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喜银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活动课教学的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推荐人:胡阳新

 昵称15221501 2023-01-05 发布于湖北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活动课教学的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推荐人:胡阳新

湖北省巴东县野三关镇幼儿园  黄喜银 邮编:444324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一轮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并首次将“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课程结构体系之中,跟“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等并列。本次课程改革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不但有利于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综合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养成。与此同时,在本次课改中“横空出世”的国家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新生”之初,更是倍受瞩目。但是,众所周知,亮点和创新点往往也意味着艰巨点和困难点。事实上,就笔者所知,课改几年来,不管是指导纲要里的“综合实践活动”还是语文科课程标准中的“综合性学习”,它们所体现的课程取向,在往教学实践活动下移过程中,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造成课程目标的难以达成。

本着对语文综合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认同,笔者一年前就“如何有效实现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相融合的策略”这一问题进行了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索。通过一年的思考和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掌握了一些方法,现特向各位老师分享和交流。

 二、教学实践操作策略

按照我们的理解,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来源可以归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教材统编内容:现行的人教课标本第五至十二册教材里,每册都以单元为主线安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任务,它们与单元导语、课文、口语交际、习作密切相关,贯穿单元教学始终。第二类属于师生在生活、学习等方面自行开发的主题。依据笔者的经验,并非所有的语文综合性学习都适合跟综合实践活动相融合,如果主题单一,学科交叉点少的综合性语文学习内容,就没有必要借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外力。如第七册的“走进童话世界”,第九册的“遨游汉字王国”等。对于学科交叉点多、实施难度大、探究性强,单凭语文学习活动难以做深、做透的主题,如弟五册的“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第八册的“大自然的启示”,第十册的“走进信息世界”等,则可以采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特级教师吴向东老师建构的鸢尾花(IRIS)学科融合学习活动模型

 鸢尾花IRIS模型基本结构分为以下四个部分引言Introduction阅读Reading探究(Inquiry)展示交流(Sharing)。因为IRIS”是模型四部分英文名称的首字母的简称,其中文意义正好是“鸢尾花”,所以就将该模型命名为“鸢尾花”学科融合学习活动模型。该模型的建构人吴老师提出的核心理念是:“从阅读走向实践,做知行合一真人”。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相融合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按照鸢尾花(IRIS)模型结构“四步走”,扎实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

 1引言Introduction激发活动兴趣。

 引言是学习活动的“引子”。因为我们要融合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综合性学习,所以我们可以把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的具体要求看作是烹饪一道大餐的基本材料。利用“基本材料”,我们可以采用或激趣、或设疑式的描述,以引起学生对主题阅读的兴趣,对探究活动的渴望。

 如,“秋天的叶子”这一主题实践活动,我们是这样引言导入的:同学们,秋天到了,秋风起了,你们留意过周围景色的变化吗?在我们祖国的中北部,不少树叶都变了颜色,换上了秋装。它们有的火红,有的金黄,有的夹杂着说不清的颜色……而我们羊城,许多树叶却仍然焕发着勃勃生机,一片葱绿,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你们想研究其中的缘由,就赶快投入到“秋天的叶子”的研究活动中来吧。另外,我要欣喜地告诉大家,这将是一次跨地域、跨校际的有趣研究活动,我们以后要在网上和石家庄、江苏的同学们一起阅读,一起交流、分享我们的研究成果。希望同学们能借助这次研究活动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发现和领悟到大自然的无穷奥妙。

2阅读Reading获取各类知识。

 活动前的专题阅读,往往被很多综合性学习活动指导老师所忽视。事实上,如果缺少了这一环节,学生就不能获取有关主题活动的各方面信息和知识。那么,知识铺垫式的“专题阅读”该如何操作?简而言之,就是“从语文的角度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阅读材料,用综合实践课程完成语文的拓展阅读”。

