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唐战神李靖的取胜之道,总结起来就是三句话

 Keyman是我 2023-02-13 发布于广东

毛主席: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我们看看矛盾是如何的作用于李靖,同时李靖又是怎么操作矛盾的。

毛主席:可能性基本的只有两个,并没有多个。这是因为一事物在一过程中,只有一个基本矛盾,而这个矛盾的两方面各有一种要求,故有两种可能性。但现实性只有一个,则是因为矛盾斗争的一方面被另一方面压倒,破坏了一个可能性,故只剩下的一个可能性变成了现实性。

凡事件,基本的可能性只有两个,准备了这两个可能性,则不管到来的现实性是哪一个,自己都可以应对。如果只准备了一种可能性,则到来的现实性是另一种时,则自己会应付不了,会归于失败。

毛主席:向着最坏的一种可能性作准备是完全必要的,但这不是抛弃好的可能性,而正是为着争取好的可能性并使之变为现实性的一个条件。

准备最坏的一种可能性,同时也准备好的可能性,这是取胜之道。如果只准备了一种可能性,那么当敌人施加了另外一种可能性于己身时,自己就会吃大亏了。

对于任何一个对手,若其只准备了一种可能性,那么只要施加另一个可能性于其身,那么自己就易于取胜了——这正是大唐战神李靖的取胜之道。

所以,李靖的取胜之道,可以概括为三句话,

1)第一句:构建矛盾套住人。

2)第二句:自己准备两种可能性,以此立于不败之地,于是有机会就能抓得住。

3)第三句:观察对手准备的可能性,施加对手另一种可能性于其身,对手会在另一种可能性下失败。

推论

最核心最决定一切的矛盾是有和无。以我之有、胜敌之无。

毛主席: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有十年功夫完全可能。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

所以,毛主席这样的决策,是必然的。

我们来看看李靖的实力。

01、李靖之志

从小就有“文武才略”,又颇有进取之心,曾对父亲说:“大丈夫如果遇到圣明的君主和时代,应当建立功业求取富贵,何必做一个读书人。”他的舅父韩擒虎是隋朝名将,每次与他谈论兵事,无不拍手称绝。

从小就想建功立业,求取富贵。所以为学就偏于应用,“为学先须立志。志既立,则学问可次第着力。”这是很有道理的。

02、公卿肯定

李靖先任长安县功曹,后历任殿内直长、驾部员外郎。他的官职虽然卑微,但其才干却闻名于隋朝公卿之中,吏部尚书牛弘称赞他有“王佐之才”,隋室重臣杨素也抚着坐床对他说:“你终当坐到这个位置!”

李靖为自己奠定了影响力基础,只缺一个机会,牛弘和杨素对他的评语,使李靖被套在——卑微和尊贵——这个矛盾里了,李渊的不够尊贵,所以这个矛盾造成了李靖的必然告密。

此时李靖的主要矛盾在于缺乏机会,但是李靖只准备了尊贵这一种可能性,故此陷入人生的祸患之源。

03、李靖告密

李渊暗中招兵买马,伺机而动。李靖察觉了他的这一动机,于是伪装成囚徒,前往江都,准备向隋炀帝告密。但当到了京城长安时,关中已经大乱,因道路阻塞而未能成行。不久,李渊于太原起兵,并迅速攻占了长安,俘获了李靖。

先判断性质——谋反,于是要去告密,李靖太想建功立业了,假设他去告密成功(有可能),并且领有一支军队来平叛,那么以他的军事才能,就此可能扶摇直上了。天下乱处四起,他有可能四处平叛,那么他甚至可能位极人臣。

这件事给李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此后,他所有的行事,都会准备两种可能性——成和败,以此立于不败之地。

04、刑场自救

李靖在临刑将要被斩时,大声疾呼:“明公兴起义兵,本是为天下除去暴乱,怎么没有完成大事,而以私人恩怨斩杀壮士呢?”李渊欣赏他的言谈举动,李渊之子李世民赞赏他的才识和胆气,因而获释。

这个和韩信刑场自救非常相似,这里李靖构建了三个矛盾:

