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咖啡喝多了心会突突跳?

 文香阁 2022-12-25 发布于河北

图片

咖啡是一种能量源泉,很多人早晨会选择用一杯咖啡来唤醒自己,开启元气满满的一天。

但咖啡喝多了也会有手抖、心慌的症状...

为什么咖啡喝多了心会突突跳?

因为笔者同样也出现过这个状况,所以为了这个事情特意查了不少文献研究。

在众多的相关文献里,通过对最新研究成果的层层筛选,把目前得到的结论写在下面,和大家分享:

喝咖啡并不会直接刺激心脏,大多数情况是摄入过量的咖啡因促进交感神经兴奋后,放大了低血糖症状。

这里几个关键词:

过量、放大、低血糖

喝咖啡后,出现心慌、手抖、乏力、恶心等症状的朋友,请自问以下问题:

是否任何时候喝咖啡后都会出现这样的不良反应,还是多在某些特定时候会出现?比如晚餐前的傍晚,为了抵抗下班前最后一波袭来的困意,干了一杯黑咖啡,或者是只加了一点奶而不加糖的咖啡?

上述情况的出现大体由以下几种因素导致:

1.睡眠休息不足;

2.疲惫、过度用脑;

3.空腹;

4.全天已经喝了不止一杯浓咖啡,咖啡因摄入过量。

据研究表明,事实如下:

喝咖啡并不会直接导致心动过速

在2021年,一篇刊登于《JAMA Internal Medicine》(美国医学会杂志最重要的子刊)杂志的文献证实了这一点。

图片

一项由美国加州大学执行的大型研究发现,咖啡跟心悸其实没有直接关联性。

主要研究者、加州大学医学系心脏科学部教授Gregory Marcus指出:“或许对某些较敏感的人来说,咖啡因是促发因子,但实际调查后发现,比率非常低。”

该研究随机找来38万6千人参与调查,平均年龄56岁,询问每天大约会喝几杯咖啡。此外,该研究顺带调查了受试者体内的咖啡基因——CYP1A2 (曾经风头无两的咖啡显学)。

过去的研究认为如果人体CYP1A2正常,咖啡因的代谢速度就会正常,人体不会因为咖啡因感到不舒服。但如果这个基因突变,咖啡因代谢速度变慢,这意味着咖啡因留在体内的时间更久,不良反应也常常随之而来。

约4年半后,全体实验对象中只有1.7万人有心悸的问题,可排除生活模式和可能造成心悸的疾病后,咖啡因和心悸在统计上没有显著关联性,就连以往普遍认为的CYP1A2突变造成心悸问题,在这项研究中也没发现有强关联性。

喝咖啡后的不良反应是从何而来呢?

其实是咖啡中的咖啡因促进了人体交感神经兴奋,从而引发这些症状。

经查阅,许多现有研究详细讲解了这个过程:

什么是交感神经?

人的自主神经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它们是植物性的神经,不受大脑意识控制。它们支配共同的内脏器官,但对同一器官的作用不同。

这两种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是拮抗的。当机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副交感神经的兴奋占优势,协调器官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能量的补充。

比如让心跳减慢,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刺激胃肠蠕动和胃酸分泌,以此保护机体。

图片

当剧烈运动或处于不良环境时交感神经的活动加强,以此来调节机体许多器官的潜力。

如心跳加快,支气管平滑肌扩张,抑制胃肠蠕动和胃酸分泌,刺激肾上腺素和去甲状腺素分泌,便于提高适应能力,来应对环境的急剧变化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不良反应的成因:

心慌、手抖、乏力、恶心这些是典型的低血糖症状,轻度低血糖或许还不足以产生这些反应。

但如果此时交感神经突然兴奋起来,引发的心跳加快,支气管平滑肌扩张,抑制胃肠蠕动和胃酸分泌,刺激肾上腺素和去甲状腺素分泌反应,这些把低血糖症状直接来个超级加倍,便能够清晰的体验到突突突...

图片

咖啡又是如何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呢?

咖啡让人兴奋的机制是人的大脑中枢神经中会产生一种叫做腺苷的物质,当这些腺苷与腺苷受体结合,人的困意由此而来。

当你看书学习、办公用脑过多,或者大量运动,大脑中会释放更多的腺苷,困意就难以抵挡。

然而咖啡中的咖啡因,它的分子结构和腺苷很像,比腺苷更容易与腺苷受体结合,但它却不会触发腺苷受体,传递疲倦信号,于是会阻断人对疲倦的感受,让人强行精神。

然而有些神经元的腺苷受体和多巴胺受体。连在一起的,我们知道,多巴胺是一种令人感到兴奋快乐的东西。腺苷嵌入受体后,把共同受体挤压变形,多巴胺无法顺利嵌入受体,你的快乐,啪一下,被打打断了...

现在过量的咖啡因来了,这个懂事的小家伙抢占了腺苷受体位置后,可以不耽误多巴胺一起挤一挤。

图片

于是交感神经随之兴奋了起来,更多的多巴胺、去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产生了,如果恰逢你有点低血糖迹象,就会被放大大大...

结尾

说到这里,聪明的你可能又会问了: 喝咖啡会不会直接导致血糖降低呢?

不会的!爱喝咖啡的老外们,在心脏突突后,顺便把试验做了。

数据表明,人在单喝黑咖啡后三小时里,血糖含量其实并无明显变化,脂肪酸下降幅度真的不小。

本来是研究心突突,从数据却发现,喝咖啡真的起到减肥作用…

图片

图片

参考文献:

[1] Acheson, K. J, Zahorska-Markiewicz, B., Pittet, P, Anantharaman, K, & Jquier, E. (1980Caffeine and coffee: their influence on metabolic rate and substrate utilization in normaweight and obese individual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q, 33(5), 989-997

[2] Coffee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Adverse Outcomes

[3] Arciero, P J, Bougopoulos, C. L, Nindl, B. C., & Benowitz, N. L. (2000). Influence of ageon the thermic response to caffeine in women. Metabolism, 49(1), 101-107.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