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记忆里的杀年猪

 冬歌文苑 2023-01-04 发布于北京

记忆里的杀年猪

人生所经历的事,一定的时机,就会从记忆里浮现。

进入腊月,年味渐浓,我就会想起山里农村的家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杀年猪的场景来。

用尖利的铁钩勾住猪的下巴,扯住猪的尾巴,捉住猪的耳朵,将猪放倒在台子上,杀猪师傅一手握尖刀,一手捏住猪的舌头,对准猪脖颈下的凹陷处,白刀进入,红血流出……

猪脖颈下方接了大半盆猪血的盆子端开。杀猪师傅用刀在猪后肘部割开小口,用一根长铁条分别通向猪前胛和其它部位,对准开口用力吹气,猪身慢慢鼓胀得圆滚滚的,用力吹气涨红脸的师傅用一根细麻绳将口子扎紧。

柴锅内烧得滚烫的水已经备好,杀猪师傅用食指试过后,在猪的腰部捆根绳子,将吹胀了的猪放入大锅内,拉住绳子摇动猪身,趁猪毛烫软的最佳时机,多个帮忙人用刮刀和浮石脱掉猪毛,伴随着“噌噌”“噌噌”的声响,猪毛一片一片褪尽,猪头、猪肘细小部位反复剐蹭,除去猪脚趾硬壳,大约十多分钟,整头猪露出白白的身躯。

接着,杀猪师傅用拇指粗的S型铁钩从猪肛门扎进,多人下手,协力将整头猪挂上事先准备的木杠上。杀猪师傅开始了开膛破肚,将猪的五脏六腑割下取出……

收购生猪,杀猪的场地、人员、以及烧柴器具等都由当地供销社的负责人安排协调经营。

你5斤、他6斤,人们手持早已发放的肉票,从供销人员的手里有序地买肉,买到肉的人提着买好的猪肉,与一起来的家人又说又笑、高高兴兴往家里走。

有计划统一收购和销售,如今看来也很科学。不盲目,秩序好,检疫标准规范,卫生状况没问题,猪肉质量有保障。肉票是按人发放的,谁家养的猪被收购,还会按着一定的比例发给长期有效的肉票,肉票可以在一定区域内使用,可以一次购买,也可以分若干次购买,可以过节时购买,也可以在平时购买,主动权在个人手里,一切操之在己。

那些年,当地始终提倡农民养猪,收购方式为县食品公司固定的地点和供销社经营。

村里的养猪户,一般都愿意等到快过年时就近卖给供销社。现场宰杀,根据膘情和出肉率确定等级单价,公平合理。省时省工,少了许多麻烦。若到县城食品公司的收购站去卖,用车、用人,还得找熟人。食品公司负责收购的人用手摸摸,有的摸都不摸只是看看,就评估出猪的等级、确定了单价,还随口说扣除多少分量。没有熟人担心收购站,除却的分量多,评估的等级偏低等。村里的人家,只有赶不上供销社收购、家里着急用钱,或者有什么特殊原因才不得不拉到城里的收购站去卖。

大集体时,生产队实行“工分”制,即每个劳力出勤天数,根据能力大小评出每日的工分,到了年底,生产队把粮食换得钱,副业项目挣得钱,按工分兑换现金,当时叫开支。

粮食蔬菜均由生产队分配。平日里一家人生活所用油盐酱醋日常消费、小孩上学的学杂费都得由“长款”支出。许多小孩子多的家庭,多数没有长款。大部分人家都得靠养猪、鸡卖生猪和鸡蛋换钱来维持日常的开销。

养猪成本代价不高,且没有什么过多的技术要求,是山村农民增加经济收入,维持基本生活的选择和依靠。养猪还能积攒圈粪,猪圈里经常加入一些蒿草垫些土沤成肥料,交给生产队运到地里种庄稼,还可以增加家庭收入。

养猪没有任何饲料供应。那时,每人一年分到的是三百来斤毛粮,在我的记忆当中,分到三百斤以上的年份没有几次。三百多斤毛粮,现在听起来也不少,但当年副食少、油水小,除了小孩子多的人家勉强够吃外,多数人家都比较紧张,青黄不接时好多人家都是到处借粮食。谁家都没有多余的粮食用来养猪。

猪是靠菜草养大的。那时,养大一头猪,就靠家中的洗碗涮锅水和有限的一点米糠加各种野草、植物藤蔓根茎和一些树叶。有的人家也许到生猪出栏时才喂上几把粮食,但也是有限的几顿。大人们到生产队劳动时,都带着提兜、背筐,间苗时收拾一些苗子,锄草时拾掇一些杂草;不间苗不锄草时,下工后路边剜点野菜,田间地头割些茅草。再忙再累也不会忘记弄猪食,刮风下雨也必须想填饱猪肚子的事。

家里养猪,家中的小孩子们也不能置身其外,收集填充猪圈的“草料”,也是上学的小孩子们份内之事,人人都有任务。每天放学后,到山野地里掠杏叶割蒿草成了必修课。偶有的休息日,也总是听从家里大人的安排,不是去钩树叶挖野菜就是去割草。不干活是很羞耻的。如果那个小孩跑出去玩上一天,必定会招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不爱劳动,忘了本,大懒虫”一系列的说法。劳动锻炼人,劳动改造人。劳动冲击心灵,让我们懂得了生活的不易。

受饲料制约,一个家庭一年一般只能养一头猪,劳力多的家庭,最多同时养两头,养猪的规模扩大不了。那时养猪似乎长得很慢,一头猪往往养了很长时间,叫来人称一秤还不够出栏的分量。

四十多年来,那些杀年猪养猪的事始终伴随我的记忆。山里农村包括我的父母在内的乡亲们,扛起岁月,起劲前行,所透出的意志力是那般的坚韧。

杀年猪的事刻骨铭心,那些场景和苦辛的养猪过程是忘不了的记忆。

                                   图片/作者

作者简介

刘玉庆,男,山西平定人,从军多年(上校)退役,现居太原。文学爱好者,多篇诗歌、散文见于报刊、杂志和网络媒体。

有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审校:严圣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