论吴昌硕一生中如何学习其他书家或是碑石,《石鼓文》都是吴昌硕从一而终的坚持。他通过反复临摹,最终自成一家。

《石鼓文》在成就吴昌硕的同时,也被吴昌硕唤醒,重新回归大众的视野。吴昌硕将在《石鼓文》中吸取到的精华融会贯通,彻底解放了自身笔法。为了加大锋面与纸的接触面积,他在书写过程中充分运用提按,并将行书的笔法与大篆相结合,追求充满自由和随心的书写状态,使其作品不论是在气息上还是在精神上,都呈现出一种雄强浑肆的书风。吴昌硕对《石鼓文》书法的探求与思索,为当下思考如何进行书法研究与创作的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