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说“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

 dawn的图书馆 2022-12-19 发布于贵州

#头条创作挑战赛#

教员: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通过分析发现,唐太宗是个矛盾高手、也是个博弈高手:

  • 看透矛盾和可能性,操作矛盾、实现可能性。
  • 执行的是“避开最坏可能性、不抛弃好的可能性”的支配性策略。
文章图片1

行事遵从支配性策略

1、从其发动玄武门之变,就是避开最坏可能性。不抛弃好的可能性,所以发动玄武门之变不是那么早。

2、发动玄武门之变后,又把李建成、李元吉二人各自的儿子们全部杀死,这是避开最坏可能性,然而又放过了嫂子、弟妹、以及她们的女儿们,这是不抛弃好的可能性。或者也可以认为是破坏了对手的最大收益,但又没有破坏对手的全部收益。

3、发动玄武门之变后,唐高祖并没有一起死——这是不抛弃好的可能性;只是退位做了太上皇——这是避开了最坏可能性。或者也可以认为是破坏了唐高祖的最大收益,但没有破坏他的全部收益。

4、远征让李靖随行,是避开最坏可能性;不杀李靖,是不抛弃好的可能性。

李世民远征辽东,74岁的李靖卧病在床,不能随行。李世民亲自登门探病,抚摸着李靖的背说:“当年司马懿病重垂危,70岁高龄还能篡夺魏国。药师,你要自勉啊!”李靖吓出一身冷汗,急忙下床随军出征。

另外,在军事行动上,也可以看出是执行这个策略原则的。

救隋炀帝,退始毕可汗

这里李世民有三点:1)知可战还是不可战。2)看出可能性和矛盾。3)通过这个矛盾,让可能性变成现实。

这个矛盾是始毕可汗战略上的胆大——直接包围隋炀帝,对应的是战术上的胆小或谨慎——天子周围必有重兵相随、必来重兵的担心。于是假作大军来援,使始毕可汗遁逃而去。

根据矛盾关系,事物往往包含矛盾的两方面,战略上的大胆,往往在战术上就胆小谨慎。如果始毕可汗派遣的是一个部将去包围隋帝,始毕可汗就是冒顿单于级别的。这样子战术上,就不会那么胆小谨慎。

李世民是在平地起乾坤,自造空间——自己本为弱,这是矛盾里弱的一面,然后通过旗鼓大张以为强,补充了矛盾里强的一面。以这演现的强的一面,引发了始毕可汗的矛盾——使其战术上的胆小谨慎的一面起了支配性作用。

因实弱,而演出强,于是构成了一个充填的虚的空间,势必会引起观者来投、来充实,于是真的变强,如此不断进行,终至一域最强。这是由虚入实、由弱入强。

而他第一步就能吓退异族几十万大军,可以演的这个强,确实足够强,这果然是后续潜力和空间极大啊,难怪后来能称天可汗。

从“避开最坏可能性、不抛弃好的可能性”这个策略来分析应对。

自己人少实力弱,敌人强大,先列出几种可能性:1)敌人退走。2)敌人进攻。3)敌人先攻后退。4)敌人先退后攻。

为从最坏可能性——敌人进攻我方——做准备:

1)必组一个类似于敢死队的,或者说是先锋性的精锐之队,必以进攻对进攻,使敌人相信己方大军来援了。

2)敌人若退,必在一定的时间内尾追街击敌人,使敌人相信己方有大军来援、有恃无恐。

3)最终目标避开敌人大举持续进攻我方的最坏可能性。

查资料发现——其后,隋帝派出两千名骑兵在后面追踪突厥军队,隋军追到马邑,俘获突厥老弱两千人返回。

在相似例子——也可以看出来确实是这样的应对,在渭水之盟中:

1)先囚敌使执失思力;

2)以战对战,生擒敌将,小歼敌军1000多人;

3)亲率六骑至渭水边,隔渭水与颉利对话,指责颉利负约;

4)广布旗帜,以显军容大盛。

于是双方斩白马立盟,一个月后突厥颉利可汗献马三千匹、羊万口。

由此可见,唐太宗,也是执行“避开最坏可能性、不抛弃好的可能性”这个支配性策略的。

劝唐高祖,转退为攻

唐高祖起事之初,因久雨粮尽,欲引军退回太原,这是想保存自己。

这里李世民也是三点:1)知可战还是不可战。2)看出可能性和矛盾。3)通过这个矛盾,让可能性变成现实。

1)这里的矛盾是人多、粮少、功少,唯有进攻、唯有挑战困难,才能“多功”,既不能立功、又遇难而退——必然导致人要减员,并且必像秦末那样,张良、韩信、陈平等有志之才都弃项羽而投刘邦了。

2)这是在发展中求巩固的问题,在“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发展自己”三纬目标中,如果只照顾一个目标,则这个目标本身也不可得。这个例子和李德胜长征后发动东征几乎一致——都是要在发展中求巩固、通过消灭敌人来做增量空间,否则必然庙小罗汉散。

长征后到达陕北,也是人多粮少,唯有进攻、证明能消灭敌人,才能足够撑起大损失、大分兵后的人心。

3)避开最坏可能性,不抛弃好的可能性

如果退军,则必人心惶散,自己的军队会在粮困马乏、后有追军中坠入覆灭的最坏可能性。不抛弃好的可能性,就是需要拿下2万人马的宋老生,并且使自己增加更多人。

李世民是在平地起乾坤,自造空间——知其所多(因粮不足,故人多),得其所缺(缺的是立功机会),通过消除缺的使其多的变少。

当功变多了后,人就显得少了,这时候就能吸纳更多人。如此不断进行,于是人越来越多,功也越来越多了,终至覆盖全国。最终功和人就达到了一定的动态平衡。这是由少入多、由小入大!

诱敌出城,杀宋老生

区区3万人万,对上宋老生的2万人马,如果攻城,当然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围城就更加困难了。

所以,就需要调动敌人,果然敌人中调、出城来战,然后让90度角的一路佯败,引敌人追赶,然后以另一路强兵居高临下侧击敌军,结果敌军大败,宋老生也被杀,城破!

这里避开了攻城的最坏可能性,没有引发自己缺粮的矛盾,打了一个舒服的速决战,解除了己方缺粮、缺功的矛盾,巩固了己方部队、获得了战略上的持久。

这个夺城案例里的矛盾是什么呢?

1)对宋老生来说,他有守城和杀敌的矛盾,要顾守城,就可能不能杀敌,而顾杀敌就可能忘顾守城,于是李世民就给他杀敌的机会,果然他便忘顾守城。

简单来说,一个人不能同时有两个重点。

2)对李世民来说,他有不能持久和夺城的矛盾,于是把夺城改为杀将,杀将自然也就夺了城——这形成了一个多米诺骨牌效应,于是利用敌方的矛盾、设计陷阱,实现了自己的可能性。

教员:是把所选择的可能性之实现条件当作链子一环抓住。

李世民是在平地起乾坤,自造空间——把多个问题、化为一个问题,这是联系起来看、不孤立起来看,于是找到那个杠到一切的那个问题,一举解决之——空间自成。这是由复杂入简单,由一入十。

确实很厉害,主要是看透了矛盾和可能性,主要是行使了和教员相同的开国级的支配性策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