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乾隆与徐州 不得不说的故事

 微湖渔夫 2022-12-24 发布于山东

乾隆和徐州,
究竟有着怎样的缘分?
史料记载,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有四次来到徐州。
为何乾隆如此“青睐”徐州?

图片

1757年  

乾隆第一次来徐州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秋,黄河在徐州孙家集决口泛滥,灾情严重。不断加高的河床使黄河成了一条悬河,徐州城如“仰釜”一般,一旦发生汛情,徐州城将遭倒灌之重创。乾隆曾言:“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次年(1757年)四月,乾隆乘船北上,来徐州视察。

这是乾隆第一次来到徐州!

为了解除黄河水患,乾隆下令加固增筑黄河近城石堤,并在城北门外河堤上设立测水标志,以监视黄河河水的涨落。与此同时,乾隆颁旨减免百始的赋税,以工代赈,同时向百姓发放除疫药物等物资。
即使在乾隆离开徐州之后,仍惦记着徐州百姓,一首《问徐州事》,将他的关切之心表达得淋漓尽致。

齐鲁如云麦望秋,忧心日夜在徐州。

亟来更有畴咨事,首问吾民略息不?

此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四月、乾隆三十年(1765年)二月、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闰三月,三次再到徐州,多次考察河防。

图片

乾隆和苏轼的“缘分”,妙哉!妙哉!

乾隆当年六下江南四到徐州三登试衣亭,留下四首诗和一篇考辩。从清乾隆年间开始,试衣亭成为名扬国内的胜迹。试衣亭因苏轼诗句“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晖。一色杏花三十里,新郎君去马如飞。”得名。
图片

◎ 御书试衣亭考辩

试衣亭位于大士岩院内,自五十三层

而上,入山门往左,二层楼即是乾隆皇帝三次莅临的试衣亭。

图片
试衣亭为硬山顶式传统建筑,其北为镶嵌“大士岩”匾额的月亮门,其南为钟亭,其东为“忍”字摩崖石刻,其西可一览云龙湖风光,迎面三门九窗,室内两层,一层北墙嵌乾隆《试衣亭诗辩》,南墙嵌钱金殿《徐州府重修苏堤记》。
🔸 乾隆一登试衣亭
乾隆二十二年(1757)四月,黄河泛滥,百姓流离失所,缺衣少食,来到试衣亭的乾隆,没了吊古的雅兴。作诗:

《试衣亭用苏轼韵》

瓮乏黄齑身缺衣,民艰露冕访斜晖。

祗馀恧若先忧切,那有轩然逸兴飞。

🔸 乾隆二登试衣亭
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皇帝南巡江浙后返京途中第二次来到徐州,看到百姓丰衣足食的场景,心情大不一样。在试衣亭欣然写下:

《试衣亭再用苏轼韵二首》

放荡云龙试点衣,故人赴选趁行晖。

临岐那恝忘京国,一片心随去马飞。

稍喜徐民足食衣,马头莫漫颂宸晖。

前巡茕状犹满眼,祇觉流阴迅似飞。

🔸 乾隆三登试衣亭
乾隆四十九年(1784),乾隆第四次来到徐州,这次登临试衣亭的心情非常好,因以前写过三首用苏轼韵的诗,故诗题说是四叠东坡韵。

《甲辰闰春下瀚试衣亭四叠东坡韵》

欲解衣乎欲著衣,猜东坡意立晴晖。

尔时行志未能也,想共山人羡鹤飞。

乾隆来徐州时还曾写下:《放鹤亭歌》《题放鹤亭》《登黄楼作》《再题黄楼用苏轼韵》《题黄楼再叠苏轼韵》《黄茅冈戏成口号》《苏堤》等,并御书放鹤亭匾。
图片
云龙山上,历史印记叠叠斑斑。云龙山下黄茅冈,苏轼醉卧于此,乾隆为它题名!

图片

◎ 绘于乾隆年间的徐州云龙山图

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九月,苏轼调任徐州知州刚满一年,与众诗友举办了一场黄楼诗会,饮酒论诗,好不惬意。后来,苏轼前往云龙山时,写下诗作《登云龙山》。

醉中走上黄茅冈,满冈乱石如群羊。

冈头醉倒石作床,仰看白云天茫茫。

歌声落谷秋风长,路人举首东南望,

拍手大笑使君狂。

图片

(摄影/李婷)

一时间,云龙山名声鹊起。众多吏僚、文人墨客纷纷登临黄茅冈,观其景,与苏诗步韵唱和。

我国明代著名哲学家王守仁路过徐州,登临黄茅岗,感叹黄茅岗的景色,思怀旧人,题写了“黄茅冈”三字勒石。后来,“黄茅冈”由于年久受自然因素影响,漫漶不清,乾隆到徐州阅河时,重书。
图片

(摄影/徐祥瑞)

乾隆钟情徐州,更钟意云龙山,便在云龙山上留下许多诗作题字,“黄茅岗”便是其中之一。
图片

(摄影/徐祥瑞)

御碑亭位于云龙山第一节山顶西南角。御碑亭内原有乾隆手书苏轼的《放鹤亭记》石碑,后人为纪念圣迹,建御碑亭以资铭记和保护。

据考证,乾隆皇帝御书的苏轼《放鹤亭记》石碑,目前保存在徐州龟山景区点石园内,石碑基本保存完好。

图片

△ 龟山景区点石园乾隆手书《放鹤亭记》御碑

高亭千古,鹤飞云天。

云龙山上“放鹤亭”,源于徐州知州苏轼和张山人的旷世友情。宋代,徐州的张山人在云龙山麓修建了一座亭子,专为放鹤之用,楹联诗乃北宋徐州知州苏轼手迹。
图片

(摄影/徐祥瑞)

