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看矛盾是如何的作用于李靖,同时李靖又是怎么操作矛盾的。
凡事件,基本的可能性只有两个,准备了这两个可能性,则不管到来的现实性是哪一个,自己都可以应对。如果只准备了一种可能性,则到来的现实性是另一种时,则自己会应付不了,会归于失败。
准备最坏的一种可能性,同时也准备好的可能性,这是取胜之道。如果只准备了一种可能性,那么当敌人施加了另外一种可能性于己身时,自己就会吃大亏了。 对于任何一个对手,若其只准备了一种可能性,那么只要施加另一个可能性于其身,那么自己就易于取胜了——这正是大唐战神李靖的取胜之道。 所以,李靖的取胜之道,可以概括为三句话, 1)第一句:构建矛盾套住人。 2)第二句:自己准备两种可能性,以此立于不败之地,于是有机会就能抓得住。 3)第三句:观察对手准备的可能性,施加对手另一种可能性于其身,对手会在另一种可能性下失败。 推论 最核心最决定一切的矛盾是有和无。以我之有、胜敌之无。
所以,毛主席这样的决策,是必然的。 我们来看看李靖的实力。 01、李靖之志
从小就想建功立业,求取富贵。所以为学就偏于应用,“为学先须立志。志既立,则学问可次第着力。”这是很有道理的。 02、公卿肯定
李靖为自己奠定了影响力基础,只缺一个机会,牛弘和杨素对他的评语,使李靖被套在——卑微和尊贵——这个矛盾里了,李渊的不够尊贵,所以这个矛盾造成了李靖的必然告密。 此时李靖的主要矛盾在于缺乏机会,但是李靖只准备了尊贵这一种可能性,故此陷入人生的祸患之源。 03、李靖告密
先判断性质——谋反,于是要去告密,李靖太想建功立业了,假设他去告密成功(有可能),并且领有一支军队来平叛,那么以他的军事才能,就此可能扶摇直上了。天下乱处四起,他有可能四处平叛,那么他甚至可能位极人臣。 这件事给李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此后,他所有的行事,都会准备两种可能性——成和败,以此立于不败之地。 04、刑场自救
这个和韩信刑场自救非常相似,这里李靖构建了三个矛盾: 1)公和私 2)补充和损耗 3)义和暴 在这三个矛盾之下,就把李渊和李世民套进来了,于是把他释放了。构建出矛盾,就可以把人套进来,这是必然说服人的,即使帝皇也能被说服。 此时李靖是不抛弃好的可能性,因此在临刑前救了自己。 推论 1、要说服人,必为之构建矛盾。 2、要人成才,必为其建立起矛盾的另一端,然后要他相信——最简单的众口铄金即行。 05、秘诏处死
这是告密事件的后遗症,这里李靖不如司马懿,他应该想尽办法直接追随李渊,而不是隔了一层,如此即不会有此种误解之事。 司马懿第一次拒绝曹操的征召,这与李靖的试图告密有相似的本质。司马懿服侍曹操后,曹洪也想让司马懿帮他,司马懿装病不去,等到曹操招徕他时,立刻扔了拐杖去见曹操为其效命。 而韩信在刑场自救后,仍然不能直接服侍刘邦,结果仍然得不到重用,于是后来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事发生。 这里李靖通过平时的充分表现,增加了自己获救的可能性,所以风险来到,逃脱一死。 推论 1、犯过错的人,必须想办法直接服务于最高位者,而不是服务于二层三层人物,否则就会有不可知的风险。 06、前事已忘
这是告密事件的后遗症,所以,行矛盾之术的,讲究后发制人,后发,才能看到更多矛盾,主要矛盾总是隐藏在后面的、慢慢暴露出来的。 这里李孝恭的正兵失利,则必有奇兵的机会,所以李靖奇袭敌营垒,李靖看出和构建了3个矛盾: 1)正和奇。 2)虚和实。 3)有备和无备。 行事必要矛盾的两方面兼备,然后才能建功。 比如,毛主席的兵法决策:
