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道德的那点事 第一章 网络:开启无隐私时代 §1.接踵而来的艳照——中国人咋了? No.2 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的网络 “不得不让人对网络的传播速度肃然起敬”,这的确是网友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 说起信息的传递,中国人首当感谢的是德璀琳和李鸿章。 德璀琳(Gustav·Von,Detring,1842~1913),英籍德国人。1864年进入中国海关为四等帮办,嗣后累升至总税务司。曾深得李鸿章的信任和重用,他在天津生活了三十余年,自1878年至1893年,十次任英租界工部局董事长,后卒于天津。 1878年2月6日,德璀琳策马奔驰在天津至北京的官道上,就在这条骏马跑过的道路上,诞生了中国的第一条邮路,也正是这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邮路让城市与城市之间从此变得不再遥远。中国的第一条邮路是德璀琳用马跑出来的。当时德璀琳受总税务司赫德指派,以天津为中心,在北京、天津、烟台、牛庄(营口)和上海五处海关试办邮政,2月6日就是他试跑津京邮路的日子。经过试跑,京、津骑差邮路于4月1日正式开通,全程125公里。每天从天津到北京并从北京到天津运送邮件各一次。设杨村、河西务、张家湾三个中继站。由骑马信差运送邮件,每次班的重量以40磅为限,时限为12小时。从天津出发的邮班每天在日落时出班,次日清晨到北京;从北京出发的邮班,每天下午四时出班,次日清晨到天津,登上出港的船只。 天津至北京的邮路开辟之后,德璀琳又陆续开辟了天津至牛庄、天津至镇江、天津至上海、天津至烟台的海、陆两种邮路。邮路的开通打破了数千年来“家书值千金”的传统,原来需要托人辗转数月甚至数年才能到达的家书,如今少则数天多则一月便可安全抵达,“见字如晤”的亲笔信让相隔千山万水的人们备感亲切。 再说李鸿章。早在1877年6月(清光绪三年),深谋远虑的李鸿章就在天津机器局(今天的东局子)到北洋大臣衙门架设了中国的第一条自建电报线,从此,近代中国的电报业开始走上了发展之路:1880年,在天津成立中国第一个电报总局;1981年4月,由中国自主建设的第一条长途公共电报线在天津和上海同时开工,12月28日正式通报。在电报进入中国之前,人们很难在中文报纸看到外地新闻,主要原因就是通讯手段的落后使报纸很难得到准确及时的新闻,按照当时邮差的速度,一条新闻由北京发往上海,最快也需要20天,等人们读到报纸,新闻早已成为了旧闻。是电报改变了媒体,1882年1月16日,对媒体而言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天,就在这一天,上海《申报》刊登了中国第一条新闻专电,该报驻北京访员从天津电报局拍发的“电讯”,内容是清廷查办云南按察使渎职的消息。从此,报纸开启了电讯时代,大大加强了新闻的时效性。 当时的电报按路程和字数收费,天津至通州每字收银元1角,到清江1角1分,到上海1角5分,加急按普通电报三倍收取。当时的1角钱可以买4斤鸡蛋。相对电报,寄信要便宜,一封300公里以内的平信要48个铜板,相当于48个烧饼。所以在当时,无论是寄信还是拍电报,对穷苦百姓来说都是让人望而生畏的一笔开销。但无论如何,电报的开通是中国通讯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正如李鸿章所言:“用兵之道神速为贵……而数万里海洋欲通军信,则又有电报之法……瞬息之间可以互相问答。”中国的通讯从此与电结缘。 如果说中国第一条邮路让信件长了飞毛腿,电报让消息插上翅膀,那么电话和互联网就让天涯化作咫尺、让所有的城市和城市里所有的人都耳聪目明。德璀琳和李鸿章如果泉下有知,恐怕也要“当惊世界殊”了。 当历史的脚步把我们带人1987年,当许多中国人还在为拥有一台电视或一部电话而倍感自豪的时候,改变中国人生活的互联网已经悄悄向我们走来,只不过那时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并没有感觉到这即将开始的变化,而当这种变化实实在在来到我们眼前时,我们惊诧于这瞬息万变的时代,惊呼: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真的要被互联网改变了…… 网络资料显示:1987年,北大钱天白向德国发出第1封电子邮件,当时中国还未加入互联网。1989年,中国开始建设互联网,5年目标:国家级四大骨干网络联网。1991年,在中美高能物理年会上,美方提出把中国纳入互联网络的合作计划。 1994年,中国第一个全国性TCP/IP互联网、CERNET示范网工程建成。 1994年,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中国科学技术网、中国金桥信息网、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建成。 1994年,中国终于获准加入互联网并在同年5月完成全部中国联网工作。 1995年,张树新创立首家互联网服务供应商,老百姓进入互联网。 1998年,CERNET研究者在中国首次搭建IPV6试验床。 2000年,中国三大门户网站搜狐、新浪、网易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 2001年,下一代互联网地区试验网在北京建成验收。 2002年,第二季度,搜狐率先宣布盈利,宣布互联网的春天已经来临。 2003年,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项目开始实施。截至2009年6月底,中国政府网站约1.2万个,台湾网民突破1500万,全国网民3.38亿,比2008年底增长13.4%,半年增长4000万,宽带网民数3.2亿,占总数94.3%,比2008年底上升3.7个百分点,国家顶级域名注册量1296万,京、浙、粤、沪四分天下,三项指标稳居世界第一,网络信息技术呈跳跃式增长,手机上网1.55亿,占网民46%,半年增长32.1%,3G前景宽广,网络规模稳居世界首位,普及率达到25.5%并持续稳步增长。 1987年9月20日晚8时55分,一封简短的英文电子邮件从中国北京发往德国的卡尔斯鲁厄大学,翻译成中文只有八个字:“跃过长城,走向世界”,它是中国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发出的第一封电子邮件。 十年之后的1997年,有三个名字永远载入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史册:搜狐、网易和四通利方,以他们为代表的互联网行业迅速崛起,那一年被人们视为“中国互联网元年”。2010年6月8日,《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首次发布。这份大约1万3千字的白皮书共六章,以“发展、安全、合作”为关键词,披露了当前中国网络安全形势、互联网政策等具体内容,集中反映了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形势的新变化。白皮书表示,中国政府将继续致力于推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努力在未来5年使中国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45%,使更多人从互联网受益。白皮书指出,中国互联网发展、普及和应用存在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 受经济发展、教育和社会整体信息化水平等因素的制约,中国互联网呈现东部发展快、西部发展慢,城市普及率高、乡村普及率低的特点。弥合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中国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这就是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的网络在中国壮观得让老外瞠目结舌的发展史。1987到2009,网络在中国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强大,20余年的发展,我们已经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网络因中国而精彩,中国因网络而改变。这就是中国,要么不干,干,就来他个世界第一。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十几亿的人口,数亿的网民,我们还玩不转一个小小的网络? |
|
来自: 梦云39174913 > 《待分类》