1)公和私

2)补充和损耗

3)义和暴

在这三个矛盾之下,就把李渊和李世民套进来了,于是把他释放了。构建出矛盾,就可以把人套进来,这是必然说服人的,即使帝皇也能被说服。

此时李靖是不抛弃好的可能性,因此在临刑前救了自己。

推论

1、要说服人,必为之构建矛盾。

2、要人成才,必为其建立起矛盾的另一端,然后要他相信——最简单的众口铄金即行。

05、秘诏处死

李靖为李瑗出谋划策,一举击败蛮兵,俘虏甚多。这时,由于萧铣控制着险塞,再次受阻,迟迟不能前进。李渊却误以为他滞留不前,贻误军机,秘密诏令许绍将他处死。许绍爱惜李靖的才干,为他请命,李靖这才免于一死。

这是告密事件的后遗症,这里李靖不如司马懿,他应该想尽办法直接追随李渊,而不是隔了一层,如此即不会有此种误解之事。

司马懿第一次拒绝曹操的征召,这与李靖的试图告密有相似的本质。司马懿服侍曹操后,曹洪也想让司马懿帮他,司马懿装病不去,等到曹操招徕他时,立刻扔了拐杖去见曹操为其效命。

韩信在刑场自救后,仍然不能直接服侍刘邦,结果仍然得不到重用,于是后来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事发生。

这里李靖通过平时的充分表现,增加了自己获救的可能性,所以风险来到,逃脱一死。

推论

1、犯过错的人,必须想办法直接服务于最高位者,而不是服务于二层三层人物,否则就会有不可知的风险。

06、前事已忘

赵郡王李孝恭率军出战失利,李靖则率八百士卒袭击其营垒,大破蛮兵。后又在险要处布下伏兵,一战而杀死肇则,俘获五千多人。当捷报传到京师时,李渊高兴地对公卿说:“朕听说使用有功劳的人不如使用有过失的人,李靖果然立了大功。”立即颁下玺书,慰劳李靖说:“卿竭诚尽力,功绩特别卓著。天长日久才发现卿无限忠诚,尽量给你嘉奖赏赐,卿不必担心功名利禄了。”李渊改变了对他的成见,并亲笔写敕与李靖说:“既往不咎,以前的事我早就忘了。”

这是告密事件的后遗症,所以,行矛盾之术的,讲究后发制人,后发,才能看到更多矛盾,主要矛盾总是隐藏在后面的、慢慢暴露出来的。

这里李孝恭的正兵失利,则必有奇兵的机会,所以李靖奇袭敌营垒,李靖看出和构建了3个矛盾:

1)正和奇。

2)虚和实。

3)有备和无备。

行事必要矛盾的两方面兼备,然后才能建功。

比如,毛主席的兵法决策:

保定决战、晋北固守的方针,完全是处在被动的挨打的姿势下,如无上述一支奇兵袭入敌后,决难持久,只有实行上述计划才能变被动为主动。现在仅仅剩下此一着活棋,应向蒋阎极力建议。

所以,《孙子兵法》也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正者,互备也;奇者,有备对无备也,正因为一面的有备,往往导致了另一面的无备。

正因为蛮兵没有准备自己失败的可能性(而确实正兵也赢了)、所以导致营垒没有足够的防备;假若蛮兵考虑到自己失败的可能性,则一定会在营垒上也有大量的戒备,那么李靖的奇兵就不会奏效。

推论

1、兼顾两种可能性的,经过几个回合后(抛硬币),必胜只考虑一种可能性的,也即有更大的成功机率。

2、欲成大事,必要照顾到两种可能性;只照顾一种可能性,就只能成一些小事,只是因为对手够弱而已。

3、历史是由两种可能性一起决定的,必须处在能照顾两种可能性的位置,才能在历史中留存下来。

正如,在1927年的大革命时期,只考虑了和国党合作的可能性,而没有兼顾和国党破裂的可能性,所以遭受了失败。而在1945年,毛主席照顾到了和与战两种可能性,所以没在战与和的两种可能性拉扯下,遭受失败 。而蒋在前期只照顾到了战的可能性、而没有照顾和的可能性,最终失败。

毛主席:我说,谈还是要谈,打还是要打,和还是要和。

这个策略,就照顾和准备了两种可能性,做了充分的准备,所以就得到了好的可能性,所以毛主席说准备最坏的可能性,是得到好的可能性的条件,道理就在此。

07、力排众议

唐将大都望而生畏,请求待洪水退后再进兵。李靖力排众议:“兵贵神速,机不可失。如今军队刚刚集结,萧铣还不知道,我们乘江水猛涨出师,突然出现在江陵城下,正是所说的迅雷不及掩耳,这是兵家上策。纵然萧铣得知我将出师的消息,仓促调集军队,也无法应战,这样定可一举成功。”李孝恭依其议,由于萧铣毫无防备,唐军连破荆门、宜都二镇,并乘胜于十月返抵夷陵城下。