所以,《孙子兵法》也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正者,互备也;奇者,有备对无备也,正因为一面的有备,往往导致了另一面的无备。 正因为蛮兵没有准备自己失败的可能性(而确实正兵也赢了)、所以导致营垒没有足够的防备;假若蛮兵考虑到自己失败的可能性,则一定会在营垒上也有大量的戒备,那么李靖的奇兵就不会奏效。 推论 1、兼顾两种可能性的,经过几个回合后(抛硬币),必胜只考虑一种可能性的,也即有更大的成功机率。 2、欲成大事,必要照顾到两种可能性;只照顾一种可能性,就只能成一些小事,只是因为对手够弱而已。 3、历史是由两种可能性一起决定的,必须处在能照顾两种可能性的位置,才能在历史中留存下来。 正如,在1927年的大革命时期,只考虑了和国党合作的可能性,而没有兼顾和国党破裂的可能性,所以遭受了失败。而在1945年,毛主席照顾到了和与战两种可能性,所以没在战与和的两种可能性拉扯下,遭受失败 。而蒋在前期只照顾到了战的可能性、而没有照顾和的可能性,最终失败。
这个策略,就照顾和准备了两种可能性,做了充分的准备,所以就得到了好的可能性,所以毛主席说准备最坏的可能性,是得到好的可能性的条件,道理就在此。 07、力排众议
这里李靖构建了两个矛盾: 1)有备和无备。 2)时间长与时间短。 这是反可能性而为之、于是就构建了两个矛盾,这就造成了前期军事的顺利。 《孙子兵法》说“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这说的是因敌人对可能性的准备、反可能性而为之;比如,四大以少胜多的古代战例,人多的一方,只考虑了胜利的可能性、没有准备失败的可能性,当被赋予几次失败、虽百万大军亦是吹灰烟灭。 所以又有“未虑胜先虑败”的说法,其实质就是兼顾两种可能性、不使敌人有施加另一种可能性的机会,无论如何,敌人虽弱、亦有局部小处获胜的本钱和能力的。 08、因敌制胜
这里劝战,是因为: 1)士气旺盛和士气旺盛。 2)敌锐对我锐。 3)救败和趁胜。 这三种情况,都不构成矛盾,所以不是战胜的时机。趁胜对救败,不是一对矛盾;趁胜只能对失败,构成一组矛盾,而趁胜往往容易只考虑胜利这种可能性,而对失败可能性考虑往往会不足,当面对敌人全新力量时,容易反胜为败。 先不与战,就构成了敌人的三组内部矛盾: 1)救败与失败的矛盾。 2)守城与出击的矛盾。 3)轻敌与慎敌的矛盾。 而且构成了敌我的: 1)急与缓的矛盾。 2)轻敌与慎敌的矛盾。 3)士气旺盛与士气低落的矛盾。 4)攻与守的矛盾,一般情况下守是占便宜的,由守转攻是好的,而攻转守是不好的。 所以说,要和敌人的愿望反着来,是很有道理的,这样子即使没有大成功、亦不会有大损失,这是为建功创造可能性的。 李靖的反败为胜,这说明李靖在守营时,既做了出战的准备、又做了守营的准备,所以能抓住战机。 这里构成了五组矛盾: 1)骄兵对慎兵的矛盾。 2)乱与整的矛盾。 3)敌人贪与失的内部矛盾,这就容易慌。 4)有备对无备的矛盾。 5)己方失败与救败的矛盾。 在五个矛盾的作用下,虽然一部大败,而另一部却能取胜。可以说,一部的大败,造就了另一部的胜利,这是汉光武帝刘秀说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道理。 09、弃舟漂江
这是擒贼先擒王的配套策略,这里存在着孤军和众军的矛盾,而敌人内部则存在着救主与自保的矛盾,通过弃舟漂江,就取消了己方孤军和众军的矛盾,而使敌人内部自保的一面成为 一时的现实实际,从而为自己赢得了时间。这个策略,在李靖出发时,应该就已经考虑好了。 这是反可能性而用之,结果敌人就发生了错判。 到这里,敌人的无备,终于放大、导致了自己败亡的结果,这也是《孙子兵法》里“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的道理,所以孙武后面是直取楚都、但楚军的势力还在。 10、平定萧铣
取消了敌我关系,通过抚慰、从而改变了战争性质。而采取抚慰的策略,取消了敌人得与失的内部矛盾,从而使敌人投降和抗争的内部矛盾中,投降的一面化为了现实实际。 这里构建了三组矛盾: 1)危险与安全。 2)宽大与严厉。 3)夺取与给予。 4)杀敌与宽恕。 这些举措与战争时的策略,构成了三组矛盾,于是得以平定。矛盾是包含对立的两方面的,或者一处是矛盾的一方面、彼处是矛盾的另一方面;或者是先实施矛盾的一方面、然后是矛盾的另一方面,如此,形成矛盾,就把对方套进去了。 11、灭辅公祏
