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康后,身体虚弱,元气大伤,除加强营养补充外,还应当进行适度锻炼,以助康复。建议先做一些低强度的运动,等身体逐渐适应了,再进行力量训练、平衡训练等。可以先从练习站桩、太极拳开始。 站桩能调动全身的气机,促进气血的流通。站桩既能保养心神,又能锻炼形骸;既能健强脑力,又能增长体力。而浑元桩是所有桩法的基础,刚入门的朋友们,不妨可以从这练起! 首先,要集中精神。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脚尖微微外展,膝盖微微弯曲,臀部微微收拢,小腹浑圆,胸部微含蓄,双手在胸前呈抱球状,掌心向内,双手间隔两拳左右。 图源网络(侵删) 肩撑肘横,力贯掌心。头直目正,颌下像是夹着一个乒乓球,腋下若能容球,顶心如有细绳吊系。以上是平行步浑元桩的基本形态。 健身和搏击的区别在于意念活动。如果是为了养生,就想想美好的天气和鸟语花香,做休息式的运动。 如果是练技击,要求摆好姿势后,首先增加心理训练的内容:放大精神,想象自己站在无边无际的土地上,“欲与天公试比高”,大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伟气概。然后逐步调整和检查身体各部位的具体技术要求。达到身心的高度统一。 调整好体型后,开始关注意念活动,也就是精神上的借用。这是桩法的核心内容:先设想整体环抱着一棵大树(不是真实的树,而是符合我们想象的,能与我们的手臂、胸部、腹部、下肢相匹配的想象中的树)。 图源网络(侵删) 当然,真正的树不可能长成我们要求的样子。然后想象一下,用双手双臂甚至整个身体握住树,分别做向上拔、向下栽、往里挤压、往外扒、往前推、往后拉以及摇晃等等。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意念假借用意不用力,动作越小越慢越好。意念虽然搬不动那棵大树,但似乎它在我的意志下支配,有那么点意思就够了。注意每一个想象中接触到树的身体部位,比如胸、腹、腿等,皆有应和两臂微动之意。 这种意念的活动有了初步的感觉之后,就要进一步打乱意念的顺序:在想把树刚提起来就往前一推、或者刚把树栽下去,又横向把他的皮扒开、亦或刚合上又往后拉、刚往起拔又摇晃它等等。因为抱树的意念训练,是和将来的技击实用分不开的。 现在是抱树、推树、摇晃树,将来就是要用摸索到的拳术力量,变成推人、拉人、放人。在实用中,没有固定的发力程序,所以训练时不能按照事先安排好的工作顺序进行练习。 图源网络(侵删) 再提高一步,到了训练有素的时候,就应在意念训练中,建立一种模糊的感觉:又想把树扒开、又想合上、又想拉、又想提、又想压,结果是什么也没想,什么也没做。 想与不想,做与不做的模糊状态,就像一张白纸,可以画出任何美好的东西。在技巧和攻击上,是后到先到的等待状态。即连接但未接触时的弹性状态。 培养出来的终极力量是:遇到哪里就有快速反应,不遇到就什么都没有,一种高度省力的奇妙状态。所谓模糊的感觉不是发呆,而是精神高度集中,就像守门员准备罚点球一样。 意拳站桩从不使用武力的意图开始,但是很快就能达到意图和武力,最后要做到意力不分。到了要见敌人或者遇到歹徒的时候,什么意什么力就都谈不到了。按拳学老前辈所述,习拳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拳无拳意无意,无拳无意是真义“。也就是在有意无意之间。 擅长游泳的人,在水里的时候往往会忘记水的存在。正是因为忘记了水的存在,才能游得更好更自由。这是事实。 图源网络(侵删) 在练习技击桩的实践中,要假设如果周围三尺之外,七尺之内,有凶恶的敌人,有蛇兽蜿蜒而行,就要以无畏的精神去处理它们求生的场面,做到虚中有实。一旦敌人多了,如入无人之境,潇洒以周旋之,则为实中求虚。 以下就浑元桩身体各部位的具体要求,进行详细的技术分析。 图源网络(侵删) 头部:头部的位置对一个人的整体运动非常重要。不同的头部位置会引起不同的状态反射。运动桩需要在头顶挂一根绳子,可以让身体感觉挺直。 练武术,绳子的位置要调整到脖子后面的发际线。也就是颈后有头发与没头发的分界处的中间部位,而不是第七颈椎。这种微小的变化会对全身力量的平衡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颈部:颈下若能容球。脖子下面,好像夹着个乒乓球。这个要领对于练武来说意义重大。第一,可以调动背部大肌肉参与整体发力。 其次,是保护颈部容易受到攻击的薄弱部位。拳谚说:喉头永不抛,会遍天下众英豪。很多习武的人在习武之初都忽略了这个问题,会给日后改正错误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胸背:要求背紧胸松。胸部微微收缩,感觉后背很结实。抬高脖子和胸部是绝对错误的。要有种冬天穿斗篷的感觉。 图源网络(侵删) 肩肘:要求肩撑肘横,力贯掌心。肩撑肘横不是沉肩坠肘。意拳讲:学拳不须慌,间架配适当。意拳间架,由两个肘尖与颈后构成的三角组成。这个区域是自身守卫的营盘要严加防守。 同时肩撑和肘横使动作范围更广,便于打攻守技术。两个肘尖的定位对力量的发挥起着关键作用。无论怎么移动,手肘都不要靠近或远离对方,给对方机会。 