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马行空,吟唱千古的马文化

 梦云39174913 2023-01-06 发布于天津

《“马”说中国梦》

第一章 天马行空

天马行空,吟唱千古的马文化

天马行空,吟唱千古的马文化


马与古代奥运会

一场为了爱情的比赛,让人类在自己的历史上拥有了第一个运动会。

佩洛普斯为了能够迎娶古希腊共和国伊利斯国王的女儿,与国王展开了一场战车比赛,当13个同样想迎娶的青年丧生于国王的长矛之下时,在爱情的鼓舞下,宙斯的孙子和公主的心上人佩洛普斯,以智和勇敢取得了胜利。

为了庆贺这一胜利,佩洛普斯与公主在奥林匹亚的宙斯庙前举行盛大的婚礼,会上安排了战车、角斗等项比赛,这就是关于最初的古奥运会的传说。

在公元前680年第25届古奥运会上,赛战车被列为比赛项目。

比赛分为4马拉车赛和2马拉车赛,在长800米宽320米的赛马场举行。战车约跑10公里,各辆车都涂着不同的颜色,绚丽夺目,威武壮观。据记载,车赛十分激烈,竞技者赤身扬鞭,催马向前,车翻人伤的事故常有发生,跑完全程者通常不及半数。

在公元前648年第33届古奥运会上,赛马列为比赛项目。马匹无鞍、无镫,全凭竞技者的技艺比赛。一些竞技者在比赛中从马上摔下受伤甚至当场死亡。 车和马的主人往往是最富有的奴隶主,他们既想夺冠军,又担心受伤身亡,所以常让奴隶代为驾车和骑马,如果得胜,橄榄花冠要戴在主人头上,而真正的竞技者只能得到主人微薄的赏赐。

赛马最初只是作为一种选育优良马匹的手段,只有那些在赛马场上表现出色的马匹才能用于繁育。

源远流长的中国马文化

“马文化”是以反映人马关系为内容的文化,是人类文化的分支,它包括人类对马的认识、驯养、使役以及人类有关马的美术、文艺及体育活动等内容。

我国是世界上马文化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在我国的文化、艺术以及人们的生活、生产中,马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以至于评价功绩比喻为“汗马功劳”。可见我国“马文化”在历史上的丰厚程度。

只要对中华文明稍有了解的人都会有真切感受到,如果将有关马的内容从我国的文化史中抽出,那留下的文化典籍和艺术作品将会残缺不全。

早在春秋战国之前,中国已使用4匹马拉的马车,到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了8匹、12匹马拉的马车,一直到出现“九驷”。“九驷”就是36匹马拉的马车,这在当时算作最奢豪的马车了,也是当时主人最显赫的标志。

在我国汉代、唐代时马术运动就非常活跃。唐代时从民间到宫庭都喜爱打马球,唐玄宗李隆基就经常在宫院里同臣子一起打马球。关于马术运动,在《元史》、《金史》以及后汉曹植所作的《名都篇》、《白马篇》都有记载和描述,由此可见马术运动在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中渊源流长,历史悠久。

现代马术运动的兴起,使马又有了一种不同寻常的意义。马不仅成为唯一进入奥林匹克运动与人同台竞技的动物,而且马也成就了很多国家的“赛马”盛事。

马戏,又称戏马,在中国历史悠久。西汉桓宽的《盐铁论》中,就有“马戏斗虎”的记载。这时期,马戏的伎艺之一叫做“骗”,骗字,《汉书》注称为“戏马之术”。

人马未了情·马之赞

《山海经图》中的人面马身神,说明人与马密切联系的源远流长。

不论人的马化还是马的人化,都表达着人对马的力量、马的速度以及产生这种力量与速度的躯体的欣赏与景仰。

蒙昧时期,人开始是利用马的速度和力量来弥补自身能力的不足。马到成功,马上得天下,是对马的历史功用的生动写照。

仰望长空,天神之马来往疾行;俯览大地,华夏赤子神州独秀。

中国的开国君主,无不以骑马统兵打仗而得天下;西方帝王,无不以骑在马上的雕塑伫立都市广场而彰显自己的功勋。当马完成了作为战争和生产工具的重任后,又担负起体育和娱乐的使命。

赛场取代了战场。马上闲情,替代了马革裹尸马,负载起人们无穷无尽的愿望与梦想。或腾或跃的迸发力,或拉或负的耐久力;驰骋沙场,风驰电掣,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速度;不低头,不返顾,不徘徊,毅然向前向上永远昂首扬尾的生存态度;正义,忠诚,善良,协作的品格;威武,雄壮,飘逸,洒脱的气度;健康,欢快,轻松,自在的情绪;即使衰老了,依然是志在千里,不用扬鞭自奋蹄;即使病弱了,上前敲瘦骨,犹自带铜音。

几乎所有能想得出来的长处优点,人们都愿意交给马人们把轰轰烈烈交给马,把普普通通也交给马;人们把争先恐后交给马,把自得其乐也交给马。

所以,才有了马,才有了马文化,才有了马艺术,才有了马精神。

张弘,笔名梦云。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天津市民进统战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天津市政协书画研究会会员,天津市李叔同研究会会员,《境界》艺术总监,《当代艺术》特约编辑。

作品:《生命因火而精彩·梦云报告文学自选38篇》、小说散文集《流星雨》、诗集《伤逝与记忆》、大型纪实报告文学《写在网络上的中国道德》《平民校长40年教育生涯》、美术评论集《西流的世界》《物相·心相》等。

山水作品在香港、澳大利亚、新加坡、新西兰、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报刊杂志做专版介绍并参展,美术评论文章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发表并参与国际文化交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