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票友及其来历

 手提书斋 2023-01-06 发布于浙江

第二章  京剧票友

京剧孕育了无数痴迷于京剧的票友,票友促进了京剧国粹的发展。京剧票友在京剧发展史上起了重要的作用,社会和梨园界对其评价一直居于较高地位。


票友及其来历

稍稍懂些京剧历史的人都会知道,京剧从一开始就有票友,而且票友对京剧艺术的发展同样作出了很大贡献。即便处在当今社会,我们都会经常听到人们在谈论“票友”如何如何。那么,什么叫票友?“票友”一词是怎样来的呢?

这票友的称呼,源于满清统治后期。那时候,许多贝勒爷(皇家子孙)知道京剧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好听又好看,所以他们就对京剧产生兴趣,甚至到了对京剧痴迷的程度。这些贝勒爷有的爱学唱京剧,有的甚至联络几个有演奏、演唱技艺的京剧爱好者与他们一起取乐,有的贝勒爷甚至常花大钱到京剧班里去客串一个角色,让专业演员陪他演戏。后来,贝勒爷们还觉得不过瘾,就向皇帝提出要周游四海演唱京剧。不知哪一个皇帝也对京剧感兴趣,就同意了他们的要求,允许贝勒爷及其京剧戏友们周游全国,并心血来潮,印发给这些贝勒爷每人一张票证——“龙票”(有人戏称,这种“龙票”相当于现代的文艺工作“许可证”),“龙票”的票面上印有龙的图案。从此“龙票”作为证明,他们可以到全国去演唱,这也有助于渲染天下歌舞升平的景象,对清王朝有利而无害。贝勒爷和戏迷们有了这张龙票,尽然他们不是官员,但跑到哪里,哪里的地方官府衙门都得热情接待,管吃管住,还要安排他们参加当地剧团的演出。

这些人,既不是专业“戏子”,又不是普通的人,该怎么定位称呼他们呢?因为他们每人手里都有一张可以证明其身份的专用于唱戏的“龙票”,所以各地政府官员和老百姓都管他们叫“票友”。在这些票友的影响下,上层社会的年轻人也跟着学戏演戏,而且也被统称为票友。“票友”二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刚开始的时候,人们把业余京剧演员称为“票友”,把业余琴师称为“琴票”。以后人们就把非职业性的京剧演员和琴师统称为“票友”。票友们都有固定的练习、演出地点,这种活动的地点叫“票房”。由票友们演出的戏称为“票戏”。

当今社会里,“京剧票友”是对非职业性的京剧演唱者、乐师的通俗称谓,有的也把为了京剧爱好而聚集在一起活动的所有人都叫票友。

最早的票房始于道光年间,到同治末年的翠峰庵票房已有相当规模。以后天津、上海、武汉、南京、常州、苏州、台湾、四川、济南、香港、澳门、烟台和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的华人居住区也都成立了票房,而且在大学、中学、工厂、农村、街道、茶楼、饭店、公园等处都有。

票友大多数是为了自唱自娱,如清朝皇帝爱新觉罗·载湉、贝勒新觉罗·载涛、袁世凯之子袁克文、周仁堂的经纪人周子衡和上海的杜月笙、银行老板冯耿光、张伯驹、生理学家刘曾复等,都是造诣很深的名票,为京剧的发展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但也有不少的票友由业余转为专业演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下海”。如老生张二奎、孙菊仙、汪笑侬、言菊朋、郭仲衡、奚啸伯等,花脸黄润甫、金秀山等,小生德珺如,老旦龚云甫、卧云居士、琴师李佩卿等,他们原来都是京剧票友,后来“下海”都成为京剧舞台上举足轻重的著名艺术家。

近年来,各地票友热情高涨,票房活动非常频繁,甚至远远超过了专业剧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