双手:双手距离约二、三拳,手指分开,虎口微撑指尖微敛,掌心向内,意为握住东西以免掉落。手掌向内吸,手指向外伸,好像被一根绳子捆住了,感觉伸不开。吸吐相互作用不可偏重。 腹臀:小腹应常圆。臀部似坐非坐,胯部微收。好像坐在一张纸做的椅子上,随时都有崩溃的可能。你要让自己不倒下,一直保持那股力量。 意拳周身无点不弹簧,全身是一个大弹簧,最大最重要的弹簧放在前大腿根的胯部。这个部位就是技术的关键。髋部的退让性工作,好像举重训练中的负重下蹲。这将对拳术中极为重要的“鼓荡”功夫有决定性的影响。 图源网络(侵删) 膝盖:芗斋老人曾说:“膝盖骨一处力之生发动用颇堪玩味”。两膝相扣,有外撑之意。从膝盖到脚,有从脚到膝盖的支撑力,有想站直的意思,但是脚和膝盖是用绳子连接的,膝盖骨上部有上抬下坐的力。 膝盖向内弯曲,大小腿的肌腱有聚在一起的力量,同时有相反的支撑力。借鉴举重训练中的“拉膝”技术,大腿前方似乎有水从腿根流向膝盖下方,从而拉长了大腿的肌肉纤维,对发力很有帮助。 双脚:用脚后跟踩一只虫子,既不能踩死,也不能让它跑掉。这种控制可以使跟腱保持工作状态。 以上是浑元桩的一系列技术规范。那么怎么能检查站桩是否基本正确呢?练站桩的人很多,从外观上看也是那样,却经不起考验。 图源网络(侵删) 当辅导者推他的胳膊时,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太僵硬,碰到两条胳膊就整个人被推了,也就是说胳膊变成了传递压力的工具。 另一种情况是,一碰胳膊,架子就塌了,这两种都不对,说明他不懂站桩的道理。正确的反应应该像按压弹簧一样;你推他,压他,拉他,按住他到一定程度,他就会反弹回来。这是站桩要求的状态。 要“放”人则像托排球一样,硬顶不行伤手指,软了不行持球违例。要恰到好处地掌握时机,“一触即发”。意拳讲究周身无点不弹簧就是这个意思。 另外,在检查练功者站桩是否正确时,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他采取抱树的意念,我们用手向内挤压他的手臂,而他用惯用的硬方式向外直接反抗,这是不对的。 图源网络(侵删) 结果不仅没用,反而容易被利用。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来自外界的力量越大,越应该把大树抱在怀里意念。这个时候力量会增加很多。这是站桩是整体力的统一协调时应该达到的整体支撑力。前者的用力是人们局部的用力习惯,是一种笨拙的用力方式。后者通过训练有意识地加强整体力量的培养,是技术技能的体现。 同样,如果你用局部力量直接克服对方对你前臂的下压力,你会觉得很吃力。这时候如果用意念想象,用手抓住面前的一棵小树,你的力量会突然感觉增加了很多。因为前者的力量是局部抵抗,后者是整体强化。 检查桩功是否正确,还要检查身体各部位在站桩时的工作状态。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的人能站几个小时的桩,因而沾沾自喜。 图源网络(侵删) 但是一旦指出他的身体根本不在工作状态的时候,就会让他大失所望。因为他站桩的时候,只有一个空架子,没有内容。 也就是说,他的关节、韧带,甚至肌肉都没有处于处在应感而发的预备动状态。具体来说,他的脚经常整脚着地,脚后跟没有空灵的意念,脚背没有内吸的感觉。所以他的跟腱处于松弛状态,也就是说根本不起作用。 加上意念的活动,跟腱应该坚挺呈弓弦状态。在教学中,如果遇到这样的练习者,一旦让他在脚上加意念的活动量,他很快就会在原地上下震动,不一会儿就筋疲力尽了。原先能站三、四个小时的功夫一下子就没了。 站桩要求“骨缩筋伸”,所有关节尤其是大关节处的肌腱都要处于弓弦状态。从事意拳教学的导师要经常用手检查膝关节腘窝处的肌腱和肘关节大小臂之间的关节。 摸摸这些地方的肌腱,看是否处于弓弦状态。也就是工作不工作。大关节处的肌腱是否处于工作状态,是站桩有效与无效的重要标志。肌腱处于工作状态,全身才能连接起来,肌肉的预拉伸有利于用力的实施。 图源网络(侵删) 如上所述,详细介绍了浑元桩对精神训练和身体各部位的具体技术要求。这些都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东西。 除了摸筋的方法,在一些训练有素的练习者身上,当他站桩时有了临敌的假想之时,会在他全身的皮肤上,看到一粒粒的斑点突起(俗称鸡皮疙瘩)越来越明显,这就是所谓的“毛发如戟”。这既是训练水平的体现,也说明这个人此时有很强的攻防倾向。 “外练筋骨皮”提高皮肤的灵敏触觉,是意拳站桩独特的训练手段。以上基本上是意拳(大成拳)的原则、原理加上个人训练及教学中的心得体会。虽然尽了很大的努力,但仍然觉得意犹未尽,如果能给广大意拳爱好者一丁点儿启发和帮助,则喜不自胜。 *选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监制:柯超 编辑制作:李嘉琪 主办: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 总第1161期 出品:武当杂志社 地址:湖北省丹江口市均州老街五号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