这里是要构建矛盾, 1)坚守和败走。 2)持重和失重。 3)有备和无备。 由于敌军全局和局部都是坚守,而只准备了坚守这一种可能性、没有准备败走的可能性,所以,当其败走的时候,就容易消灭了。这造成了另一种形式的以有备胜无备。 而一旦准备的第一个点失败了,那么其他点就比较容易去准备另外一种可能性——败走的可能性,而固守的可能性反而疏忽了准备。并且全局已坏,这种准备极可能是不充分的。于是,其他局部和全局的重守就构成了矛盾和不协调,所以辅公祏虽有智谋,但智谋不能奏效了。 推论 1、当只准备一种可能性时,当另一种可能性到来之时,就容易被造出有备对无备,从而陷入危局。 2、兵法的根本胜利在于有备对无备。 12、孤军深入
这里形成了有备对无备的矛盾,因其无备,所以“一日数惊”。这也是李靖孤军敢于深入的原因。 而汉卫青和霍去病,消除匈奴之患,也是同样的战法——准备大军、然后孤军深入,以有备对无备、直奔贼首。 13、灭东突厥
这是以有备对无备,这是良将取胜之道。而颉利只准备了和的一种可能性,而没有准备战的另一种可能性,于是被李靖施加另一种可能性,而陷入危局。 14、李靖恭顺
这是取后发制人,为求自保了。李世民训责李靖,于是,通过叩首谢罪来避锋芒,两害取其小、认小罪,因小罪不能折大功。李靖功多功大,很出风头,要以温顺来平衡之。别人立功少,所以商议国事时,像是不会说话一样,这是给别人立功的机会、给别人轻视自己的机会。 这就构成了: 1)进和退。 2)功多和功少。 3)功大和功小。 4)骄傲和恭顺。 通过这三组矛盾,就分别把李世民和朝臣套进去了,为自己赢得了空间。这是矛盾的必然结果,这是客观规律,人莫能例外。 15、请求远征
这是恭顺,功劳太大了,必须恭顺以求自保,并且以自己的用得着来延续自己的存在,这是围绕着大功、无以封赏更进的主要矛盾来做出的决策,这里存在的矛盾: 1)不足和有余的矛盾,上位者赏不足,自己功有余。 2)有和无的矛盾,上位者没有空间了,自己要退一步,以造出上位者的空间。 3)用得着和用不着的矛盾。 16、李靖教兵法
两个人可能都有反志,所以李靖不想尽教、而侯君集想尽学。只是李靖没有等到时机,如果活得久一点,说不准就有更高的梦想。 1)李靖是亲眼见到李渊造反成功的。 2)就像司马懿看着曹魏代汉,这是环境使然。 2)隋的两代而亡,而且唐太宗之子时就被武则天以周代唐了。 17、阖门自守
这是功太多太大了,引起了周围人的嫉妒,同时唐太宗也赏无可赏,于是就出现了四组矛盾: 1)自己势力肥,他人势力瘦。 2)自己功多,他人功少、想建功。 3)利益小,风险大。 4)是非多,两全少。 于是通过毕门谢客,以让出空间、以避是非,这叫使自己隐,以求自保。 18、老病自强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 1)唐太宗也是防着李靖的,以司马懿作比,把李靖带在身边,仔细观察。唐太宗比曹魏的那些人强太多,所以想着带在身边,这就叫防而有备。 2)当时曹爽要是出征,也必携带司马懿,司马懿只怕不容易得到机会,曹爽是事实上的防而不备。 19、释疑太宗
以正合、以奇胜,奇兵既不用,所以虽用天下的军队,因在客场、也要被小国所困了。李靖可谓是知人知彼,这是构建矛盾、用矛盾的人的天然属性。 争嫡居中在李世民和李建成他们的争嫡,以及玄武门之变中,李靖处于居中的态度。这是他吸取了教训了,跟随最高位者,才是免去风险的办法。 白起、韩信、李靖、岳飞,四大将中, 1)白起是个杀神,使人恐惧,在活人上有欠缺,而自己也最终被赐死。 2)韩信功大而骄,能平能定,但防而不备、终不能自保。 3)岳飞不能扩张战果、亦是不能自保。 4)而李靖,面对高位者对自己的疑虑,能够全身而退,所以考虑事情更充分,综合能力是最强的。 由此可见,此四人中,李靖排第一、韩信排第二、白起排第三,岳飞排第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