 如,“秋天的叶子”这一主题实践活动,我们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专题阅读的:利用引言引出主题后,学生在我的带领下搜集了不少相关文章、图片、音视频等。经过我们的共同筛选,本专题的阅读材料定为以下几篇:《树木到了秋天为什么会落叶》《秋天的叶子》和《榕树》。《树木到了秋天为什么会落叶》能帮助学生了解树木落叶的科学知识,懂得落叶恰恰是树木的自我保护;组合儿童散文《秋天的叶子》文笔优美,意蕴高远,既陶冶学生的情操,又启示他们如何留住落叶的价值,还可引导学生后继的手工制作活动;科普文章《榕树》则让孩子们了解这种植物的生长特点及食、药用价值,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同时,也为他们铺垫活动所需的背景知识。

 3探究Inquiry走向广阔天地。

 通过阅读获得探究主题相关的一些基础知识,通过讨论进行了一定的深入思考后,就可以开始组织学生分组商讨各小组的研究小主题了,并细致地指导他们制定活动方案,进行角色分工了。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活动情况,了解学生是否按活动计划对周围现实进行观察、调查。观察和调查就是搜集事实证据和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我除了要求学生在Blog上交流每个人或每个小组的观察调查情况、继续查找相应的文献进行深入了解外,还注意叮嘱他们保留文字、表格、照片、视频等作为“证据”,方便后期的分享和交流。探究是主题活动得以深入开展的重要一环。通过探究,学生可以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进入更广阔的实践天地;通过探究,促使学生继续开展更广阔的后期自发阅读。

 如“大自然的启示”这一主题实践活动,我们发现学生在活动中的阅读一直没有停止过。主题阅读激发了他们阅读仿生学等书籍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那段时间,班里有一半的孩子书包里装着有关仿生学的书籍。除此之外,学生还搜集阅读了节能减排、小发明等方面的图文资料。大量有针对性的阅读为学生扎实完成小发明创造活动做了较为深厚的知识铺垫。

 4分享Sharing提升综合能力。

 学生参加主题活动之后,实践探究的成果应展示出来与更多的人一起分享。最后的分享不仅仅是简单的成果汇报,也是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为了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在汇报实践探究成果阶段,可以要求学生用ppt等方法创造性地开展宣传活动。我们要求每个学生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能自如地抒发内心的感受,像一个“作家”或“演说家”那样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将自己在活动中的所感、所思表达出来。另外,在汇报课上,教师也应指导学生在展示交流环节全情参与,不做看客,对汇报小组提出意见或建议,做出相关评价。开展多元评价,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写反思日记的方式帮助他们回顾反思整体活动过程,总结出学习活动的收获、经验。

 如,我们上学期末开展“地震”主题实践活动时,同学们都非常积极地参与,很多同学都到网上、图书馆搜集有关地震的资料,并做了精美的ppt进行展示。有些同学调查身边的同学、老师、亲人,了解他们对“5.12”大地震的看法,然后通过调查报告的形式进行活动展示。其中周毅扬同学的作品──《地震中的温情》,里面介绍到汶川地震中“最美微笑女孩”的事迹。没想到,期末考试时,“最美微笑女孩”的照片赫然印在习作版面,习作要求之一就是“观察图片、猜测事件”。结果,我班有些孩子“最美微笑女孩”的习作得了高分。而没有做这类综合实践活动的某位老师则提到,她的学生居然不知道图片到底画的是什么。

三、实验效果。

一年多的实践之后,笔者和学生收获良多。感受颇深的是,每一次主题活动,都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提供了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学习机会。把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综合起来之后,孩子们不仅获得了书本知识,也丰富了体验性知识,他们的知识领域更加完整了,“知行合一”的意识增强了。另外,学生把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于社会生活的观察和问题解决中,这不但锻炼了实践能力,激发了创新精神,而且促进了语文学习的兴趣,实现了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我们希望,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融合策略的介绍,能为一线教师课程开发和实施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实践模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