乾隆也极为钟意!并写下诗作《放鹤亭歌》:

'

《放鹤亭歌》

                             --爱新觉罗.弘历
青山绿水古徐州,黄河之水东南流,
本意登临豁达志,宣房深计翻增愁。

'

图片

云龙山下,乾隆行宫。
一步一景,宛若江南。
图片
(摄影/徐祥瑞)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皇帝南巡第一次经过徐州时,地方官吏便为他在云龙山下营造了这座行宫,以便食宿休息和从事政治活动。
图片
(摄影/徐祥瑞)
这座乾隆行宫在原禹王庙基础上改建而成。

图片

(摄影/徐祥瑞)
乾隆南巡来徐州的四次中,有三次都住在这座行宫里。他还亲笔题写两副对联:“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户部山上,一居一世界,一方一净土。

其中,翟家大院顺山势而建,最高处有一亭子,这里记录了翟家的兴衰,这个亭子就是伴云亭始建于清朝初期的伴云亭,根据翟家买房时间算起,那时应该还没买此住宅。
图片
(摄影/徐祥瑞)
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徐州,登临户部山这处高台,驻足此亭。当时山上云雾缭绕,云层飘过亭子,乾隆见此情景,将此亭命名为“伴云亭”,以后这里经常汇聚文人雅士,吟诗作曲。
站在伴云亭,
遇见了最美的徐州,
满目美好,沁人心脾。

图片

(摄影/徐祥瑞)

伴云亭虽然不大,但是地处东南高地,背风向阳,视野开阔。极目远眺,云龙山的美色尽收眼底。

图片

位于老城区的回龙窝,是一个始建于清代延续至今的居民点,是典型的徐州传统民居旧建筑。
图片
(摄影/李婷)

之所以得名“回龙窝”,据徐州市志载:“回龙窝因地势低凹,雨水倒流,久积难泄,俗称'回流涡’,后谐其音,美称'回龙窝’。”

相传,当年乾隆皇帝在此迷途折返,“回龙窝”这个名字从此流传了下来。
图片
(摄影/李婷)
今天的回龙窝,是历史文化街区。石板路、青砖瓦黛、园林窗格……无一不彰显时代的印记。承载着徐州几百年的市井烟火气,店面也各具特色,是闹市中难得的一处静谧之地。

图片

(摄影/李婷)

夜间的回龙窝,亮起点点红灯笼,好不热闹。

图片图片来源 小红书/鱼鲸鲸

沿着回龙窝的街巷,走进一家私家花园,这里似乎更像江南水乡园林的一家四合院式民居——“花间府·伴云亭”古韵悠长与浪漫文字在这里完美结合!今夕,回龙窝恢复成了明清时期街区的历史风貌,已然成为了徐州必不可少的网红打卡地!

新沂境内马陵山,发脉泰岳,绵亘数百里,号称“八百里马陵”。马陵山又叫做“马岭山、马连山”,因战马相连,居战略要地而得名,历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军事奇谋古战场、天作画卷马陵山」。

相传,乾隆年间,乾隆因慕马陵盛名,南巡时,多次途经马陵道,因此又称为“马陵皇道”。

图片

(图片来源/马陵山旅游景区)

山不在高,乾隆扬名。

乾隆六度南巡、三幸此山,留下了“钟吾漫道才拳石,早具江山秀几分。第一江山春好处,秀丽山河发藻新。的诗句,赞美了马陵山的瑰美,并御封为“第一江山”

图片(图片来源/马陵山旅游景区)

扇形石碑上镌刻着乾隆御题“第一江山”四个大字,在它的下面还有一首乾隆所写、提名为《麦》的御诗。

«麦»

 盼从冀兖寒迟茁,看到徐淮绿满田。 

第一江山春好处,十分梅柳色徒传。

 渐渐他日应藏雉,于今缕缕欲起烟。 

此是千家饼饵计,羽林驰骑戒纷填。

图片

属于徐州人的快乐早餐,「马市街饣它汤」必须有一席之地!「马市街饣它汤」被誉为天下第一羹,开设于清代光绪年间,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图片

相传「饣它汤」这名字的由来因为乾隆,据说他在徐州路过早点铺子,看到大锅里的老母鸡和打碎的鸡蛋花儿,牛股熬的雪白的汤,不禁问道:“这是啥汤?”老板答“对”。乾隆又问“是啥汤啊?”老板又答“是的”。从此就有了“sha”汤这个名字。

图片

(摄影/徐祥瑞)


“雉羹易传源古彭,四千年后有余馨”,这味道引得乾隆皇帝为它疯狂打call。

图片


据说「马市街饣它汤」店里有着全市饣它汤店最大的锅,可以装1吨半的汤,店里每天要卖上一锅半,不低于3000碗,徐州人有多爱喝汤可见一斑。
出了徐州想再喝到一碗正宗的【饣它汤】,难!

图片

(摄影/徐祥瑞)

一城青山半城湖,放鹤亭前春复秋。一代帝王,一座古城留下的是文化遗产,也是生活家园。是精神传承,也是一代代人的生命记忆…敬畏它、保护它、读懂它、亲近它、融入它……

///

特别顾问:

于克南  徐州市区划地名协会理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