这里李靖构建了两个矛盾:

1)有备和无备。

2)时间长与时间短。

这是反可能性而为之、于是就构建了两个矛盾,这就造成了前期军事的顺利。

《孙子兵法》说“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这说的是因敌人对可能性的准备、反可能性而为之;比如,四大以少胜多的古代战例,人多的一方,只考虑了胜利的可能性、没有准备失败的可能性,当被赋予几次失败、虽百万大军亦是吹灰烟灭。

所以又有“未虑胜先虑败”的说法,其实质就是兼顾两种可能性、不使敌人有施加另一种可能性的机会,无论如何,敌人虽弱、亦有局部小处获胜的本钱和能力的。

08、因敌制胜

李孝恭大兵一到,即想进击。李靖劝告他说:“文士弘,是萧铣的健将,士卒精锐骁勇,这是救败之师,锐不可挡。我们不与敌人交锋,等到他们士气衰落,然后出击决战,一定能攻破敌军。”但李孝恭由于连战告捷,没有听从。双方一交战,李孝恭军大败,逃奔南岸,损失很大。文士弘获胜以后,纵兵四出抢掠,李靖见敌军队伍大乱,当即指挥唐军出战,结果敌军被杀及溺水而死者将近一万人。

这里劝战,是因为:

1)士气旺盛和士气旺盛。

2)敌锐对我锐。

3)救败和趁胜。

这三种情况,都不构成矛盾,所以不是战胜的时机。趁胜对救败,不是一对矛盾;趁胜只能对失败,构成一组矛盾,而趁胜往往容易只考虑胜利这种可能性,而对失败可能性考虑往往会不足,当面对敌人全新力量时,容易反胜为败。

先不与战,就构成了敌人的三组内部矛盾:

1)救败与失败的矛盾。

2)守城与出击的矛盾。

3)轻敌与慎敌的矛盾。

而且构成了敌我的:

1)急与缓的矛盾。

2)轻敌与慎敌的矛盾。

3)士气旺盛与士气低落的矛盾。

4)攻与守的矛盾,一般情况下守是占便宜的,由守转攻是好的,而攻转守是不好的。

所以说,要和敌人的愿望反着来,是很有道理的,这样子即使没有大成功、亦不会有大损失,这是为建功创造可能性的。

李靖的反败为胜,这说明李靖在守营时,既做了出战的准备、又做了守营的准备,所以能抓住战机

这里构成了五组矛盾:

1)骄兵对慎兵的矛盾。

2)乱与整的矛盾。

3)敌人贪与失的内部矛盾,这就容易慌。

4)有备对无备的矛盾。

5)己方失败与救败的矛盾。

在五个矛盾的作用下,虽然一部大败,而另一部却能取胜。可以说,一部的大败,造就了另一部的胜利,这是汉光武帝刘秀说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道理。

09、弃舟漂江

李靖缴获了大批舟舰,全部散弃江中,顺流漂下。诸将都困惑不解,李靖说:“我们孤军深入,如果攻城未拔,对方援军四集,我们将表里受敌,如今弃舟塞江,援兵见到了,一定以为江陵已经被攻破,不敢轻易进去,往来侦察要一个月,我们一定能攻下。”敌援军果然疑惧不前。

这是擒贼先擒王的配套策略,这里存在着孤军和众军的矛盾,而敌人内部则存在着救主与自保的矛盾,通过弃舟漂江,就取消了己方孤军和众军的矛盾,而使敌人内部自保的一面成为 一时的现实实际,从而为自己赢得了时间。这个策略,在李靖出发时,应该就已经考虑好了。

这是反可能性而用之,结果敌人就发生了错判。

到这里,敌人的无备,终于放大、导致了自己败亡的结果,这也是《孙子兵法》里“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的道理,所以孙武后面是直取楚都、但楚军的势力还在。

10、平定萧铣

李靖劝止:“王者之师,应保持抚慰人民,讨伐罪恶的节义。为萧铣战死的人,死为其主,不能与叛逆者同等看待,这就是蒯通之所以在高祖面前免除死罪的原因啊。现在应抚慰远近的民心,投降了我们还要没收他们的家产,只怕从此其他城镇的敌将,拼死抵抗都坚守不降。”由是江、汉纷纷望风归降。萧铣投降几天之后,有十几万援军相继赶到,听说萧铣已经投降、唐朝宽大处理,也都放下兵器投降。

