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世界之间在以下五个维度上发生关系:首先,人与自然的维度,可被称为第一路径,涉及的是我—它关系。 第二,人与社会的维度,可被称为第二路径,涉及的是“我—社会”关系。 第三,人与他人的维度,可被称为第三路径,涉及的是“我—他人”关系。 第四,人与自身的维度,可被称为第四路径,涉及的是“我—我”关系。 第五,人与价值的维度,可被称为第五路径,涉及的是“我—价值”关系。 假若前四个维度体现的是现实维度与现实关怀,关注现实维度和现实关怀中对象的实际用途,指涉的是人类生命活动中的利润利益、在此岸的有限性、形而下的求生性,被有限所限制。 而海德格尔等生命美学家提倡的人和世界的关系属于第五维度,即超越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关注的是彼岸的无限性,是形而上的理想形态与心灵沟通与对话,这奠定了审美活动的基础。 禀赋着人类存在的意义以及人类未来的价值,从超越维度与终极关怀维度关注人类具有形而上意义的价值性。 学界一般把情景交融作为审美境界,而笔者却认为海德格尔等生命美学家提倡的审美境界是全新的,是超越必然性的自由,是无限的精神世界的诞生和敞开。 海德格尔认为,人和动物的区别是动物只能看到在场的东西,这个环境对动物来说是局部的、闭锁的、既定的,而人能在超越这局部的、在场的环境想象出全面完整的世界。 在海德格尔看来,境界不是实体,而是世界之网中既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同时与世界互相汇通融合的交点:一方面,包含自我的境界比自我内涵更为深刻,表面看上去杂乱无章、无迹可寻的万事万物被无形的、无所不包的生命之网连接在一起。 另一方面,作为无可代替的独特交点,每个自我又是境界的聚焦和缩影,有限中的无限以及无限中的有限中的物我交流只有在审美活动才真正能够实现,而在“在场”中的显现不在场者,就是境界之境界。 当最高形态的审美活动中的生命一旦步入诗性境界,就会以追求自我自由存在、维护自由存在作为自身责任,以尊崇与捍卫个体的绝对意义为自身责任,追求终极价值、终极意义等形而上学的属性及最高形态的审美活动,达到自我建构的旁通统贯、生香活色、绵延不绝、一体俱化的生命境界。 由此生命突然之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转变:恰似大气磅礴的交响乐,使天地之间处处充盈着欢愉的生命乐章;犹如心旷神怡的生命之舞,宛若游龙而又卷舒有致,最终化为美不胜收的太和之序;又犹如一曲美妙的华彩乐章,每一个音符中都跃动着一丝闪亮耀眼的生命火花。 每一节旋律都包孕着一种浓郁浓烈的生命基调,每一段乐章呈现出一种璀璨夺目的生命境界。 假若叔本华的审美活动中的生命力量旨在摆脱苦难,尼采的审美活动的生命力量意在使人保持乐观,而海德格尔的审美活动中的生命力量不仅表现能够以肯定的形式面对光明温暖、快乐幸福。 而且以否定的形式确证苦恼苦难、绝望荒谬,坦然接受失败、承担命运,并把消极的宿命转化为积极的使命,这正是生命存在的价值。 正是这种价值,才能使人得以看到苦难背后的坚定、仇恨之上的热爱、绝望之上的梦想;正是这种价值,才让人默许无限、超越无限、融合无限,从而触摸到生命的尊严、生命的美好、生命的神圣。 正是通过这种人之为人的绝对尊严、绝对权利、绝对职责构建起全新完整的阐释生命世界的艺术模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