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来当校长

 hab图书馆 2022-12-22 发布于河南

文/侯爱兵

抗战时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千里迢迢迁到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当时北京大学校长是蒋梦麟,清华大学校长是梅贻琦,南开大学校长是张伯苓,三人都是享誉海内外的大教育家,所以,三所名校合并,首先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就是:谁来当校长?

当时,国民政府也不知道应该让谁当校长,于是想了一个折中办法:让他们三人组成常务委员会,轮流当值,共同管理学校。可一所大学,同时有三个校长,这该怎么管?

年龄最大的张伯苓首先认识到,三个和尚挑水往往不如一个和尚。如果三个人共同管理,肯定是会出问题的,于是主动退出,前往重庆开办南开中学。走之前,张伯苓将自己戴的一块表给了蒋梦麟,说:“我的表,你带(戴)着。”意思是你做我的代表。然后又对自己的学生梅贻琦说:“你最年轻,可以多出些力。”

可是,蒋梦麟也主动让位,离开昆明,前往重庆另兼他职,他对梅贻琦说:“联大校务还请你多负责。”后来,傅斯年责怪蒋梦麟不管联大事。蒋梦麟说:“联大的事,我不管就是管。一校三校长,好比一条裤子三人穿,如果三个人都去抢这条裤子,来回拉扯,什么都干不了,所以只能让一个人穿裤子。”

于是,在办学期间,主要是梅贻琦在主持校务管理工作。

梅贻琦奉行民主,不独揽大权,校内大事皆由教授会民主决断。他说:“唱京戏,'王帽’不是主角,大学,亦同此理,校长不是主角,主角是教师。校长不过是率领职工给教授搬椅子凳子的。”联大校园里流传着一首诗:“大概或者也许是,不过我们不敢说。可是学校总认为,恐怕仿佛不见得。”这首诗说的就是梅贻琦。梅贻琦在种种事情上从不武断,而喜欢用这些词语来谨慎表达意见。教授们提出管理学校的策略,梅贻琦发表意见通常只说三个字:“吾从众。”因此他得了个“寡言君子”的雅号。

其实,对于梅贻琦的“教授治校”理念,张伯苓和蒋梦麟并不完全赞同,他们两位信奉“校长治校,教授治学”,但也正是因为他们充分信任与放权,才使得梅贻琦得以施展自己的才能。

西南联大办学8年多,培养出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0多位两院院士和100多位人文大师,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很多人都在总结西南联大能够创造奇迹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得益于“三校长的合作无间”:张伯苓的“让”、蒋梦麟的“不争”,还有梅贻琦的“公”。(发于《演讲与口才》2022年23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