取消了敌我关系,通过抚慰、从而改变了战争性质。而采取抚慰的策略,取消了敌人得与失的内部矛盾,从而使敌人投降和抗争的内部矛盾中,投降的一面化为了现实实际。

这里构建了三组矛盾:

1)危险与安全。

2)宽大与严厉。

3)夺取与给予。

4)杀敌与宽恕。

这些举措与战争时的策略,构成了三组矛盾,于是得以平定。矛盾是包含对立的两方面的,或者一处是矛盾的一方面、彼处是矛盾的另一方面;或者是先实施矛盾的一方面、然后是矛盾的另一方面,如此,形成矛盾,就把对方套进去了。

11、灭辅公祏

李靖认为:“冯惠亮等驻守的城栅尚且不能攻取,辅公祏已经固守的石头城,难道是可以轻易攻取的吗?如果我军直奔丹阳,旬月之间都不能攻下而滞留在那里,这样我们就会腹背受敌,恐怕不是万全之计。冯惠亮、陈正通都是身经百战的贼将,决不会害怕野战,辅公祏立下计谋,命令他们持重防守,拖延时间使我军疲劳。我们进攻冯惠亮、陈正通的城栅,就可以打他个出其不意,消灭敌贼的机会,只在此一举。”

这里是要构建矛盾,

1)坚守和败走。

2)持重和失重。

3)有备和无备。

由于敌军全局和局部都是坚守,而只准备了坚守这一种可能性、没有准备败走的可能性,所以,当其败走的时候,就容易消灭了。这造成了另一种形式的以有备胜无备。

而一旦准备的第一个点失败了,那么其他点就比较容易去准备另外一种可能性——败走的可能性,而固守的可能性反而疏忽了准备。并且全局已坏,这种准备极可能是不充分的。于是,其他局部和全局的重守就构成了矛盾和不协调,所以辅公祏虽有智谋,但智谋不能奏效了。

推论

1、当只准备一种可能性时,当另一种可能性到来之时,就容易被造出有备对无备,从而陷入危局。

2、兵法的根本胜利在于有备对无备。

12、孤军深入

李靖率领三千精锐骑兵,冒着严寒,从马邑出发,向恶阳岭挺进。颉利没有想到唐军会突如其来,他们判定:如果唐兵不倾国而来,李靖决不会孤军深入,于是“一日数惊”。李世民对大臣说:“汉朝李陵带领五千步卒进攻匈奴,最后归降匈奴,尚且得以留名青史。李靖以三千骑兵深入敌境,攻克定襄,威振北狄,这是古今所没有的奇勋,足以雪往年在渭水与突厥结盟之耻。”

这里形成了有备对无备的矛盾,因其无备,所以“一日数惊”。这也是李靖孤军敢于深入的原因。

而汉卫青和霍去病,消除匈奴之患,也是同样的战法——准备大军、然后孤军深入,以有备对无备、直奔贼首。

13、灭东突厥

李世民派使者去抚慰颉利。李勣和李靖商议:“颉利虽败,人马还多。如今突厥必定放松戒备,我们随后去袭击,这样就可以不战而平定贼寇了。”张公谨说:“陛下已经下诏准许颉利可汗归降,使者也在那里,不宜去讨伐。”李靖说:“这正是用兵的良机,这是韩信灭齐的道理。使者即使因此不测,又有什么可惜的呢。”李靖率兵连夜出发,李勣领军跟进。

这是以有备对无备,这是良将取胜之道。而颉利只准备了和的一种可能性,而没有准备战的另一种可能性,于是被李靖施加另一种可能性,而陷入危局。

14、李靖恭顺

御史大夫劾奏李靖治军无方,在袭破颉利可汗牙帐时,一些珍宝文物,都被兵士抢掠一空,请求审查。 李世民训责李靖,李靖叩首谢罪。过了好久,李世民对李靖说:“隋朝的将领史万岁打败了达头可汗,可是隋朝不予奖赏,因此导致灭亡。朕就不是这样,应当赦免你治军无方的罪,记录你击败突厥的功勋。”李靖生性沉稳厚重,平时与朝臣商议国事时,总是恭谨温顺,像是不会说话一样。

这是取后发制人,为求自保了。李世民训责李靖,于是,通过叩首谢罪来避锋芒,两害取其小、认小罪,因小罪不能折大功。李靖功多功大,很出风头,要以温顺来平衡之。别人立功少,所以商议国事时,像是不会说话一样,这是给别人立功的机会、给别人轻视自己的机会。

