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会四大古塔

 新会明明 2022-12-28 发布于广东
新会历史悠久,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新会文物古迹众多,亭台楼阁、寺庙祠堂,分布各个乡镇,其中古塔,更是新会漫长历史的见证。现以年代为序,分别介绍新会最著名的四大古塔。

龙兴寺石塔(隋唐)

龙兴寺石塔,现坐落在会城马山西面登山口建于隋唐。石塔原位于会城西郊大云山隋唐时期兴建的龙兴寺内,清道光年间寺毁塔存,中华民国十八年(1929)将塔迁于西山的中山公园,1998年再迁至马山
塔平面八角,边长0.75米,为阁式实心石塔,现存六层,高4.49米。阶基高0.28米,为八角形双覆盆式。塔身用不同石质分层砌筑,一至三层为花岗岩石造,四至六层为红砂岩造。第一层高0.46米,每面宽0.46米, 以上各层逐层递减,收分柔和。各层雕出仿木构门并设有佛龛。佛龛造型各异,有作券拱门,有龛身稍长,顶券拱处微作尖状。塔出檐深远平缓。一至三层塔身转角无侧脚,上下端梭杀收分柔和。四至六层做出侧脚。刹基座隐刻有佛龛,上承八瓣仰莲珠刹。
从文献等记载分析推测,此塔始建于隋代,是广东现存完好、年代最早的石塔,对研究当时塔式建筑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1978广东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镇山宝塔(元)

镇山宝塔,位于新会圭峰山玉台寺前。建于元代。原在玉台寺灵溪石桥侧,清乾隆年间迁至牌坊旁,1996年再迁现址,加设台基。
塔东南向,用灰、红两色沉积岩打制建造,通高3.07米。石砌阶基平面八角形,边长0.32米,高0.42米。阶基上施仰莲须弥座。座上为圆形柱状塔肚,其四面各设有尖拱形佛龛,龛内刻有莲花式佛座,座内供有一尊坐佛。塔肚上置平面八角形塔身,塔身上施平面“亚”字形宝盖,宝盖侧面隐刻出壶门,门内刻有“佛”字。宝盖之上又置圆柱状塔脖,塔脖刻有“镇山宝塔”四字。塔脖上再施一“ 亚”字形宝盖。塔盖之上又施一层圆柱形塔脖,脖身刻“阿弥陀佛”四字。塔脖上施第三层平面“亚”字形宝盖。第三层宝盖上施塔刹。塔刹基座平面为八瓣状圆形,其上施七级相轮,再上又施平面八瓣圆形伞盖,盖上置仰莲瓣及宝珠刹。
该塔是广东目前少见的元代喇嘛教幢式塔,对研究广东早期佛塔建筑的形制、结构、风格和演变以及佛教的传入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珍贵实物资料,具有重要文物价值。1978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凌云塔(明万历)

凌云塔,位于新会会城茶坑凤山顶。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由新会知县王命璇兴建,以兴文运。坐东南向西北,平面为八角形,为七层高的楼阁式砖塔,通高32.4米。首层边长4.14米,壁厚3.7米。楼梯为壁内折上式,每层对称设对门窗。塔身用青砖砌筑,每层设腰檐平座,三至六层塔檐下施菱角牙子砖,四至七层线砖互相叠砌出檐。顶层用青砖作八角攒尖结顶,外铺筒板瓦,刹柱为铁柱,塔刹用覆盆和宝瓶装饰。该塔结构严谨,体形高大,是新会现存最大的砖塔,是著名的名胜古迹,具有重要文物价值。现为江门市文物保护单位。

白石塔(清康熙)

白石塔,位于新会圭峰山玉台寺内。建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 ,中华民国时期被日伪军拆毁,1956年修复。
塔东南向,平面六角,为七层仿木结构楼阁式石塔,以白色汉白玉雕造,中间空心,通高5.84米。塔基须弥座施仰覆莲瓣,基周4.6米,六面分雕龙、凤、熊、象、狮、独角兽、麒麟等动物图案。第一层塔身每面设有海棠瓣形大门一个,门楣上施仿木构额枋,刻有仰莲式图案。塔檐刻有莲花纹滴水,瓦当上刻有类似海棠花图案花纹。第二至七层,形制结构与第一层相同,逐层递减,每面均设券门,层层出檐。塔顶端施仰覆莲两层,承托九级相轮与长尖形葫芦刹。
该塔用材考究,精雕细刻,造形装饰优美,记载详实,具有重要文物价值。江门市文物保护单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