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根据李镇西老师的工作安排,需要对讲课顺序进行微调,先讲重读苏霍姆林斯基,再讲重读陶行知,相应地需要对第一次预习作业进行调整。请大家认真阅读作业要求,按时完成并提交!已经提交第一次预习作业的老师请保存好您的作业,待第二次作业发布后提交。”今日教师专业阅读与专业成长课程组发出了如上通知。看来我必须先读《重读苏霍姆林斯基》,不然第一次预习作业就无法完成。 一、走近苏霍姆林斯基(来源于百度) 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和教育者长达32年。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但他却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师和父母应当历经何等艰难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长为好学上进、聪颖、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 瓦·亚·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在乌克兰国内人人皆知并喜爱,而且在国外许多国家也被广为出版。如众所周知的《我把心给了孩子们》《公民的诞生》《给女儿的信》以及某些论文和小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这个名字已是当代中国教师心中一座不朽的丰碑。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传入我国,三十多年过去了。今天中国的教育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那我们中国教师如何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呢? 李镇西老师认为深刻认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本质精神和永恒价值。他全部思想与本质就是毕生思考和实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苏霍姆林斯基去世前写了最为重要的一篇论文《人是最高价值》,其中写道:“在我们社会的旗帜上清楚地的书写着人是最高价值,没有什么是比活生生的人更加重要。”苏霍姆林斯基把教育认定为人学。他说:“教育——这首先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 二、李镇西老师与苏霍姆林斯基 李镇西老师曾被称为“中国版苏霍姆林斯基”,曾多次去乌克兰参观、学习帕夫雷什中学。可见李镇西老师与苏霍姆林斯基有些渊源。 李镇西老师践行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把学生看作世人,有精神世界的人。他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一起生活,同时研究每一个学生,帮助每一个学生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人成才。《教育的100种可能》中的36位人才,就是李镇西老师践行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所收获的硕果。《重读苏霍姆林斯基》更是反映了李镇西老师对儿童的理解,用童心与心交流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时刻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李镇西老师总是用孩子的心去理解孩子、引导孩子、启发孩子。《重读苏霍姆林斯基》是李镇西老师用自己的教育实践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也是扎根中国大地、结合中国实际活学活用的书;是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教育论著的札记,也是经过创造的中国教育理念。(顾明远在序中的原话) 三、如何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李镇西老师在前言中的原话) 第一,要慢慢读,要品味,不要急于赶进度,哪怕一天只读那么几页,关键是要边读边思考。 第二,说到“思考”,我要强调“联想”,就是在读的时候,要想到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困惑、自己的班级、自己的课堂、自己的学生……“读出问题,读出自己”,就是说要和阅读者本人的生活打通。 第三,在思考联想的时候,要随时拿起笔在书中做批注,或勾画,这实际上是你们的思想的印记。倒不一定要写读后感,但我希望你们能够在书上留下阅读的痕迹。 第四,一定不要抱着功利的想法,企图从书中找到具体的“绝招”。这不可能。任何教育经验和技巧都是在特定情境下才会有作用。我们读别人的书,更多的是汲取思想、精神、原则。并同自己的实际相联系,获得启迪,产生新的属于我们自己的智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