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活即教育——《重读陶行知》有感2

 艺之芳华 2022-12-21 发布于湖南

今日读了《重读陶行知》的《学校生活处处皆教育》和《我们要向农民烧'心’香》两个章节,却让我想起了自己的故事。

一、门卫小伙也是德育者

“盐是人不可缺失的元素,但我们从来就不会专门去吃盐,我们吃的是回锅肉,是宫保鸡丁,是水煮肉片,是北京烤鸭,是成都火锅,是面条,是馄饨,当然还包括喝各种美味的汤……

德育是存在的,但却不应该有专门的德育,应该有运动会、歌咏赛、读书活动、社会调查、徒步郊游,甚至没有任何教育目的的玩儿,当然别忘了还有每一门学科的课堂,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是非常重要的人格教育;还有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工,包括门卫,小伙,保洁阿姨和食堂师傅都是德育者。”

这是李镇西老师曾在《没有“专门的德语”,只有完整的教育》一文提到的片段,他说这里说的是德育,但今天重读陶行知,他觉得把文中的“德育”换成“教育”,道理也是一样的——学校生活处处皆教育。

回想自己的学校,自己的学生,深感惭愧。学生在校门口买零食进入校园这么一件小事,非得班主任在班上反复强调才能有所改变。学校门卫处的保安学生不当一回事,因为他知道保安叔叔不会来没收。门口值周老师呢,也不知道自己哪个班什么名字,随便谎报一个名字即可。

我曾经在护送路队的路上,遇到两个学生在门口买零食,我只是善意的提醒他们赶紧跟上路队,顺便问下班级名字,结果他说“32班的。”这个孩子没想到自己在32班主任面前说自己是32班的学生,是多尴尬的一件事。还在思考自己该如何和他沟通,他丢了一句:“你又不是我的班主任,管不着。”那我遇到这个情况,隔天只好汇报在班主任群,这就是为什么一线班主任忙的原因了。一个班几十个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纪律、生活都要反馈到班主任处?难道我们第一接触者发现问题不能当场批评吗?

今日读了以后,发现班主任工作累的根源处原来在这里,我们学校的师生都没有这个概念——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工,包括门卫,小伙,保洁阿姨和食堂师傅都是德育者。为什么很多一线老师不愿当班主任也是这个原因,其他老师只管自己教学的事,班主任的事又杂又多,关键是学生问题状况百出,永远都处理不完学生的这些事情。假如每个教职工(包括门卫,小伙,保洁阿姨和食堂师傅)都能明白自己是德育者,遇到学生的问题及时教育,那整个学校氛围应该都不一样了吧。

二、环境造就人才

在杨瑞清的苦心经营下,那所最偏僻、最艰苦的无理村小学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知名并具有国际影响的行知教育集团。

杨老师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他之所以美名远扬,是因为他把一个条件艰苦的学校办出了真正的教育。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利用农村学校的优势,把孩子的校内学习和校外生活打通,让孩子的学习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学习。

“该子回家不再是学习半小时,他走在路上观察大自然,放学学的路上都是在学习,回家跟家里人交流,做家务,这也是学习。孩子们读课外书,画画,搞收藏。农村的孩子收藏什么?收藏种子标本,羽毛生成各种各样的树叶的标本,蝴蝶的标本,这不都是最美的学习者吗?”杨瑞清老师,认为不能把眼光仅仅放在有几个孩子考上大学。大部分的孩子会回到乡村去,他们的生命状态是什么样的?他说我们一定要培养学生有这样一种能力,就是对美好事物的感受能力,对幸福的感受能力,让他们相信自己,可以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让自己的这一辈子幸福起来。一定要在这方面下功夫,我们才是真正的办成了有意义的乡村教学。”

是呀,我们不应该总是想着要到哪个学校去发挥自己的才能,其实在哪都是一样的,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我们应该结合本校的有利资源,开展属于本校有特色的学校教育。

李镇西老师说:“在我眼里,杨瑞清就是像农民'烧心香’的当代陶行知。”在哪个学校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如何践行生活即教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