这就构成了:

1)进和退。

2)功多和功少。

3)功大和功小。

4)骄傲和恭顺。

通过这三组矛盾,就分别把李世民和朝臣套进去了,为自己赢得了空间。这是矛盾的必然结果,这是客观规律,人莫能例外。

15、请求远征

以足疾辞任,一听到朝廷将远征吐谷浑的消息,顿时精神抖擞,他顾不上足疾与年事已高,主动求见房玄龄,请求挂帅远征。

这是恭顺,功劳太大了,必须恭顺以求自保,并且以自己的用得着来延续自己的存在,这是围绕着大功、无以封赏更进的主要矛盾来做出的决策,这里存在的矛盾:

1)不足和有余的矛盾,上位者赏不足,自己功有余。

2)有和无的矛盾,上位者没有空间了,自己要退一步,以造出上位者的空间。

3)用得着和用不着的矛盾。

16、李靖教兵法

唐太宗要他教侯君集兵法,侯君集上奏李世民,说李靖将反,因为每到精微之处,李靖则不教授。李世民听后责备李靖,李靖却回答说:“这是侯君集想要谋反。如今中原安定,我所教他的兵法,足以安制四夷。如今侯君集求学尽臣的兵法,是他将有异志啊。”侯君集后来果然与太子李承乾谋反。

两个人可能都有反志,所以李靖不想尽教、而侯君集想尽学。只是李靖没有等到时机,如果活得久一点,说不准就有更高的梦想。

1)李靖是亲眼见到李渊造反成功的。

2)就像司马懿看着曹魏代汉,这是环境使然。

2)隋的两代而亡,而且唐太宗之子时就被武则天以周代唐了。

17、阖门自守

李靖在进击吐谷浑时,高甑生未按期到达,受到李靖的责备。高甑生战事结束后,串通唐奉义诬告李靖谋反。李世民下令调查此事,判定高甑生以诬罔罪减死,流放边疆。从此,李靖“乃阖门自守,杜绝宾客,虽亲戚不得妄进”。

这是功太多太大了,引起了周围人的嫉妒,同时唐太宗也赏无可赏,于是就出现了四组矛盾:

1)自己势力肥,他人势力瘦。

2)自己功多,他人功少、想建功。

3)利益小,风险大。

4)是非多,两全少。

于是通过毕门谢客,以让出空间、以避是非,这叫使自己隐,以求自保。

18、老病自强

李世民出征,来看望李靖,李靖想要随军出征,但因为病情十分严重,担心会拖累李世民。李世民以司马懿老病自强、为曹魏政权立功做比喻,以安抚李靖。李靖叩头道:“老臣请求带病随行。”但随行至相州,李靖便因病重而无法再行进。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

1)唐太宗也是防着李靖的,以司马懿作比,把李靖带在身边,仔细观察。唐太宗比曹魏的那些人强太多,所以想着带在身边,这就叫防而有备。

2)当时曹爽要是出征,也必携带司马懿,司马懿只怕不容易得到机会,曹爽是事实上的防而不备。

19、释疑太宗

李世民出征高丽,高丽倾国出动,李道宗曾请求率精兵五千,奇袭平壤,李世民未答应。事后回京,李世民询问李靖说:“我用天下的军队,如今却被小国所困,这是为什么呢?”李靖说:“请李道宗解答。”李世民询问李道宗,李道宗说明了当时的建议未被采纳。李世民听后,怅然说:“时间太快了,朕竟不记得了。”

以正合、以奇胜,奇兵既不用,所以虽用天下的军队,因在客场、也要被小国所困了。李靖可谓是知人知彼,这是构建矛盾、用矛盾的人的天然属性。

争嫡居中

在李世民和李建成他们的争嫡,以及玄武门之变中,李靖处于居中的态度。这是他吸取了教训了,跟随最高位者,才是免去风险的办法。

白起、韩信、李靖、岳飞,四大将中,

1)白起是个杀神,使人恐惧,在活人上有欠缺,而自己也最终被赐死。

2)韩信功大而骄,能平能定,但防而不备、终不能自保。

3)岳飞不能扩张战果、亦是不能自保。

4)而李靖,面对高位者对自己的疑虑,能够全身而退,所以考虑事情更充分,综合能力是最强的。

由此可见,此四人中,李靖排第一、韩信排第二、白起排第三,岳飞排第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